-
1 # 通識同學
-
2 # 大蘿蔔與小白兔
不斷瘋狂擴張,從不把賺來的錢捏手上,而是扔出去拓展新業務的亞馬遜,正在“吞掉全世界”。
不過,在中國市場,它的份額越來越小,這也讓貝佐斯十分頭痛。資料顯示,亞馬遜去年在中國電商的份額連1%都不到。
那麼,稱霸世界的零售巨頭、曾被巴菲特稱“沒有投資亞馬遜是巨大失誤”、具有強大物流網路的亞馬遜,為何在中國做不起來呢?
亞馬遜的中國之路
4月3日最新訊息稱,自2018年8月30日起,亞馬遜中國將不再為第三方大陸賣家提供FBA服務(即亞馬遜物流賣家服務),若賣家正在使用該服務,自2018年4月2日起,FBA將停止收取賣家的倉儲費和退倉費。
訊息一出引發廣泛關注,難道亞馬遜在中國的發展戰略要調整了?
事實上,亞馬遜進軍中國市場始於2004年,當時亞馬遜以7500萬美元收購卓越網,正式進入中國市場,起初為卓越網,之後命名為卓越亞馬遜,一直到2011年變更為亞馬遜中國。
當時,阿里巴巴,京東還不具規模,中國電商也才剛剛起步,而亞馬遜已經具有一定優勢,比如商品品類齊全、價格合理、特別是信譽比大陸電商更好。
如此來看,亞馬遜算是搶佔了先機。
不過,這麼多年過去了,亞馬遜並沒有發揮出先發優勢,甚至錯過了在中國的最好發展時機,其電商市場份額也從2008年15.4%掉到現在,還不到1%。
尤其在本土電商如阿里巴巴和京東的競爭擠壓之下,亞馬遜在中國電商市場難掩落寞。
最近,更有自媒體爆料,亞馬遜在中國的倉庫面積、庫存金額、以及員工人數都在大幅下降。
爆料稱,亞馬遜中國的庫存金額在2017年底比2016年同期下幅超過50%。與此同時,亞馬遜中國的倉庫也大面積壓縮,目前全國保留倉庫的還有5個城市:北京、成都、武漢、廣州、崑山。到2018年年底,只保留北京、崑山和廣州。
爆料還稱,亞馬遜中國的運營團隊由2000多人壓縮到不足1000人。採購團隊從鼎盛時期的4000多人調整到1000人。亞馬遜中國總體人員下降超過50%!
亞馬遜在中國為什麼做不起來?
亞馬遜在中國的零售這一塊一直做不起來,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個是忽視了中國電商市場差異;第二個是對中國區團隊的信任和本土化問題;第三個是戰略決策問題。
首先,中美兩國電商市場的差異。
中美兩國電商的主要區別在於消費人群、品牌和購物平臺。
在美國,消費者習慣於簡單線上交易。而在中國的線上購物市場,消費就像是一場奪寶奇兵般的大冒險,各類目不暇接的商品和優惠刺激著消費者。
當然,中國消費者願意花錢和大量的時間購物的。
在中國,購物不僅僅是一筆交易,還是一種會受到朋友、名人和網紅影響的社交和發現行為。
同時,中國消費者具有很強的品牌意識,這也促使企業不斷創新服務,透過多媒體和多渠道觸達和吸引著消費者。
以阿里巴巴為例,整個企業運作就像一個虛擬商場,它是一個打通買賣雙方的平臺,賣家和買家都可以在它上面完成交易。在這種電子商場的模式下,透過阿里的服務和技術支撐,賣家可以在這個平臺上進行運營,處理其與客戶的關係,並且創造與其獨立品牌相應的線上體驗。
在服務上,透過遊戲、新聞、影片、直播、名人效應和線上社群來搭建企業與消費者的聯絡。消費者訪問這些網站更多是為了娛樂,探索新的潮流趨勢,以及購物。
而技術上,可以使淘寶和天貓這樣的電商平臺與數字營銷、支付、物流、社交媒體、娛樂網站和新聞門戶聯結起來。
亞馬遜的模式則不同,它是典型的線上的零售,有自建倉,建立了一整套採購、下單、物流系統。另外,公司的關注點都放在消費者身上,大多數購物者在亞馬遜是為了尋找特定的商品。透過應有盡有的產品,出色的搜尋引擎,低價,客戶評價,產品推薦,便捷支付,高速物流和優質服務建立了極高的客服忠誠度。
第二,正如劉強東所說,亞馬遜最核心的問題是不信任中國團隊,中國區的總經理是從來沒有在中國生活過的外華人,而且還幾乎沒有什麼權力。可笑的是,就連要買個印表機,都要寫郵件去總部申請。子彈都不夠,士兵還能打仗嗎?
市場推廣是非常需要本地化決策的事情,但是亞馬遜要麼按總部計劃行事,要麼越洋向總部申請新計劃。
第三,市場決策上,亞馬遜堅持在美國的銷售模式,難以吸引中國使用者。
這導致了其在紛繁複雜的中國電商環境下,錯失佔領市場的良機,不得不面對京東阿里等平臺的巨大沖擊。
比如,中國電商特別愛造節,各種雙11,雙12,618等等……已經成為大陸電商衝業績、擴大規模的常規玩法。大陸消費者的網購習慣很大原因就是透過造節促銷培養成的。
亞馬遜則非常低調,策略基本上還是針對美國客戶的設計和習慣,所以亞馬遜在中國極少參加大陸的電商大促,也不會刻意進行推廣,相對缺少了節奏感。
第四,在使用者體驗上,亞馬遜中國的移動平臺內容相對貧乏,對中國消費者沒什麼吸引力。比如頁面設計、商品介紹等方面,亞馬遜做的就不如京東淘寶。
不僅如此,與客服聯絡只能透過郵件來溝通,這個歐美的使用習慣可以說完全不適用在中國,因為有部分人連郵箱都沒有更別說使用了。
第五,亞馬遜在中國的核心高管沒有電商零售背景,操盤能力較弱。
去年在位的幾位副Quattroporte來自於工廠行業背景,缺乏豐富的零售經驗,對中國電商市場缺少有殺傷力的法寶。中國本土電商阿里、京東的高管來自於實戰派,市場嗅覺相對敏銳,對電商趨勢的判斷有前瞻性。
最後,就是在配送速度上,沒有任何優勢,原來引以為豪的物流配送已經被京東所超越,原來的次日達配送已經被京東順豐給玩壞。
雖然亞馬遜在中國推出了Prime會員服務,但是這項計劃也並沒有獨特之處。
因為京東和阿里巴巴集團也都提供會員計劃,並且消費者無需加入會員也能在大多數購物活動中享受免費送貨服務,只需其購買的商品總價超過15美元即可。比如阿里的“88會員”計劃是免費的,還會為經常光顧其網站的購物者提供高階品牌的折扣和免費的演唱會門票。
當然,雖然亞馬遜在中國市場份額越來越小,但是我們不得不警惕。畢竟亞馬遜早年投資的龐大物流體系還在,比如我們很難看得見的倉儲、物流體系,其規模在中國僅次於京東,是其除美國本土之外最大的運營網路。
-
3 # 硬玩科技
主要是因為受眾群體影響,以及一些政策規章的傾向。每個國家都或大或小的有自己的科技公司,而這些公司也具有一些技術的傾向性。
亞馬遜大家都知道,也同阿里旗下的淘寶一樣為網路電商。但是淘寶是在亞馬遜出市後的八年才成立。那麼當亞馬遜已經在全球開展跨境電商業務的時候,我們中國的電商還在跨境電商的業務中摸索。
那麼作為世界第一大網路電商平臺,為何在中國敗給了阿里的淘寶呢,其實用失敗來形容的話有些牽強,因為亞馬遜依然很強大。在中國只能是因為,地域文化的不同,以及公眾的認知成度,有很多人認為亞馬遜中國,在很多貨品銷售及售後的服務方面,要比中國電商平臺更加細緻完善。但是對於中國客戶來講這些是遠遠不夠的,正因為文化差異度,在加上謹慎的業務拓展機制,導致亞馬遜在中國的業務開展的並不順利。
就像臉書、推特等社交軟體,在全球都非常火爆,並不是因為大陸對網路的限制,而確實是差異化的不同,才導致區域化的對待。所以說不是對手不強大,而是佈局影響降低損失。
-
4 # 社會小帥哥
亞馬遜是全球最強大的電子商務科技企業,市值大概是阿里的兩倍。它服務全球二十多億使用者,而阿里只服務大概十億使用者,這是二者的主要差距。到今天為止,亞馬全球電商老大的位置,毋庸置疑。亞馬遜在中國經營十幾年,電商佔比從高時的20%降到2018年的0.7%,可以說節節敗退。那麼,亞馬遜為什麼在國內會如此不堪一擊?在今後的全球市場,阿里和亞馬遜誰能贏得競爭,坐穩電商老大的寶座呢?我今天就給大家分析一下。
亞馬遜在國內,輸的第一個原因是Made in china,不管亞馬遜還是沃爾瑪,他們銷售的產品主要產自中國。在中國跟華人比銷售中中中國產品,無優勢可言;其次亞馬遜的強項是倉儲物流體系,這在中國也幹不過京東菜鳥; 第三,亞馬遜很強競爭力的是會員制服務,為會員提供包括物流和內容在內的很多增值服務。在中國物流便利,亞馬遜的內容增值服務在國內市場不大,吸引力較小。所以,亞馬遜在中國市場輸是必然。
那麼今後在全球市場,阿里能趕超亞馬遜,坐上電商老大的寶座嗎?我分析這種可能性非常大。在中國亞馬遜輸了,在美國阿里肯定會輸,這除了企業經營,可能還與地緣政治有關,結果較肯定。所以,二者的競爭主要會發生在第三方的全球電商市場。服務人口的數量是競爭的關鍵,阿里要贏,首先要解決今天服務十億人口,到追趕亞馬遜服務二十億人口的數量差距。
目前在歐洲、非洲、澳洲、印度和東南亞,雙方都已經形成競爭局面。但是雙方的競爭策略很不同。亞馬遜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所到之處,全資收購相關企業,二是建倉儲物流等基礎設施,打造自營體系。阿里的特點:一是所到之處,參股控股,培植當地行業老大。二是首選控制電子支付企業,打造商業作業系統。所以目前的海外市場,從純營收資料上看,亞馬遜在大部分地區領先阿里,但通常不如阿里參股的當地龍頭企業強大。發展的眼光看,有阿里綜合支撐的當地龍頭企業,打贏跟亞馬遜的競爭勝算較大,原因和國內競爭的情況接近。
這個結果有點意外,以往的中美產業競爭,多半是美國輸出生態和技術,中國實業支撐。這次換成阿里輸出生態技術,亞馬遜實業支撐了。究其原因,我覺得還是我們前面說過的Made in china起決定作用。在全球電商市場,不管怎麼做,銷售的產品大多來自中國,最終的賣主是華人多。所以,阿里只要抓住支付環節,掌控商業作業系統就有勝算。在全球用中國電子支付買中國貨,阿里這個邏輯似乎更可行。亞馬遜要建全球電商基礎設施來實現優勢,難度會大一些。
透過以上分析,所以我認為,亞馬遜在中國是輸了。在今後的全球電商市場,亞馬遜也會輸給阿里控股掌握商業作業系統的當地龍頭企業。最終全球電商第一的寶座,屬於阿里只是時間問題。你們覺得可有道理?
-
5 # 閒談網際網路雜事
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最大的立足點在於國家保護,從技術角度來說,AWS的技術和使用者規模都是遠超阿里雲的,從電商來說,亞馬遜商城也早早佈局全球。阿里巴巴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援,同時趕上了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的人口紅利,成為了大陸的網際網路巨頭。
-
6 # 麥哲思
第一、面對的市場文化不同。
比如同樣是手機,中國使用者就喜歡大屏大屏大屏,但國外使用者對大屏卻不是十分感冒。電商平臺平臺也是如此。
亞馬遜在國外賣Kindle很火爆,購買電子書會員能夠瀏覽平臺內所有正版書籍。但劉強東說這在中國根本行不通,一個盜版你就沒辦法。
第二、業務團隊仍然是按照西方思維在大陸做生意。
這個可能是很多跨國公司水土不服的共同原因。
-
7 # 小漁的創業信條
不僅僅是亞馬遜競爭不過阿里巴巴,世界上大多數的網際網路公司,在中國發展的都不好。造成這種水土不服的原因,有兩個主要的關鍵因素。
一、對中國市場本土化不重視
美國的網際網路公司出海,基本上都是照搬美國的產品,沒有任何針對性的改變。實際上美國的網際網路產品,在國內並不是非常符合我們的使用習慣以及文化。我們從很多品牌的中文名就可以看出來,例如google取名谷歌,他們當時為什麼會取這個名字,根據大佬的說法,因為google當時認為中國還是農業為主的國家,收谷是最高興的時候,會唱起歌。我本來以為僅僅是個音譯而已,沒想到這麼充滿偏見。還有facebook取名臉書,直譯的讓人覺得無法理解。
其次是在本地的高管沒有任何決策權,什麼事情都必須報告給美國總部,這樣一來一去的時間,什麼事情都耽誤了。亞馬遜也是同樣的,在中國發展的極其緩慢,雖然名字取的還行,不過也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大投入。
二、國內網際網路公司爭氣
網際網路行業不像工業,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還需要全面的配套。網際網路基於軟體技術,本身就是一種開放共享的理念。所以軟體技術跟所有國家都不會有任何差距。大家都是處於同樣的起點,顯然在同樣的起點下,國內公司跑的更快。
易趣在中國的時候,錯過了最好的黃金髮展期。阿里巴巴當時競爭的殺手鐧就是免費,哪怕是市場被不斷地蠶食,易趣最終也沒有免費。而且交易過程複雜,沒有任何改進,最終被阿里巴巴打敗了。
經過這麼多年電商的競爭,基礎設施的完善,網際網路金融體系,信用體系的不斷進化,亞馬遜已經沒有任何機會了。現在能夠不被中國企業反噬就已經不錯了,還想攻佔中國市場,一點機會都沒有了。
亞馬遜發個貨,起碼要花上一週的時間才能拿到,這放在中國誰能受得了。沒有快遞公司的支援,亞馬遜就算進來了,也是無法立足。所以現在亞馬遜就是致力於跨境購物,把中國的產品賣到美國去。
-
8 # 大學生程式設計指南
俗話講強龍難壓地頭蛇,亞馬遜是一條強龍這是無容置疑的但國內的阿里巴巴和京東也是蛇鼠之輩,從企業運作的性質上講阿里巴巴和亞馬遜屬於兩種接然不同的方式,而且兩者在最初市值的差異並不是特別大,只不過在亞馬遜統治了全球的雲計算市場之後市值慢慢拉開了差距,阿里雲在國內市場上獨佔鰲頭但在國際市場上份額還是少可憐。亞馬遜的模式和國內的京東模式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需要在前期消耗大量的資金,一旦建立順暢的體系之後其威力還是非常的巨大。
阿里巴巴和亞馬遜模式上的差異,阿里巴巴屬於輕裝上陣只需要搭建一個平臺,自身不去參與到其中的經營中這種模式屬於輕資產的方式,平臺的流量充足的情況下阿里巴巴的毛利潤會非常高,因為在平臺上可以虛擬出無數的商鋪而且還要在針對虛擬的商鋪收取年費,同時商家為了讓自己的商品能夠有更好的銷路還會支出大量的廣告資金,阿里巴巴這種模式在利潤率上會更高,阿里巴巴全球的使用者大約有10億,亞馬遜全球的使用者有20億,如果阿里巴巴擁有20億的使用者產生的利潤又將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亞馬遜的模式類似於京東的自營方式,對於物流體系以及各地的倉庫建設有著非常大的要求,所以亞馬遜在早期利潤也是非常低,並不被很多投資者看好,但是在基礎打牢固之後亞馬遜開始在全球發力了市值也過萬億了,谷歌本身也非常看好這種模式還專門入股了京東,證明這種模式在未來發展的前景還是非常巨大,而且這種模式非常關鍵的因素就在於物流體系,由此可以證明了當初的劉強東打造京東的物流體系還是非常具有先見之明,現在京東購物非常流暢體驗的原因就在於背後的物流體系的支撐,京東在國內發展還會有進一步的前景,目前還在不斷的夯實基礎的過程中。
為什麼亞馬遜在國內敵不過阿里巴巴?
國情的影響。美國的企業天生有一種自我為中心的思想,無論是統治全球的微軟,谷歌,蘋果都是這種脾性,但問題在於亞馬遜的生態能力在全球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還沒有做到讓全球的老百姓都離不開亞馬遜,但是另外的幾個巨頭幾乎都是壟斷性質的存在,有足夠傲慢的理由和底氣,所以亞馬遜在國內最高的份額也不過20%,而且當時還是在阿里巴巴京東等中國的電商企業還沒徹底起來的時候。就連劉強東都講到亞馬遜對於華人從骨子裡就是不信任在中國區的高管幾乎事事都請示的狀態,這種作戰效率在中國顯然是行不通的,因為在國內電商的競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如果不拿出足夠的誠意和決心在國內很難佔領真正意義上的份額,這是亞馬遜自身需要思考的問題,本身的模式不存在任何的問題,但在競爭策略上存在太多的問題。
國內電商競爭慘烈。亞馬遜在國內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阿里巴巴,京東,還有很多後起之秀都能對亞馬遜產生一定的衝擊,而且國內電商競爭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境地,想在一個成熟的產業裡面拿到足夠的份額需要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但是京東的模式已經在中國深入人心,亞馬遜更顯得可有可無了,中國在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之後幾乎所有主流產業都誕生了成規模的企業,所以國外的企業想在中國的移動網際網路產業裡面生根發芽難度非常的巨大,國外的企業在這個行業內做大的非常稀少。
回覆列表
應該重點考慮一下國家限制。同樣的你會發現,Google競爭不過百度,Facebook競爭不過微博。其實每個國家都會有相關的限制,中國的阿里巴巴在美國也競爭不過亞馬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