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交會應急安全科技展
-
2 # 近衛步兵師
抗洪搶險,中國一直是使用大型機械的,不過有些艱險地段依然要靠人工,這類照片比較受關注而已。
說到抗洪的重灌備,有些人可能設想的是直升機,洪災地區水位暴漲,很多地標都難以識別,如果天氣也很不好,飛行員要在複雜天氣中低空飛行,並應對險情,難度比較大。
而且,哪個國家的直升機也不可能多到滿足抗洪搶險的全部需求的地步。不過我們國家確實已經在用大型直升機抗洪了。
比如:
今年7月14日,湖北省的葵賽湖出現潰口,國家出動俄製米-26、米-171以及空客H125直升機,3天內飛行63架次,投擲340噸沙石協助封堵潰口。
去年山東壽光抗洪,出動2架米-26投擲200多噸石料,協助封堵決口。
但是大家也可以看出,直升機數量不多,從報導推斷,一個省也就能分到幾架。
有人可能要說,不是還有無人機嘛!
很可惜,現在無人機的技術發展有限,載重不是很高,最大的作用可能是巡視大堤和在危險地區偵查災情,搶險任務無法勝任。
主要還是要靠大型工程車輛。
地面行駛的車輛有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要封堵的地段,
車能不能通行?
行車是否安全?
洪水來襲,水流改變了地貌,道路是不是已經垮了,或者路基都泡軟了,那麼險情地段是不是已經不適合車輛通行?
如果首先把搶險車輛開到險情地段,車輛會不會在那裡陷住?
所以,現在一般是人工先用沙包和石料之類的加固一下,然後再派搶險車輛上去。
畢竟現在不是1998年的洪水了。
科技在進步,抗洪的手段在變化:
中國的無人機裝上各種專業探測器材,可在發生洪水的地段24小時不間斷地巡查,
這些巡查資料藉助大力建設的網路,可以遠在千里之外的專家分析和判斷。
大型工程機械在可能發生險情的地段待命,如果地面被加固到可以安全通行和作業的地步,相信會動用這些機械的。
這比以前的抗洪條件好多了,很多地段不用24小時人工巡查了,抗洪搶險的解放軍和民兵不用人工從頭幹到尾了。
但是無人機是否能在短期內全面取代人工去搶險,個人持悲觀態度,如果高載重的旋翼飛行器容易研製的話,為何自1977年米-26首飛以來,別的國家沒有研製出類似的裝備?
回覆列表
中國是多暴雨的國家,除西北個別省區外,幾乎都有暴雨出現。6~7月間,長江中下游常有持續性暴雨出現,歷時長、面積廣、暴雨量也大。8~9月是北方各省的主要暴雨季節,暴雨強度很大。
汛期安全不容忽視,加強公路、鐵路等橋涵安全度汛工作,避免橋涵垮塌對群眾造成傷害,面對汛情每個人都是整裝待發計程車兵,隨時進入臨戰狀態,以必勝的信心打好防汛抗洪這場硬仗,這才是最好的救援。
但是,暴雨季節來襲,工程機械裝備能夠真正取代人力扛沙包,進行搶險救援麼?以2015年夏天南京暴雨為例,交通方便的決口堵了96小時!
決口在南京城區邊上的雲臺山河。將軍大道離決口處大概就是一公里多,這條路是江寧區主幹道,雙向六還是八車道,上面是並行輕軌,交通方便,決口很好堵。
周邊南京軍區駐寧的部隊不少,離得近調動也容易,但這個口子,堵了96小時才堵上!這還是在南京軍區防化團生力軍增援了一次的情況下。
前期強降雨不停,後期雨停了還是堵了半天,就因為機械進不去,人進去,也是邊開路邊衝,堵口還得大量物資呢?只能人海填。
到決口處,中間還有條河的支流,在暴雨中變得特別寬寬,機械根本進不去。開始都靠人,中間大宗物資靠衝鋒舟。那時將軍大道也被淹了半邊,衝鋒舟從將軍大道出發。
機械難以到達決口處,是制衡其在抗洪搶險中發力的主要因素
這個口子一直是第一集團軍的戰士們奮戰扔沙袋,轉折點是省軍區舟橋旅在前述支流上架起了鋼架橋,加上重型機械硬是在茂盛的樹林中開出一條路來,然後重型機械到達決口處,紮起鋼架,扔進運進來的鋼鐵絲網籠,才最終堵口成功。
幾千戰士用人力成功遏制住了洪流不擴大,洪災決口處,估計很多機械都無法到達。
抗洪救災的地形,在工程上都歸類為複雜地形,用什麼特種裝置進去不是主要的難點,難點是怎麼進去。通用型底盤的工程機械前期肯定是沒有辦法的通行的,還是需要人力扛沙包開出一條道路來。
國外抗洪搶險
機械工業最強國——德國
工程裝置價效比最高國——日本
機械工業強國——德國和日本,在洪水突發的情況下,仍然要依賴人力。
因此,從抗洪救災來看,工程機械救災確實存在一些侷限性,需要人力扛沙包先開出一條道路。但在其他地震、雪災、火災中,工程機械仍然發揮巨大的作用,挖掘機抗震搶險;裝載機、推土機連夜清理大雪;消防雲梯車高層救火等等。
只不過大多數工程機械都是批次製造的,用來應付“正常”情況,一旦到了災區和戰場這種“不正常”的地方,步兵的肌肉還是最可靠、最可控的力量。什麼時候機器人和戰車能基本淘汰步兵,救災才可能完全靠機械。
<內容源自攻城兵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