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首烏歷史說
-
2 # 農民工說古道今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明確一點,清代是沒有丞相的!自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借所謂“胡惟庸案”罷中書左右丞相、廢除“宰相制”之後,明清兩朝再無丞相、亦無所謂“宰相”。明代的內閣輔臣、清代的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有時候也會被人稱為“宰相”,但那不過就是往臉上貼金的一種尊稱罷了,其實際權力根本無法與洪武之前歷朝歷代的“宰相”相比!至於隋唐時期有權駁回皇帝聖旨的門下省,明清時期的內閣、軍機處等等就更加無法與之相提並論了。洪武之後,明清兩朝的所謂“宰相”,不過就是一群直接聽命於皇帝的“高階辦事人員”罷了……
▲明王朝首任“宰相”李善長與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宰相”胡惟庸(劇照)
那麼,中堂這一稱呼又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所謂中堂並不是清朝人發明的,早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中堂這一稱謂了。唐設政事堂於中書省,由“宰相”親領之。時人故以中書省和政事堂各取一字,也稱“宰相”為中堂。宋設中書內省于禁中,為“宰相”的辦事機構,稱政事堂,故宋代的“宰相”亦有中堂之稱。元代因之,仍以中堂稱呼“宰相”。但中堂僅僅只是“宰相”的一個別稱而已,並沒有大範圍使用,真正將中堂“發揚光大”的是明清、尤以清朝為甚!只要是大學士,皆稱中堂;甚至連協辦大學士,也會被人尊稱為中堂。
▲清·協辦大學士紀昀(畫像)
明代大學士於內閣辦公,中書居東西兩房、大學士居中,故曰中堂。清代六部分設滿漢尚書,在共同出席部內會議時,通常分坐東西,中間位置空出。有兼管該部部務的大學士參加時,大學士居中,故有中堂之說。總而言之就是,明清時期只要是大學士,都可以稱中堂,清代甚至連協辦大學士也會被人尊稱為中堂,但這跟其他一些朝代的丞相或所謂“宰相”,根本不是一回事!
就以清代中後期為例,如果大學士不兼軍機大臣,甚至連被人尊稱一聲“宰相”的資格都沒有!雖然也叫中堂,但不過就是掛個虛銜而已。反之,大學士即便不在權力中樞任職、而是外放封疆,也依然可以被稱為中堂。比如晚清時期的李鴻章,雖然是文華殿大學士、卻始終沒有進入軍機處,只擔任了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等職。顯然,李鴻章並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宰相”,但他依然被時人稱為“李中堂”。由此也能看得出,清代的中堂和所謂“宰相”根本不是一回事,跟丞相更是八竿子打不著!
▲清·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中)
回覆列表
首先,清朝沒有丞相。在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以後,往後的明清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丞相這個官,取而代之的是內閣大學士。常見的有文淵閣大學士其次,中堂是指代管六部的大學士。中堂顧名思義就是大堂中央的話事者,有名以後,內閣大學士作為皇帝的政務顧問,開始負責某個或某幾個部的事務。舉個例子,和珅被大家叫做中堂,是因為他曾經是武英殿大學士,後來又升為文華殿大學士,這在當時是特別尊貴的品級,所以被稱為“中堂”也就無可厚非。另外他也實際掌管清朝經濟、政治、軍事大權幾十年,身居百官之上,出訪的時候總是享受宰相的禮遇。最後,清朝時期的中堂就是宰相,而非丞相。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