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姑蘇老頭653

    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潛移默化的過程,文化領域充斥著戲子無厘頭,娛樂至死塵囂甚上,傳統文化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 2 # 山堅海闊

    為什麼要振興傳統國學?目的是什麼?如果是瞭解那麼就談不上振興,振興的目的難道要取代今天國家治國的思想馬列?儒學做為傳統國學,在歷史長河中,幾次興衰。每一次振興都給民族帶來的是屠殺屈辱和苦難。為什麼不學炎黃之道,黃老之學?非要學孔子“損周文用殷質”的儒家?紂王亡國在“言足以飾非”。你再問儒生“儒家錯在哪裡?”看看他是不是秦國滅國之因“文過飾非以為能”。偽君子真小人如何興國?

  • 3 # 嘟嘟253721805

    1.必須有選擇性的從小學階段開始學習,因古文比較複雜,先背後理解。

    2.國家教育局要組織專家彙編適令教材,要專業統一,不能牽強附會,要儘可能的接近編者本意。

    3.拋棄政治偏見,用文化傳承的眼光和歷史使命感去研究翻譯傳播繼承國學,不要象貶低中醫一樣貶低國學,國學是老祖宗的東西,你汙名化它就是打自己的臉。

    4.只有兒時打了基礎,才能為國學培養人材,自然有人去研究繼承,這點很重要,四書五經現代人懂的沒幾,因為從小把它們歸於封建性糟粕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得撿回來,至於糟粕還是精華成人後自有分辯。

  • 4 # 憨厚的木頭

    一是免費宣傳,修仙文現在對傳統國學起到了最大推廣作用。

    二是商業化,華人是實用主義,國學自古是貴族及高知佔領的陣地,而這些人洋奴和騙子也多,必須民用商用化,例用節日節氣,歷史名人古蹟吹捧及商業化,進行正面引導擴張,有錢就有人幹,幾個產業鏈下來,不振興都難。

    三是找真大師,中醫,手藝人等要能高收入,技術要值錢,不能說藥和材料不值錢,收費就不能高,建立傳統文化體系下的工技師體系和服務收費標準和監督體系,必須擺脫西方體系的認可,完全獨立。

    三是

  • 5 # 劉戰生曰中

    傳統國學如何振興,著實是一個大課題。我們不妨就從弄清楚賴以追根溯源的“何以中國”開始!

    我們知道,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以降,一以貫之數千年的“允執厥中”的“中”,就是我們中國、我們中華文化、我們中華民族的“姓”與“性”,中庸、大中至正之道強調的就是中用(陰:形而上、虛在、精神彰顯)與用中(陽:形而下、實在、物質體現),而漢字“中”以其“丨左為陽,丨右為陰”的結構組成,呈現給我們一個完整的靜態陰陽太極圖!(反之,陰陽太極圖即動態旋轉的漢字“中”)

    由上可知,《易經》所言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這個“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中”,就是我們每個華人應該首先明確和付諸於實踐的!

    事實上,即使站在西方哲學的立場,這個作為導致人類社會“第一果”的“第一因”的“中”,這個作為笛卡爾直角座標系0點、原點、源點、中點的“中”,這個凡事適度、適當、適中的“中”,正是開啟傳統文化、傳統國學的一把金鑰匙!

    至於更進一步的學習提高,那就讓我們寄望於作為“中(點)”水平移動軌跡的老子“道生一”的“一”上了!(《關尹子•八籌》:“一中示多,多中示一”。)

    希望與廣大網友進一步深入探討!

  • 6 # 著作等生

    很簡單,一是思想認識提高,不要把國學與落後劃等號。二是重視,從政府,社會到家庭都要重視,主動參與。三是方法正確,少走彎路。

    具體方法:一是多識字,識字應在萬以上到兩萬字,便是以閱讀任何古典著作,我編的《萬字文》可在100天認識上萬個文字,在一年內理解這上萬字及四千多詞語和上千典故。

    二是學書法。從簡單到複雜,步驟為:小篆,隸書,行書,草書,楷書。小篆基本筆劃只有一劃,隸書加上蠶頭和雁尾共三劃,因此小篆和隸書最易學,行書快寫便是行草,慢寫便是行楷,比如懷仁集王聖教序是行書,但又有楷書,又有草書,學好了行書再寫草書和楷書易如反掌。草書在隸書的基礎上可學章草,在行書基礎上可學小草,狂草。最後學楷書,楷書基本筆劃最多,一個點便有幾十種,如果有了前面基礎,也是易學。楷書也有二種,一是唐楷,二是魏碑,都可以。當然,在篆書基礎上也我最近用了百日從基本筆畫入手到偏旁部首間架結構,完成了通臨,昨日起學會稽碑,準備在百日內學完會稽、登泰山和瑯琊諸碑。在此基礎上,我編了套《篆譜》,可在一年內認識並書寫說文解字上所有近一萬個小篆字,並按我總結的結字規律寫出所有數萬字小篆體。其他各體便迎刃而解。

    三是讀書。有了上述基礎,詩經、楚辭、諸子百家,經史子集,均可無師自通,憑個人興趣和愛好學習。我建議詩經和楚辭必學,諸子擇三到五家精讀其他泛讀,左傳精讀國語戰國策選讀。漢賦一定要精讀,作為重點讀。每篇學完能背誦了將其寫成書法作品。

    四點多應用。比如多寫各體的書法作品,用各種文體創作文學作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使用優美典雅的詞語和典故,等等。

    附:我學嶧山碑百日通臨嶧山碑222字。

  • 7 # 西張東望

    國學是個模糊的概念,與傳統一樣,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如何去偽存真,與時俱進,繼承發揚才是現在的主要問題。一味地抱殘守缺,食古不化,反而會陷入新的歷史旋渦。

  • 8 # 田野4616

    從小學(幼兒園)教育抓起,進行中華文明“依道而行”、旨在“成人”而非“治人”的“知行合一”的教化習得(必得從小抓起並在學校教育中展開才有實效,才能談得上“振興”)。

    比如每週要有固定的課程設定,進行禮樂教化內容的習練;教化的精髓就在習與練的結合,也就是知行合一,二者缺一不可,否則就會南轅北轍。

  • 9 # 伯牙摔琴

    納入普及教育。白話文解決不了文化傳承問題。反封建反的是封建統治。不是封建社會以前的所有存在。繼承也不能照抄照搬。應與現代相結合。

  • 10 # 石全石美142

    國學是國將不國之學,是近代真對外來文化傳入後才有人提出的國學概念。一切所有人類對世界的認知總結所形成的科學真理不分中外東西。真理放之四海皆準,文明之光如太Sunny芒普照全球全人類,可以說國學是個偽概念。

  • 11 # 溫柔第一劍

    首先要楷定國學,不要把它與現在的語文教育、文學教育混同起來,使它有個邊界。所謂國學就是華夏文明源頭的“六藝”(《詩》《書》《禮》《易》《樂》《春秋》)之學。諸子百家都是它的流衍,其中儒家的《論語》《孟子》、道家的《道德經》《莊子》尤其重要。

    其次,要能通貫闡釋或者說迴圈闡釋,因為國學典籍互相含攝,一經一切經,一切經一經。這在老輩馬一浮先生最能勝任,現在只能讀《馬一浮全集》學得他老人家的本領;在活著的人中,劉夢溪先生最能勝任,也作了大量工作,如對原典的精研貫通,對落實國學教育的具體設想,也踐行過。

    現行的考試製度使國學不能落實,因為沒有納入考試範圍,也因為它與題型操練的語文學習違逆。

    中小學選讀一些學生能接受的篇章;大學系統學習六藝之學極其流衍之學,接受多少算多少,要在培養自學的習慣。

    合格的老師,制度的支援,學生的配合,缺一不可。

    火光微茫,但燎原並非不可能。當今國際大陸形勢已經令一些人想到“小國寡民”並非沒有道理,等等。

    國學的活體就是中醫,其餘的都是紙上的文化了。

  • 12 # 古之善

    學習國學不等同於學習中國哲學,近代的典籍國學研究,存在的問題有兩個方面:

    一是,針對古典國學研究的主題與目的是什麼,在認識上存在不足,缺乏宇宙萬物存在終極性、普遍性與普遍行為原則,以及“人類的行為和目的”與“自然行為和的目的”相統一的哲理論述及其哲理概念、定義。

    二是,對國學典籍的哲理思想認識不足,沒有處理好中國哲學與國學的關係,即將國學經典的核心哲理思想納入中國哲學,而不是讓中國哲學消融在國學之中。總之,國學要以哲學的概念範疇及其理論方式來做中國哲學,尤其是需要針對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的研究來提升起國學的哲學性和理論自信。近代國學的核心哲理思想,不是典籍(老子、孔子、古醫家)的哲理思想,而是後人編譯的思想,其哲理思想過於零碎、錯置、歧義與失真。由於後人編譯的國學典籍存在哲理性不強,如:中國哲學特有的概念範疇中,本體、陰陽、精氣、精神、性、道、德、仁、有無、中庸、道理、五行等,其哲學概念是什麼?其準確的哲理定義是什麼?在理論上並沒有進行解答,進而嚴重影響了後學及正規化,形成了人見人殊、百人百議的話題。

    中國哲學和中國哲學史(或國學),其兩者研究的內涵及哲理學說是不能等同的。

  • 13 # 福祿野獸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意思。

    1、國學需要現代化。不論是文言義理,還是相應的運用條件、實用方法。都需要符合當下的社會。

    2、摒棄說教和學術化。不能學了國學就不會好好說話,大道至簡,不可能學到後來不能正常生活了。

    3、普世化的運用和傳播。沒這個點振興了幹什麼?沒有了這點文化也只是延遲了流失。

    4、準確化。不說最後只能一家一種說法,允許百家爭鳴,但是不能是是而非甚至邪見訛傳流傳民間。

    文化最終是要服務社會、服務生活、服務人生的,不能變成妖言惑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驢肉怎麼弄味兒好不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