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來自股市的猩猩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大清究竟是如何炒股票的?為何會“炒”沒了江山呢?

    一、修築鐵路

    甲午戰敗後,大清王朝一片愁雲慘淡,朝中官員與大陸的有識之士紛紛開始反思這場戰爭,試圖找出日本由弱變強的深層次原因。

    一番唇槍舌劍之後,朝堂內外漸漸達成共識:百官們一致認為日本之所以變強是因為“明治維新”,而“明治維新”中改變日本的關鍵則是修築鐵路。

    於是,修築鐵路就這麼變成了足以改變國運的大事,就連實幹派官員張之洞給光緒的奏摺裡都說:“該國變法才二十年,而國勢日強,幾與各大國抗衡。尋其收效之著,實莫如鐵路一端……使中國各省鐵路全通,則國家氣象大變,商民貨物之蕃息當增十倍,國家歲入之數亦增十倍”。

    張之洞並不是唯一推崇鐵路的人,與他同朝為官的劉坤一也告訴光緒修築鐵路是中國在十年內富強的惟一機會,而光緒的寵臣康有為更是大肆讚美鐵路,還專門上書對光緒說:“夫鐵路之利,天下皆知”。

    在百官的齊心力捧下,鐵路一下子登上了神壇,成為了救國救民的終極神器。中華大地上自此掀起了鐵路建設的流行風。

    然而,鐵路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清政府為了儘快籌款修路,想出了一個大招——發行股票。

    二、發行股票

    清政府深知,想要順利發行股票,就必須讓購買股票的資金有安全感,而最好的安全感莫過於國家法律中明文規定對資金的保護。

    1904年,清政府發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關於公司的法律《公司律》。在這部法律中,不僅確立了中國公司制度建設的準則主義原則,還規定地方官員和官方背景人士不得隨意干涉公司的運營管理。

    有了法律支撐後,清政府又放開了民間集資成立公司的禁令。一時間,民間各種籌辦修築鐵路的公司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認購股份保中國自有之路權成為百姓們共同的心聲。

    不過,民間資本入場後才發現,號稱保護資產的《公司律》只是看起來很美好。清廷雖同意鐵路商辦,但這些集資公司的背後總是少不了官辦的影子。民間公司內部要員的任命以及公司股本籌措等重要事宜,都由官方一手操縱。所謂的民間集資公司,根本就是官督商辦。

    這些帶著官方背景的集資公司為了最大程度募集資金,往往刻意誇大鐵路的作用,利用人們的愛國熱情搞推銷。比如在川漢鐵路募股動員時,公司和官方就忽悠四川人民說:“川漢鐵路是我們川人的死生命脈所在,有了這條鐵路,然後可以生;莫有這條路,那就只有死。要想保全我們的生命,保全我們的財產,除了我們四川人自己修這條鐵路,再莫有第二個辦法了。”

    一番激情洋溢的說辭,引得四川人民紛紛慷慨解囊。家境殷實的人家自主認購大量股票,小康之家也採用米捐、鹽捐、谷捐、茶捐等方式積極化身股東,而一些實在無力支付的貧苦百姓,則幾個人合夥算成一股,然後按收租時的租谷多少派股。

    最終,各省的鐵路公司靠著發行股票募集了6000萬資金,其中四川一省就有2300多萬,四川紳民對修築鐵路的支援,由此可見一斑。

    三、保路運動

    按理說,清政府發行股票賺了錢,就該儘快修築鐵路建設國家了,但事實上鐵路的修築進展非常緩慢,而且修築鐵路的資金賬目也混淆不清,百姓們的血汗錢就這麼不明不白的不知去向了。

    從百姓們手上募集到的修路資金下落不明瞭之後,清廷又把籌款的主意打到了洋人身上。於是郵傳部大臣盛宣懷便去與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商談借款修路事宜,承諾以湖南、湖北兩省的鹽稅厘金作為抵押,並且川漢、粵漢鐵路聘用外國總工程師,四國銀團還享有修築權及延長繼續投資的優先權。

    這樣豐厚的條件很快打動了洋人投資,盛宣懷拿到錢後,馬上撕毀《公司律》的條文,力勸清政府釋出作死政策,強硬宣佈已經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並且拒不退還廣大股東之前投入的股金。

    財須民生,強賴民力,戚恃民勢,福由民殖。可嘆清王朝捨本逐末,一心只想靠著股票收割韭菜,終落得玩火自焚,輸掉了整座江山。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內的酒,你喝過多少,最貴的是多少,喝著有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