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332226008810780

      班會的形式應該由教育內容來決定,採用何種班會的形式,要以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來確定。班主任不應為追求班會的形式而忽視其教育效果。班會活動一般愛時間的限制,不能開得過長,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又必須注意形式為內容服務。班會是要學生積極參與並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就要使他們興趣,有需要。學生喜歡的是豐富多彩、有吸引力的活動形式,所以設計班會的形式,要考慮到為學生喜聞樂見,不能單調呆板。由此看來,班會的形式直接關係到班會活動的成敗,關係到班會的效果,所以班主任必須注意班會形式的選用。常見的班會形式有以下幾種:  (一)論理式的班會  這種班會以直接提高認識為主,提出問題,針對問題、解決問題,一般用來對重大的問題進行論證和闡述,使學生統一認識、提高認識。論理式班會有多種形式,如直接地論理、透過辯論明理、透過研討識理等。論理式班會目的很明確,即把“理”說透、使學生信服,所以要論證有據、內容翔實、邏輯嚴密、思辯敏捷。組織這種班會,論點要抓準要即有針對性又有為學生所真正關心的問題;說理要有力、有據、有信,不能說空話,說假話,說強加於人的話;論證要活潑生動要使學生在趣味中得到教益。論理式班會論題要集中、一次班會最好解決一兩個問題,不能過多、過雜、面面俱到。論理式班會宜於在高年級學生中進行。組織這種班會要摸準學生中“問題”的焦點,要對論證的道理進行充分的準備,要考慮到出現不同論點時的“應急”措施以及出現負面效果時應抱的態度及做法。  (二)交流式的班會  這種班會主要用於學生間相互學習和相互借鑑,透過班會使學生好的經驗和做法能得到推廣。這種班會也可以用於外請的人物與學生交流,透過在班會上的溝通,達到學習借鑑的目的。開交流式的班會要創造一種氣氛,即和諧,融洽、引發出學生對所交流的經驗的欽佩和讚賞之情。如學生只做為“聽”的物件,往往效果不夠理想。所以對這種形式的班會的準備,要選好“交流”的物件,要做好交流者與同學之間的感情上的溝通,並要注意,最好要真正的“交流”,而不單向的傳播。同學之間的交流,要有平時的基礎,一是有“經驗”、“事蹟”的基礎;二是要大家的認同,即有群眾的基礎。組織這種班會,班主任要做細緻的瞭解和做過細的準備工作,否則容易走過場或是造成同學之間的隔閡。交流式的班會,還要選好時機,要選擇同學們關注某種問題的時候,或是大家對某種問題特別感興趣,自己又苦於不能圓滿解決的時候。這樣的交流式班會備受歡迎,也會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文藝型的班會  文藝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文藝型的班會可以活躍氣氛,富教於樂,使學生受到情感上的激勵和薰陶,並從而收到效益。文藝型的班會一般透過班級內文藝表演形式進行,如講故事、唱歌跳舞,其它文藝表演,甚至是繪畫、書法、攝影等形式。這種形式的班會是學生展示才能、發揮創造性的好機會;也是引導學生自我教育的好機會;還是培養學生組織能力的好機會,所以很受學生歡迎。班主任要儘量使多數學生都有“機會”,不要只是讓文藝活動積極分了或有特長的學生活動,那樣就會使另一部分人缺乏積極性了。因此組織這種形式的班會,班主任要在動員多數人參與上下功夫,儘量把內容擴充套件,即使沒有文藝表演能力的人,也讓他們有“活動”的餘地,也能夠各得其所,興致勃勃。組織這種班會,班主任要自然的把教育的主題融入,使學生在娛樂活動中,在酣暢的表演活動中受到薰陶、得到啟迪、收到效益。組織這種形式的班會,不能熱鬧一場了事,但也不能生硬地“加進”教育意義,班主任的功力在於寓教於樂。  (四)競賽式的班會  這種形式的班會是針對學生競爭心理、好勝心理採用一種活動形式,在“兩軍”對壘中,融入哲理性,知識性或判斷社會熱點問題的是非性。這種形式的班會,容易形成熱烈的氣氛。但準備不周又會偏離主題。競賽式的班會內容有知識性的競賽,判斷是非的競賽,某種能力的競賽等。組織這種班會,班主任要確定和選準競賽對手,使其有代表性,以使同學關注它的勝敗。同時,要動員和選派平時不大活躍的學生或比較不大關心集體的學生做競賽的主角,特別要注意在準備過程中,要廣泛發動學生參與,發動得越廣泛,關注競賽成敗的人越多,效果也越好。班主任不要把競賽的答案或“現成”的東西預先“給”學。生,那樣就會使學生只關注競賽的“表演”或結果,而不大容易使他們受到教育。  競賽式班會不宜過多地召開,因為這種班會要經過較多時間的準備,而且也容易影響一部分學生的學習。另外競賽式班會在一個班級舉行,某些學生所代表的一方不一定能使大家產生更強的集體榮譽,這樣也就形成不了長久的教育效果。  (五)紀念性的班會  紀念性的班會包括對歷史事件和名人的紀念,對重大的節日、傳統的節日的慶祝等。這類班會往往與社會的紀念活動、慶祝活動合拍,因此容易造成氣氛,但也容易走過場。紀念活動、慶祝活動都有個鮮明的主題,同時又都有比較深的社會影響,因此其教育性容易把握,也容易為學生接受。紀念活動、慶祝活動又都有社會上的“傳統”紀念、慶祝方式,因此這種班會的活動形式好把握,特別是可以利用某些社會條件來豐富班會的內容,使班會活動能夠多姿多型。組織這種班會,班主任要“出新”和突出針對性。所謂“出新”即是突破老一套的紀念、慶祝方式,使得這樣的班會有新意,有新鮮感,有新內容。所謂有針對性是要針對學生的實際,針對社會形勢的實際,突出教育的目的,力求達到教育的效果。紀念性的班會容易搞成形式主義,照例講講紀念或慶祝的意義,同學們表個態,演個文藝節目等。甚至年年如此,逢紀念活動都如此,這就達不到應有的教育目的,還會使學生形成淡漠心理,使班會空走過場。班主任組織和設計紀念性的班會形式也要靈活多變。同時立意不要過大過空,以避免不著邊際。班主任總是要把紀念什麼、慶祝什麼、同教育什麼結合起來,要尋找最佳的結合點,這樣就會使學生在熟悉的紀念日、慶祝日裡,得到新的東西,受到進一步的教育。為了擴大教育成果,班主任還要注意紀念性班會教育效果的延伸,以避免紀念日一過,班會上所得到的也都消失殆盡。  (六)實踐性班會  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性的活動,是他們應受教育的必須內容,尤其是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的成長更為重要。實踐性的班會是學生參加實踐的意義,較突出的領會實踐的內容,較集中的認識某一方面或某一個問題。因此,實踐式的班會教育效果較好,也為學生所喜歡。組織設計實踐性的班會,要注意內容集中、主旨鮮明;形式緊湊、幫助消化。實踐性的班會是在實踐場所進行的,實踐的“物件”又往往是多面的、複雜的,這就形成了與“教室裡的班會”不同的特點。班主任組織這種班會活動,選題一定要集中,主題一定要鮮明突出。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的活動緊緊圍繞主題,不受其他因素所幹擾,使學生做、想、看,都有個明確的目的性。做到這點還要求做到形式緊湊,在實踐中幫助學生領會理解和提高認識,這樣既易於突出班會的主題,又體現班主任的教育主導性,也易於學生認識的深化和強化。  組織實踐性的班會,要與實踐物件做好溝通聯絡,一次調查訪問、一次公益活動、一次參觀活動、一次觀察活動……都要有的放矢,而做到這點就必須得到配合和支援。另外,在實踐性的班會活動中,學生也可看到與教育主題不同和東西,甚至是相反的東西,對此班主任要有正確的認識並做好教育的準備。所謂正確的認識就是要承認社會的複雜性,真空的環境是不多見,因此學生看到正反兩方面的東西是不可避免的,這也是實踐性班會常會遇見的問題。重要的是班主任要能利用正面的東西教育學生,也要學會利用“反面”的東西使學生受到教育。這條原則在平時的教育中適用,在實踐性的班會上也適用。同時,班主任也要把握實踐性班會的程序,不能採用“放牧式”,任憑學生隨意去做;也不能把學生管得死死的,使他們有思想壓力和不得施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種BNC接頭怎麼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