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52051127664

    胖頭,白鰱,鯉魚,小白條,翹嘴晚上喜歡玩水。

    夜間路亞翹嘴:看水域環境。亮片是通吃餌。如果只看魚在跳沒咬口的話,那就換浮水或慢沉米諾吧,亮片是反應餌,翹嘴看見了好奇才咬一口,並不是想吃才咬的,如果水裡餌魚多的話,翹嘴對亮片就沒啥興趣了。換個長條型顏色亮點的米諾吧,能有咬口的。

  • 2 # 背影150336996

    晚上喜歡玩水的魚都是一些大魚,而且這種現象在夏天最為常見,而這些大魚中主要以草魚、青魚、鯉魚和黑魚為主。


    為什麼夏日的夜晚,許多大魚喜歡靠岸呢?


    夏天的夜晚,許多大魚喜歡靠岸並不是為了玩耍,而是為了生存。具體我們分三個方面來解析一下:


    01氧氣


    雖然魚生活在水中,但是它也離不開氧氣,與陸地上的動物不同的是,陸地動物是直接從空氣中獲取氧氣,而魚類則是透過鰓獲取溶在水中的氧氣。而溶解在水中的氧氣一共有兩個構成部分,一是水直接溶解接觸的空氣中的氧氣,二是水生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


    弄清楚了這兩點,我們就來看一下,為什麼大魚不是白天靠岸?首先,水的溶氧量並不固定,一般情況下在20℃的環境下,純水的溶氧量為9毫克/升(ppm)。但是,畢竟野生環境下的水並不是純水,所以溶氧量本身就低於9ppm。而構成這約9ppm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空氣中的氧氣,當夜晚來臨後,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停止再加上環境溫度較高,水中的氧氣含量降低,對於大魚來說就有些窒息了。而此時,由於滲透壓的關係,淺水區的水溶氧量比深水區要高(溶氧量與水深成反比),這時岸邊的淺水區就會吸引許多大魚來呼吸。


    也就是說白天由於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在深水區的氧氣含量比較的高,所以大魚不需要去岸邊。到了夜晚,深水區的氧氣含量因為水生植物停止了光合作用變少,此時淺水區的溶氧量要比深水高,自然就會把大魚吸引到了岸邊,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大魚都會來到淺水區,有相當一部分還是隻會在深水區的上層活動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魚翻塘”。


    02安全性


    任何的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而所有的生存法則離不開“趨利避害”的本能,對於魚類來說也是一樣的。如果它們在白天就跑到淺水區去,顯然增加了自己被捕殺的機率,而且許多以魚類為食的鳥類、哺乳動物白天也喜歡在水邊遊蕩,這無疑增加了自己暴露的風險。而到了晚上,天敵們大都休息了,視線又對捕魚者不利,所以它們才會跑到岸邊來暢快的呼吸。


    03食物和趨光性


    在夏季的晚上,無論是湖泊還是小溪的岸邊都會聚集大量的昆蟲,這是因為許多昆蟲都有趨光性,而在夜晚月亮的照射下,淺水區的透光性非常的好,反射光也比深水區要多。而此時,在水中的浮游生物,比如小蝦、小蟹之類的也會因為趨光性來到淺水區聚集。這時,一些大魚就會跟著食物們來到岸邊,這些昆蟲有的漂浮在水面上,有的貼著水面飛行,是非常有利於大魚的捕食的。


    當然,從淡水魚類整體的習性上看,它們也是有一定的趨光性的,而許多捕魚的就是利用了這一點用光線將魚群吸引過來,然後一網打盡。


    04溫度


    一些個體比較大的淡水魚類,大都是在水中的中下層生活的,它們在水的中下層活動,水溫比較的穩定,但比上層要低,而魚類都是變溫動物,它們無法自己調節體溫。因此,到了晚上相對比較安全時,它們也會上到淺層或者岸邊這種溫度較高的水域中,這就相當於蛇會出來曬太陽是一個道理。


    總結


    大魚並不是每一個季節都會出現在岸邊的水域中,通常比較常見的是夏天,而且由於水溫、食物、氧氣含量、安全性等因素,它們大都會選擇夏天的晚上去到岸邊。並且幾乎所有的大型淡水魚類都有這個習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很多人覺得中醫理論大部分都是胡扯,根本經不起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