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漪思飄緒

    (拋磚引磚)太極拳的特點,並不是技擊的基礎。陳家溝也可以編套太極拳,流傳下了兩種炮捶。

    (一)武術家與技擊家,有聯絡但不能劃等號。

    一般說來,練拳的比不練拳的多少要靈便些。但要稱什麼技擊名家,就有些問題了。但可稱做“武術名家”。

    很多人為什麼最後練到太極拳上來,並不是因為太極拳有多麼突出的技擊作用,而是因為太極拳是個研究道理的拳,更是個適合老年人修身養性的拳。所以拳術家上了歲數後多轉練太極。

    太極拳是個好東西,但它的好處主要是在明理、健身與修身上。硬要說它有什麼技擊特效,那就只有去吹肥皂泡了。若單就技擊而言,形意考究發力之道,發力乃技擊之基礎,故用於技擊似更直接。所以近百年來善技擊者多出自形意一門。相對而言,太極拳在技擊方面也有獨到之處,只因其特點不是技擊術之基礎。

    陳家溝與太極拳的發展

    民國十七年之國術國考、民國十八年浙省、上海兩次國術大賽,其名列前茅者多為內外家兼修,其中尤以練少林、形意、查拳、通背、摔跤者為眾。他們所兼修之太極,也只是孫氏太極,也就是經過孫先生改善了的太極拳,與老譜的太極拳已有出入了。而且,很多也是後來學的太極拳,原來就有其它拳術的基礎,如李玉琳先生等,他們的拳大多很雜,很難說哪一手是誰的,哪一手又不是誰的。

    技藝的品位,在於其是否能合於理。術合於理近於道,則不分優劣。而,技擊的成就,七分在人,三分在藝。

    (二)陳家溝可編太極拳。

    依據目前的歷史痕跡,“太極拳”確實始於楊露禪、武禹襄。這二位根據《王宗嶽太極拳論》,梳理創編成了近現代“太極拳”,是對原拳術的一種昇華創新。

    在1928年的時候,陳照丕到北京教拳。其“推手,只有順步推手一種”,“喜用招、用力,不甚求懂勁為可惜耳。其大刀、雙刀、杆子多系外家式法,不能承認之為本門藝術也。”

    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楊家傳授太極拳紅遍大江南北之時,陳家拳同樣吸取太極拳的原理進行自我改造,演化成陳氏太極拳。至於它進化得是否完善,那是可以討論研究的,但徹底否定它是錯誤的。既然楊露禪、武禹襄、孫祿堂等人都可以在短時間內創立他們的太極拳,那就沒有理由不讓陳家拳也演變進化。

    楊式太極拳約十套拳法與當今流傳的陳式太極拳毫無相通之處,甚至大相徑庭。因此,李正先生認為楊露禪當年雖學拳於陳長興,但陳長興則學拳於蔣發,蔣發學拳於王宗嶽,而王宗嶽則是武當山張三丰所傳太極拳的北派代表人物。李正先生認為,陳家溝祖傳的拳術不是太極拳而是炮捶,當然炮捶也是一門很好的拳術,在技擊和健身上有其獨到之處。但由於當時陳家溝地處偏僻,閉塞保守,本門拳術不準傳給外族人,也不準本族人學習其它拳術。

    陳長興雖違背族規學得了蔣發的太極拳,卻不準將這套學於外人的拳傳給本族的人。陳長興無奈,只好將所學全部傳給了外族人楊露禪,豈料楊露禪憑此拳進京城,入王府登峰造極,待陳家溝人意識到如此絕妙的拳術差點與陳家溝擦肩而過時,陳長興已年老,不能將全套太極拳依樣傳授,只能將太極拳的某些動作和勁路揉進陳家溝原有的炮捶,形成了一個新的太極拳流派--陳式太極拳。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楊式太極拳是經張三丰------王宗嶽--蔣發--陳長興--楊露禪傳承下來的原原本本的太極拳,而陳式太極拳則是陳長興或其後人揉進了陳家炮捶後形成的新的太極拳流派。否則就無法解釋楊式太極拳與陳式太極拳從套路到拳式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異甚至風馬牛不相及。如果說是楊露禪向陳長興學了拳後即進行了改編,na 麼楊露禪則是比陳長興或陳王庭更偉大的一位創拳大師。

    從楊式太極拳府內派傳授的十套拳來,與歷史上關於太極拳的記載可以接上茬,因唐、宋時期就有關於“小九天、後天法、長拳”等太極拳前期拳法的流傳。另從這十套拳的拳式演練、名稱及功法,也符合中國道家的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因此,從楊式太極拳府內派的內容可以推斷,太極拳源於中國道家的哲學思想,武當山張三丰道士創太極拳或集大成發展太極拳是真實可信的。

    雍陽人先生說"李派拳譜記載,楊錄禪當年所得不僅是陳家溝一派的太極拳,而是有幾派的太極拳。"我認為可以解釋此疑。

    1961年,顧留馨與沈家楨編寫《陳式太極拳》一書。沈、顧二人大膽改革陳家溝炮捶,借鑑楊式太極拳練法和武式太極拳理論,最終完成編寫任務,而其中三味只有他們心裡最清楚。顧留馨,身為編寫組的負責人,要權衡多方關係,平衡各方面利益。憑心而論該書寫得未必盡善盡美,但是他為“陳式太極拳”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61年,顧留馨與沈家楨透過編撰《陳式太極拳》,巧妙地把沈家楨體悟的楊式太極拳理論、以及推手技法,融合進陳式太極拳中。陳式拳也更“太極化”了(《顧留馨<炮錘>新版序》)。

    2015年12月,臺灣逸文出版社出版了由顧留馨之子顧元莊、太極拳研究家唐才良整理的《太極拳史解密二編 顧留馨日記》,書中對此有詳細記錄。大致經過為:沈、顧二人在編寫《陳式太極拳》一書時遇到難題或者困惑,因為如果完全按照陳發科、陳照奎拳式照本宣科地做宣傳,“其中有些動作介紹出去,易使群眾誤會是少林式拳……這次陳式太極拳為了普及,反比陳師來京時動作增加了激烈性,不如乘此機會將使人生畏的動作刪去。”(見沈家楨信函)二人一拍即合,決定大膽改革陳家溝拳式,將許多“使人生畏的動作刪去”,改變原有的剛猛激烈的炮捶演練方式,無論第一路還是第二路,其演拳風格統一趨於舒緩。

    同時,他們也意識到,同樣是太極拳,陳氏拳和楊式、武式、吳式、孫式之間,其理法必須步調一致。故必然要引入武、楊、李等諸家之論,但是他們的引入或者借鑑又不能“明目張膽”或者大張旗鼓。再三權衡,選擇了迴避出處的無奈之舉。正如顧留馨在信中所說:連“王宗嶽亦未必言及,因陳氏拳不能夾帶其他姓名的東西。”當然,他們也清楚的意識到,如此完全迴避的舉措終究會有真相大白的一天,顧慮和糾結經常困擾著他們,且看沈家楨在寫給顧留馨的信中所寫:“我想以後我們可以大膽地將楊、武等論文自由的採用進去,而不虞他人敢違反黨的政策,來反對這種新的措施。”就這樣,在沈、顧二人的竭力促成下,《陳式太極拳》一書最終得以出版發行。

    陳家溝練武之風強盛是不錯的,但也只是農閒時練練,最出名的就是四大金剛。後來陳小旺在河南體委工作,鄭州每年都舉辦“少林武術節”,每逢這一時期,全國各地來比武切磋的人很多,陳小旺更是絲毫不敢懈怠。

    (三)陳家溝流傳有炮捶,且曾有兩種。

    根據溫縣縣誌記載,有溝里人參加了公元1796年乾隆舉辦的千叟宴。根據縣誌記載,參加千叟宴的人是陳家溝村的{炮錘陳家}。

    吳圖南對河南陳家溝訪問調查時,陳鑫說:他們陳家是世傳練炮捶的,屬於少林拳。村裡的人管他們叫“炮捶陳家”。

    陳鑫逝世於1929年,吳圖南或在1927年遇見陳家溝人。

    陳發科本人對於他教的東西一直不叫太極拳,而是叫炮捶。解放前陳發科主要在北平國術館,解放後1953年創立了首都武術研究社,自任社長。

    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陳季甡抄本拳譜中,拳術有“頭套捶拳架~五套捶”及炮捶套路(“十五紅十五炮拳架記”)。

    在“民國十七年九月初二日”的陳鑫抄本中,拳術只有“四套、五套拳”。

    陳鑫民國抄本(圖1)

    陳鑫民國抄本(圖2)

    陳鑫民國抄本(圖3)

    陳仲甡從陳有本只學到“四套、五套拳”的拳譜?

    當時108式有譜但失傳?為何如今不見四套五套拳?

    或者,是陳耕耘只學到無極通背拳的“四套、五套拳”?

    在帶有“民國十七年九月二十二日”陳鑫留言的《文修堂本拳械譜》中,列在“四套五套”之後的,是“頭套捶拳架、二套捶三套捶失傳、炮捶架子(“炮錘架子十五紅十五炮走拳心用”)”。

    文修堂本拳譜:〈四套錘勢〉、〈五套錘攀勢〉、〈頭套錘拳架〉、〈二套錘三套錘失傳〉、〈砲錘架子十五紅十五砲走拳心用〉、〈短打〉、〈亦是短打〉、〈拳勢總歌 -- 一百單八勢〉、〈桓侯張翼德四槍〉。

    *鎗法圖勢,於闖鴻門勢一頁有附記︰「此鎗法圖,係記水縣禹家鎗漏鑽,係張飛神至倀(原作傳)禹家,以下旁註,係倀家外生四字,以上漏鑽兩字,必係流傳之誤,禹家當是禹讓家,萇乃周學曾學技於禹讓,『見北京體育研究社民國十年一月所出體育季刊,柴如柱儒拳師萇三篇,』惟倀字不知何字之誤。」[2]萇乃周是清朝乾隆(1736-1795)時人,籍貫河南汜水,學武於禹讓、閻聖道,著有《萇氏武技書》。

    *文修堂本中有槍法自序一篇,篇末署“後學王得炳謹誌”,後一行,題“乾隆乙未梅月之前一日重錄”,又後一行,署“道光癸卯年桂月張文謨號開周重抄”。此後即為鎗法若干頁,其後又有記一行雲“以上鎗棍譜,係河北王倍村得來”,此行後又一行雲“道光二十三年歲在癸卯中秋”,此後又一行雲“張開周重抄錄謹誌”。-----從序文可以知道,鎗譜最初是王得炳在乾隆乙未年(乾隆四十年,1775)抄錄的,張文謨則在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從河北王倍村得到鎗譜後重新抄錄。

    依據1939年許禹生與陳發科一起“挖掘”整理出的《太極拳》一書中的“陳式太極拳第五路”,可知,此“五路”並非陳季甡抄本拳譜的“第五套拳”。此拳非彼拳

    由此可知,1932年唐豪在陳家溝陳省三(1880-1942)處抄來的三省堂本《拳械譜》,其篇名“十三︰五套”,是以訛傳訛的名稱誤用,而並非太極拳十三勢。

    1934年9月29日,徐哲東在南京向陳子明借來抄錄出的《兩儀堂本拳譜》中,重複錄入了兩套炮捶套路(二套炮捶十五紅十五炮走拳、二套錘),而且抄錄人也不同。

    由此可見,炮捶在當地的流行。

    依照徐震的說法︰「考書中有四頁,紙較黃而粗,字型亦與前後各頁不同,此兩則即載在四頁中者,蓋四頁非兩儀堂本所原有,裝訂者誤合之也。」,可知是後來加進去的。

    但,炮捶與炮捶應有區別。

    那時在1833年以後,楊露禪回老家結婚生子,這期間,陳耕耘學藝,走鏢,在陳長興的指導下,融合所學修訂拳術,於是,經過陳長興陳耕耘陳延熙三代的拳法修訂,形成了一、二路拳。其中,二路又稱為“炮捶”。

    由於楊露禪學拳的時候,還沒有二路炮捶,所以,就有人認為“陳長興家傳拳術是炮捶”。這是個時間差的誤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者榮耀打遊戲單排比開黑上分更“高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