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紙紮,我們自然而然的便會把它和死亡、陰森、恐怖所掛鉤,日常生活中看到都會認為很晦氣,敬而遠之,更不用說拿來欣賞了。
但其實,在中國,紙紮有著深厚的歷史和意義,除了做為喪葬用品,在一些地方,它還用於不同的祭祀活動,甚至喜事節慶之中,甚至還有贈禮、收藏等不同的用途。
但最近,在相隔萬里的法國,我們的紙紮技藝卻爆火了起來。
就在緊鄰巴黎艾菲爾鐵塔的一個博物館,在近期舉行了一個展覽,名為《極樂天堂》,雖然展覽的規模頗小,卻一時間聲名鵲起,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無數外華人驚歎於這些栩栩如生的紙紮,並感受到了這些紙紮中蘊含著的華人對於亡人的無限眷戀和哀思,沉醉於紙紮技藝的浪漫藝術氣質之中。
還沒走進展覽館,你就能醒目的看到整個展館都是用紙紮的形式來呈現的,這樣的展覽,一開始自然讓很多人無法理解,甚至提出質疑,做這樣的事情,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這是文化積累出的絕美工藝。”
主辦方如是回答質疑者。
進到展館,你會驟然發現,這裡簡直直接顛覆了我們對紙紮的認知。
富有地域特色的小茶館
精緻的桌椅
早餐茶點
甚至是銅爐火鍋,乃至於每一盤涮菜,都真實的無以復加,若不細細觀察,還真容易一不小心混淆過去。
現代生活除了吃喝,自然也少不得各種科技產品,不然在地下或者天堂的生活中該多無聊。
現在各種高科技產品,紙紮也是做的唯妙唯肖。
膝上型電腦、單反相機、蘋果手機自然是必不可少。
豪車、豪宅、乃至於飛機這樣人間的超級奢侈品也成了標配。
看著這一件件充滿巧思和藝術美感的產品,我們也不難理解外華人為何會對紙紮如此驚歎,它早已超脫了祭祀用品的狹隘範疇,成為了我們民族一種文化的傳承和展現。
但讓人悲哀的是,這樣的傳統技藝,卻只有在國外才能夠大放異彩,在大陸卻因為狹隘和偏見,逐步走向萎靡沒落。
而且,不要以為只是紙紮以為禁忌色彩問題才走向衰落,事實上,現在絕大多數的傳統工藝,都莫名的被打上了老土、落後的標籤,走向落寞、衰敗,甚至徹底消失。
我們蒙上了發現自己民族文化美的一面的眼睛,全盤的否定過去,卻對外來的物品、理念來者不拒,視之為時尚潮流。
現在,這股“潮流”重新落回到了我們的傳統紙紮技藝上,我們卻尷尬的發現,這片誕生了紙紮技藝的土地上,卻根本沒幾個真正瞭解和欣賞它的人,只有經過外華人的宣傳,我們才能基本正視,不斜視這些根植於我們祖祖輩輩生活中的傳統技藝。
這真是一個不小的諷刺。
但好在,無論什麼時代,都有這麼一群人,無論外界多麼喧囂、浮躁、變化,他們永遠守護在這裡,即使不為人知,即使生活窘迫,即使孑然無人理解,他們也永遠堅持,並且不斷的為這些傳統技藝注入新的生命力!
紙紮在國際舞臺上的轟然爆火,背後,卻是新興紙糊店四代人上百年的默默堅持。
新興紙糊店第三代傳人張徐沛始終記得,自己活了93年的祖父,直到90歲都還在堅持做紙紮,將所有的生命,都融入了這一個個‘房屋’、‘宮殿’、‘人偶’之中。
張徐沛也是從十幾歲的時候便開始跟著長輩學習,製作中受過多少次傷他早已記不得,比起肉體上的疼痛,更讓他痛苦的是一家人生活的艱難。
在這個功利的社會,人們不再欣賞純粹的追求和製作,大多數人能看到的,只是利益和金錢。
而紙紮在這個時候,無疑兩者都無法帶來,甚至連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都無法保證。
張徐沛一度決定放棄,這樣,至少還能保證一家人的生計。
好在,兒子張徐展這個時候站了出來,他認為,傳統並不是禁忌,消失,更不是它必然的命運,它唯一需要的,只是被人們看到它的美!
一個紙紮,傾注無數心血,做的無比精緻,最後在玫紅火光中化為灰燼,不是吃飽了沒事做,這火焰升騰中的每一次跳動,都是對親人的無限溫情和思念,這是這冰冷人間,最溫暖的溫度!
張徐展不甘心這樣的美和溫暖就此消失,於是鼓勵父母,並且和姐姐張宛瑩一起,開創了“新興糊紙文化”,並不斷的開教育工作坊、革新設計和創作理念,傳承了上千年的扎紙技藝,開始突破狹隘的桎梏,湧現出新的活力!
扎紙技藝是幸運的,因為有張徐沛、張徐展這樣的一家人,奉獻出所有的努力,終於把它從瀕臨消亡中重新復甦起來,但這樣的人,還是太少太少,我們在歷史長河中積累起來的絕大多數傳統技藝、文化,卻都在不知不覺中銷聲匿跡,徹底消亡,如果我們再不重視起來,也許以後,真只能在外華人的博物館裡,研究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了。
一提起紙紮,我們自然而然的便會把它和死亡、陰森、恐怖所掛鉤,日常生活中看到都會認為很晦氣,敬而遠之,更不用說拿來欣賞了。
但其實,在中國,紙紮有著深厚的歷史和意義,除了做為喪葬用品,在一些地方,它還用於不同的祭祀活動,甚至喜事節慶之中,甚至還有贈禮、收藏等不同的用途。
但最近,在相隔萬里的法國,我們的紙紮技藝卻爆火了起來。
就在緊鄰巴黎艾菲爾鐵塔的一個博物館,在近期舉行了一個展覽,名為《極樂天堂》,雖然展覽的規模頗小,卻一時間聲名鵲起,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無數外華人驚歎於這些栩栩如生的紙紮,並感受到了這些紙紮中蘊含著的華人對於亡人的無限眷戀和哀思,沉醉於紙紮技藝的浪漫藝術氣質之中。
還沒走進展覽館,你就能醒目的看到整個展館都是用紙紮的形式來呈現的,這樣的展覽,一開始自然讓很多人無法理解,甚至提出質疑,做這樣的事情,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這是文化積累出的絕美工藝。”
主辦方如是回答質疑者。
進到展館,你會驟然發現,這裡簡直直接顛覆了我們對紙紮的認知。
富有地域特色的小茶館
精緻的桌椅
早餐茶點
甚至是銅爐火鍋,乃至於每一盤涮菜,都真實的無以復加,若不細細觀察,還真容易一不小心混淆過去。
現代生活除了吃喝,自然也少不得各種科技產品,不然在地下或者天堂的生活中該多無聊。
現在各種高科技產品,紙紮也是做的唯妙唯肖。
膝上型電腦、單反相機、蘋果手機自然是必不可少。
豪車、豪宅、乃至於飛機這樣人間的超級奢侈品也成了標配。
看著這一件件充滿巧思和藝術美感的產品,我們也不難理解外華人為何會對紙紮如此驚歎,它早已超脫了祭祀用品的狹隘範疇,成為了我們民族一種文化的傳承和展現。
但讓人悲哀的是,這樣的傳統技藝,卻只有在國外才能夠大放異彩,在大陸卻因為狹隘和偏見,逐步走向萎靡沒落。
而且,不要以為只是紙紮以為禁忌色彩問題才走向衰落,事實上,現在絕大多數的傳統工藝,都莫名的被打上了老土、落後的標籤,走向落寞、衰敗,甚至徹底消失。
我們蒙上了發現自己民族文化美的一面的眼睛,全盤的否定過去,卻對外來的物品、理念來者不拒,視之為時尚潮流。
現在,這股“潮流”重新落回到了我們的傳統紙紮技藝上,我們卻尷尬的發現,這片誕生了紙紮技藝的土地上,卻根本沒幾個真正瞭解和欣賞它的人,只有經過外華人的宣傳,我們才能基本正視,不斜視這些根植於我們祖祖輩輩生活中的傳統技藝。
這真是一個不小的諷刺。
但好在,無論什麼時代,都有這麼一群人,無論外界多麼喧囂、浮躁、變化,他們永遠守護在這裡,即使不為人知,即使生活窘迫,即使孑然無人理解,他們也永遠堅持,並且不斷的為這些傳統技藝注入新的生命力!
紙紮在國際舞臺上的轟然爆火,背後,卻是新興紙糊店四代人上百年的默默堅持。
新興紙糊店第三代傳人張徐沛始終記得,自己活了93年的祖父,直到90歲都還在堅持做紙紮,將所有的生命,都融入了這一個個‘房屋’、‘宮殿’、‘人偶’之中。
張徐沛也是從十幾歲的時候便開始跟著長輩學習,製作中受過多少次傷他早已記不得,比起肉體上的疼痛,更讓他痛苦的是一家人生活的艱難。
在這個功利的社會,人們不再欣賞純粹的追求和製作,大多數人能看到的,只是利益和金錢。
而紙紮在這個時候,無疑兩者都無法帶來,甚至連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都無法保證。
張徐沛一度決定放棄,這樣,至少還能保證一家人的生計。
好在,兒子張徐展這個時候站了出來,他認為,傳統並不是禁忌,消失,更不是它必然的命運,它唯一需要的,只是被人們看到它的美!
一個紙紮,傾注無數心血,做的無比精緻,最後在玫紅火光中化為灰燼,不是吃飽了沒事做,這火焰升騰中的每一次跳動,都是對親人的無限溫情和思念,這是這冰冷人間,最溫暖的溫度!
張徐展不甘心這樣的美和溫暖就此消失,於是鼓勵父母,並且和姐姐張宛瑩一起,開創了“新興糊紙文化”,並不斷的開教育工作坊、革新設計和創作理念,傳承了上千年的扎紙技藝,開始突破狹隘的桎梏,湧現出新的活力!
扎紙技藝是幸運的,因為有張徐沛、張徐展這樣的一家人,奉獻出所有的努力,終於把它從瀕臨消亡中重新復甦起來,但這樣的人,還是太少太少,我們在歷史長河中積累起來的絕大多數傳統技藝、文化,卻都在不知不覺中銷聲匿跡,徹底消亡,如果我們再不重視起來,也許以後,真只能在外華人的博物館裡,研究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