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opeplus

    一、對待歷史的態度。這是首要的,我們在這方面是怎麼樣的,我相信不用累述,我更願意用苦澀的一笑帶過。那我來說說南韓電影在這方面的態度吧,首先是對待自身歷史的態度——認錯、致敬、反思。這是我在南韓電影裡面看到的,我最喜歡的南韓電影是《殺人回憶》,整部電影我都感覺得到一種現世投向歷史的簡陋與不公的反思的目光。裡面的導演客觀地反應了八十年代南韓軍政統治時期的民眾生活,其中小鎮探員的辦事方法,更是反應了當時警員缺乏系統司法訓練,出現大量逼供與直覺辦案的事實。那一個個被屈打成招的犯人,鏡頭放大他們的無力,更放大警員的暴虐與無知,鏡頭冷冷的,像是控訴,更像是歷史沉痛的懺悔。鏡頭甚至用黑色幽默,去苦澀地表現當時南韓社會轉型時期,人民沉重的無知。司法人員的無知,“美國太大,所以他們偵探要用頭腦破案,南韓很小,所以只需用腳破案“,連大學生活都不知道為何物的警員,迂腐的官僚體制,這些導致了必然的一味追求破案率、暴力審訊和敷衍偵查。還有人民的無知,不如說時代的無知。包括《殺人回憶》的導演奉俊昊的另一部佳作《母親》也是這樣。他們不會美化事實,赤裸裸地將醜惡呈現,正是如此的真實,如此的不堪,在起到深深的警醒作用,這些罪惡不可以再犯了,他們勇敢地面對了,因此我相信他們真的能辦到,讓這些不公成為歷史。中國電影辦不到。不是不想辦到,而是神經太過脆弱無法辦到。二、細節。我覺得一部電影是否出彩的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就是有沒有讓你記住的細節。南韓電影很注重細節,這些細節的呼應構成了完整的人物形象。簡單地舉個例子,《我的野蠻女友》裡面,全智賢多次對陌生人多管閒事,讓她整個人的正義感非常強。車太賢飾演的牽牛每次聽到別人吐,都會想吐這個細節也多次出現,讓人物形象非常飽滿。李滄東的《密陽》裡面,孩子想念死去的爸爸,躺著假裝爸爸打嗝,這個習慣後來遷移到母親身上,一個很簡單的細節,反應人物深邃的情感。這種可以說是一種格式上的嚴謹,更不如說是一種對人性的關注、專注。三、關注弱勢群體。我看過的幾乎90%的南韓片,都是涉及弱勢群體的,無論是以其為主角大書特書,還是側面反映,不可否認的就是南韓電影非常地關注弱勢群體。可以這麼說,南韓電影是弱勢群體呼吸的一道視窗。《母親》——殘障人士,單親媽媽,緩交少女。《殺人回憶》——殘障人士,《密陽》——單親媽媽。《婚紗》——單親媽媽。《和聲》——殺人犯,犯人。《超速緋聞》——單親媽媽。《開心鬼上身》——孤兒。《我的野蠻女友》——逃兵。是的,就連《超速緋聞》、《開心鬼上身》這種青春喜劇,他們也是建立在一個殘酷的社會現實上的,喜劇怎麼做到喜而不淺,就像周星馳的《喜劇之王》,就是用笑去掩蓋過殘酷的現實,用笑去掀開殘酷的現實。四、開放度決定的題材切入點。李滄東的《密陽》是我看過的南韓片裡面,題材最讓我驚豔的,整部片用一個悲劇來引發人們對宗教的思考,包括宗教的真實,宗教對人的作用,人們對宗教的索取。女主角從宗教裡得到解脫,卻更受打擊,最後不惜一切地報復宗教。這樣的切入點,我們有可能出麼。五、傳達的思考。優秀的電影不是更新我們的理念,就是引發我們的思考,或者給我們注入力量。南韓電影擅長引發思考,例如《母親》:正義究竟是六親不認,還是……?《和聲》:犯人究竟是不是罪不容赦,低人一等?《密陽》:宗教究竟是怎樣的存在?如何在苦難當頭的時候寬恕?我說的都是內容點,說的不是技術點,因為中國缺的不是好演員,也不是好美工,不是技術,能出《無極》這樣一出極其華麗而無人認可的片子,證明中國電影——無論因為什麼原因都好——缺的都不是技術,而是內裡的東西。

  • 2 # 35mm的距離

    歸根結底是制度決定意識形態要求電影審查的嚴格程度,大陸電影人如果有南韓那種發行環境,五年之內就能趕超他們,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擺在這,華人的聰明智慧擺在這,還怕沒有好故事?還怕故事沒有深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同嫦娥偷靈藥的說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