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凌煙閣唐儉

    孫承宗,字稚繩,號愷陽,河北高陽人,是明末最重要的軍事領袖,在明與後金作戰連遭敗績,邊防形勢危如累卵的情況下,他以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的身份親臨山海關督師,櫛風沐雨,慘淡經營將近四年,力挽狂瀾於既倒,招募組訓了十幾萬遼軍,選拔培養了如馬世龍,袁崇煥等一批文武將領,恢復失地四百餘里,修築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餘座,屯田五千多頃,安置戰爭難民近百萬,逼迫努爾哈赤後退七百里,營造了一條令後金望而生畏的關寧防線,為後來的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奠定了基礎。在關寧期間,他制定了以遼土養遼民,以遼民守遼土的基本方針和穩固防守,逐步前進,漸圖恢復的基本戰略,使明軍逐步從守勢轉為攻勢,從被動轉為主動。他還創造性地將戰車,艦船和火器結合在一起,建立了以熱兵器為主要殺傷手段的十二車營和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支以火器為主要裝備的海軍,還組建了從海上登陸作戰的兩棲部隊,並撰寫了專門論述火器車戰戰術技術的軍事著作《車營百八叩》。由於魏忠賢專權,孫承宗被排擠去職。崇禎元年,皇太極繞過關寧防線,進入長城以內,京師告急,又是在危殆時刻,孫承宗蒙詔起用,起家陛見,議守京師,出鎮通州,在袁崇煥被捕之後,獨自承擔了擊退後金的重任。他排程援軍,追還潰將,重鎮山海,襲擾敵後,迫敵出塞。又運籌帷幄,從容指顧,收復四鎮,在整關寧。卻又遭權臣掣肘,告老回家。崇禎十一年十月,多爾袞又一次率軍侵犯畿南,進攻高陽。孫承宗以七十六歲高齡,率領全家及高陽民眾奮起抵抗,城破被執,英勇不屈,罵敵自盡,子孫十七人奮戰殉國,全家老小四十人遇難,慷慨悲歌響徹燕趙,人格氣節輝映中華。孫承宗既是一位軍事家,又是一位教育家,學者和詩人,他在方誌學方面也造詣頗深,他的詩詞創作氣魄恢弘,雄奇豪放,風格直追稼軒氣象,是著名的邊塞和英烈詩人。

  • 2 # 天涯看點歷史號

    1644年崇禎皇帝上吊自盡,很多人都為崇禎皇帝和明朝惋惜,但是實際上崇禎皇帝也算是咎由自取,明末並不乏忠臣良將,甚至是很多帥才,但是在“用人就疑”的崇禎皇帝手下,這些帥才都沒有發揮出自己的實力,沒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

    崇禎皇帝上吊

    孫承宗就是這樣一位被崇禎皇帝“屈才”的帥才級別的軍事戰略家,孫承宗雖然是文官出身(他是萬曆年間的榜眼),但是相傳他鐵面劍眉,鬚髯張開如戟,聲如鼓鍾,震動牆壁,這般奇偉的形象卻彷彿是一位武將,不過這倒與他後來的職業生涯作風很是般配。

    孫承宗像

    天啟二年(1622年)二月十二日,遼西廣寧縣淪陷,王在晉代替熊廷弼任遼東經略,他請求在山海關的八里鋪修築險要的關塞。他認為這樣一來,即便外關被攻破,內關還可以固守,而外關計程車兵無處可逃。於是在他的主持下,呼叫了二萬多個工人,花費百萬。孫承宗說:“把守關門是為了把守寧遠縣,如果退處於關內,則永平會被動搖,京師會被震動,勢必天下大亂。八里鋪距離關門不到一舍之地,這是把山海關作為孤注啊!”所以王在晉的方案被否定,而孫承宗的這番話就是他日後修築關寧錦防線的理論基礎。

    關寧防線

    孫承宗請求巡視邊防,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親臨京城大門為他送行,並賜給他劍和蟒袍。他到任後,開墾荒地,修築堡壘,招募了百萬流民,又操練軍隊得到五萬精兵。在他規劃治理的四年裡,開闢土地四百里。魏忠賢和姦佞小人都害怕忌憚他,就誣陷他袒護東林黨人,天啟五年勒令他辭官回鄉。崇禎二年,清軍大舉進攻,直逼都城,在朝中大臣的奏請之下,崇禎皇帝朱由檢下詔孫承宗以原來的官職兼任兵部尚書去駐守通州。崇禎四年,孫承宗以病請辭,回到自己的家鄉高陽(今河北保定高陽縣)居住。

    魏忠賢

    崇禎十一年(1638年)十一月十二日,大清兵逼近高陽城,孫承宗率領地方上的紳士,登城死守,但是高陽城的土城牆又低矮又脆弱,而且又沒有援軍。經過大清兵的晝夜圍攻,最終城內石盡矢竭,力不能支。孫承宗堅守北門,他對家人說:“我要死在這裡了,你們各自逃生去吧。”

    高陽城被攻破以後,大清兵拉他到城南老營中。他用葦蓆墊在地上,望著京城叩頭。隨後,他自縊而死,享年80歲。子孫一共19人,都力戰而死。事蹟傳到京中,朱由檢聞訊後震驚哀悼,但是卻被一些大臣阻撓。幾年之後,崇禎皇帝死後,繼位的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贈他為太師,諡號”文忠”。到了乾隆年間,為了安撫人心,乾隆命人編撰了《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孫承宗被追諡為“忠定”,可見英雄不管是自己人還是敵人,英雄永遠都會受到尊重。

    乾隆皇帝

    然而,這樣的一位優秀的軍事家和戰略家,崇禎皇帝卻不能堅定不移的使用,所以明朝的滅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而崇禎皇帝的“亡國之君”之名不算冤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如何計算銷售產品中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