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博物館陳列的展櫃中,有一套色彩依舊清晰的“宋三彩”陶俑,俗稱宋代立式人物陶俑。十幾個筷子高的人物,表情各異,衣服上的色彩還清晰可見,個個雙目前視,鼻子高挺,嘴巴微抿,長鬚飄飄,身穿寬袖長袍,雙手執笏於胸前。

    俑有文、武俑,男俑。武士俑大都身披鎧甲、頭戴兜鍪,鍪頂豎火焰形纓飾,側面有護耳,有的向上飄起,形似雙翼,手按兵器,豎眉怒目,立於圓形底座上。文俑除手握笏板,有的筆直站立,有的身體向不同方向傾斜。

    這些陶俑分別出土於蘆山、滎經、雨城三地,他們造型生動,形態各異,生活氣息濃郁,或福態可掬、旺氣照人,或兇猛好鬥、肥碩剽悍,或憨萌呆稚、惹人憐愛。不僅再現了宋代陶瓷藝術傳世之精華,也反映了宋代匠人雕塑燒製技藝之爐火純青,令人歎為觀止。

    “在當時的雅安地區,‘宋三彩’是比較流行的。與‘唐三彩’不同的是,‘宋三彩’畫面更生動,填色更規整,這些陶俑個個神態栩栩如生,展示了宋代雅安的社會生活百態。 ”市博物館宣教部主任程樹芳介紹,從製作方法看,宋代陶俑皆模製,以雙模合成,合縫較明顯;傢俱模型分單件製作後,組合粘接成形。其胎質有磚紅、橙黃色,質地較堅硬。外表裝飾彩釉,有褐、黃、綠等,器座大多施灰白色釉。還有一些陶俑,胎質表面敷白色化妝土後,以彩繪妝飾。

    虔誠的跪拜,身披悠遠的塵泥;清俊的臉龐,隱含警覺的神態。記者注意到,市博物館館藏一件出土於雨城區的黃綠釉匍匐瓷男傭頗為奇特——男俑頭戴平頂蓮花冠,身著圓領寬袖袍,腰繫革帶,足穿軟靴,雙腿跪伏,平撲於地,側首向左,似在側耳聆聽。瓷俑以黑釉細線勾眉眼,袍施黃釉,頭、頸、腳均施綠釉,服飾淳樸素雅,衣紋洗練簡潔,形態神情極具美感,展現了宋瓷人像雕塑的魅力。

    “這種俯身跪伏、側首傾聽的陶俑,大多制於宋代,它有多種稱謂,包括跪拜俑、伏拜俑、匍匐俑、臥伏俑等。”程樹芳介紹,匍匐俑與跪拜俑實有區別:那種五體投地,或埋頭叩拜、或向前仰首的,是名實相副的跪拜俑;伏拜而又側聽的,是匍匐俑。

    千年宋俑,蘊溢著久遠的歷史資訊,引人遐思:匍匐俑為何俯身長跪,又為誰而跪?為何側首傾聽,他在聽什麼?後人幾番猜度,也成了費解之謎。

    其實,除了這些較為常見的陶俑外,宋墓中還出土了許多形象奇異的陶俑,如異形立俑、獸麵人身俑、人首蛇身俑、相撲俑等。

    程樹芳介紹,俑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到了秦漢時期,俑的使用逐漸佔據了較為重要的地位,它作為隨葬品,不僅是喪葬制度和喪葬禮儀的重要體現,也是古代社會政治、經濟以及生活習俗、衣著服飾的再現。在奴隸社會,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主人死後用於殉葬。進入封建社會,以俑代之。從埋活人到埋假人,這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進步。

    “在宋代,人們‘事死如事生’,而作為全面展現死者生前生活的重要方式,俑在題材上涉及面很廣,從家奴到庖廚,從侍女到軍士,以及各種動物俑,無所不包,它們反映著主人生前的生活,寄託著主人死後的夢想。”

    市博物館陳列有一個連體俑,連體俑中間捲成被窩狀,兩端各露出一人頭,閤眼酣睡,很是安逸,象徵著生活繁衍昌盛,多子多孫。

    除人物俑,市博物館館藏的動物俑數量較少,而傢俱模型較多,有轎、床、踏凳、屏、桌、椅、鏡臺、火盆等,其品種之多,為前代所沒有。

    一尊陶俑,就像一枚古鏡,定格了那時雅安文化的影像。如匍匐俑在唐代已初現端倪,在宋代得到發展並盛行。這一有著宋代葬俗符號性的藝術品,也解譯了那個時代的“密碼”——等級制度、傳統習俗、服飾潮流等。

    窺一斑而見全豹。陶俑為今人瞭解宋人生活,打開了一扇“視窗”。

    “那些頗具特色的‘宋三彩’陶俑,體現出另一種神秘,讓人們的思緒從陰森的幽境中走出來,去探尋Sunny照耀下的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遙想當時社會的經濟和文化是何等的繁榮。”

    其實,宋代陶俑的大量出現,同當時的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異域的各種風物、衣飾、形象皆為宋人吸納,成為時尚,亦成為陶俑的表現題材。而厚葬風氣的日益興盛,終於成就了宋俑的繁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速路是不是等於高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