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指揮王小屋
-
2 # 創客ZHOU
國外,特別是美國的軟體發展比較早,傳到中國以後,中國的使用者並不是很願意為軟體付費。所以很多中國的軟體公司那時候在幹嘛?在做破解版,或者免費版。事實證明免費的戰略確實有效。各種破解軟體,免費軟體在前幾年都是電腦使用者的最愛,大多數華人是能用免費,儘量不用付費。這個和當年的華人對版權的認識也有一定關係。盜版光碟,盜版磁帶,盜版書那時候銷量都比正版要高。因為當時人們生活水平也確實有限。普通人很難接受一二百塊去買一個軟體,那時候一個人工資才一千左右,甚至幾百塊錢。中國的軟體公司更看重的是產品的盈利價值,所以盜版猖獗的年代,誰也不願意開發一款沒有多少人用的,甚至開發出來還賠錢的軟體。何況開發成本那麼高,開發出來沒人用就是賠錢,這也導致了中國在公司在軟體這方面沒有真正去研究和開發。總結一下就是,沒太大開發的價值和必要。
-
3 # 有個熊樣
不得不說美國的adobe公司確實強大,影象處理有photoshop(簡稱“ps”)、向量繪圖有Illustrator(簡稱“Ai”)、網站開發有dreamweaver(簡稱“dw”)、影片編輯有Premiere(簡稱“pr”)……任何一款軟體都可以說是行業的代表之作。
開發一款應用軟體可以說拼的是人力和財力。人力指人才,我們國內網際網路行業雖然人才濟濟,但開發軟體不是一兩個人就能完成的任務,它需要一個擁有頂尖技術的團隊。財力指開發成本,一款像樣的軟體開發出來至少3-5年,這期間需要開發公司不斷投資砸錢。更重要的是開發出來的軟體能不能開啟市場是個很大的未知數,不然前期的投入很可能“打水漂”,在前途未卜的情況下,國內很少有商業公司入局大型軟體開發。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國內網際網路產品使用者版權意識不強,正版一出,破解版馬上縱橫網路,有免費的用,誰還願意掏錢使用?雖然中國版權制度日漸完善,但人們習慣的思維方式很難一時改變。沒人用正版軟體,開發公司就沒法盈利,縱使有再高尚的情懷,人總得吃飯、公司總得需要基本資金保障執行吧?
大陸目前有一款軟體“方正飛翔”在行業內還是比較有名的,它應用於報刊、雜誌、出版社行業,由方正集團開發出品。雖然沒有像adobe公司開發的產品那樣“赫赫有名”,但在行業內能有一定的市場佔有率還是非常不容易的。
大陸沒有像Adobe這樣的公司有各方面因素,不過我相信這只是暫時的,未來中國必定有更多的科技公司站在網際網路技術前沿。
-
4 # 光榮網路科技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相信從事媒體行業的朋友肯定對Adobe公司的一種或者幾種軟體比較熟悉,如果能掌握Adobe全家桶或者熟練其中一兩種軟體的話,養家餬口都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如果你對設計類的大型軟體比較熟悉的話,你會發現絕大部分的軟體,不管是微軟的辦公三件套、谷歌的瀏覽器等、蘋果的Final Cut Pro X等都是外國公司的產品。
同樣的道理,中國改革開放後各種公司才慢慢的探索發展,總體來講這個時期我們整體更加註重硬體的建設,也就相當於個人生存問題的解決。而美國不管是一戰還是二戰都沒有對本土都沒有造成影響,工業發展早,體系成熟。所以他們很早就解決了溫飽問題,各企業便有時間有財力最求品質的發展。所以你會發現好多軟體都是他們開發的。
但最為後來者,我們也在迎頭趕上,以華為為代表的的科技企業都在慢慢的探索,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會有屬於自己的優秀的設計軟體。
-
5 # 數智風
這個問題問出了中國軟體行業之傷痛。為什麼說沒有像Adobe這樣的軟體公司,主要跟大陸的環境有關。
從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
在中國,2011年電腦軟體盜版率為77%,2013年為74%,2015年為70%,2017年為66%。雖然每年都在小幅度下降,但依然居高不下。從全球來看:盜版率顯然與經濟水平息息相關。不出意料,西歐和北美地區的盜版率遠低全球其他地區,前者為 26%,後者只有 16%。其他地區均在 50% 以上。中國也是因為屬於發展中國家,雖然經濟體量大,但個人消費能力遠遠還沒有達到大量使用正版的能力。我們查查自己的電腦,windows、office、email、adobe等等軟體,可能有不少人都是再使用盜版。
對於好用的中中國產軟體呢?要麼是免費的QQ、微信,wps等,收費正版能常駐電腦的更少。所以,中國的軟體行業缺乏市場支撐,還在慢慢起步,中中國產大部分正版收費軟體都侷限在企業市場。要出現像Adobe這樣的公司還需要時日。當然,中國政府這幾年也非常重視知識版權和專利,對於非法盜版者也抓的比較嚴。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軟體市場也會變的更好。
2、面對國內環境,軟體企業沉不住氣
前面我們提到了中國軟體盜版率居高不下,其實,這對中中國產軟體是壞事,也是好事。因為國外軟體太貴用不起才盜版。中國軟體行業應該找到這個切入點,如何讓消費者使用中中國產軟體。但國內軟體企業更多的想法在以下兩點:
想快速變現:畢竟軟體研發是前期投入非常大的。如果沒有資本支援,很多公司都很難投入太多資金,就算投入了,也希望快速回籠變現。害怕盜版:害怕自己投入鉅額研發,好不容易有點成績,出個好用的軟體。人家只需要盜版一下,立馬出來一個競爭對手,說不定比原版賣的還好。這下所有投入打水漂了。以上兩種情況在中國是不爭的事實,看看現在國內的“李鬼”山寨軟體就知道了。國家網際網路應急中心經常向各大應用市場通報惡意軟體,其中山寨軟體達到上萬起。在這種山寨成風的軟體環境下,國內企業自然就沉不住氣,所以,也就很難出現Adobe這樣的公司。當然,中國也在一步一步完善軟體行業的環境,讓軟體企業有更好的生存空間。
3、資本對軟體並不青睞,更青睞房地產
本來軟體行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研發,需要資本的支援。然而,在中國這些年快速發展的時代。基建成了主基調,在全球都獲得了“基建狂魔”的稱號。資本也非常青睞基建和房地產,大量資金流入了房地產和基建。
對於高科技軟體的研發反而沒有太多資本喜歡。當然,資本都是追逐利益的,哪裡有利益就去那裡。可見軟體環境如果不改善,資本也不會青睞軟體行業。中國的軟體行業也就很難處Adobe這樣的公司。當然相信中國政府在努力改變這一切。
-
6 # alex3306
大陸不重視軟體生態發展,連老百姓都只認為硬體才是核心科技。這種落後就像老一輩都認為事業單位才有前途,其他都是投機倒把一樣。
-
7 # 趙植榮1
主要原因是軟體的產權保護不好,因為軟體與硬體不同,很容易複製,而沒有產權保護開發商就沒有積極性。多年前我的一個北京朋友帶著他們公司開發的一款軟體產品去哈爾濱開新產品釋出會,會議結束後走出大門,就發現有人在兜售他們公司的這個軟體盜版,感到很氣憤馬上報警,後來警方也無法處理而不了了之。有一年我從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美國Adobe公司來到長春查軟體盜版,結果是長春市的90%以上的廣告、平面設計公司使用的Adobe都是盜版。可見盜版多麼猖獗?
-
8 # 大學生程式設計指南
中國軟體發展的快車道也是最近幾十年剛剛發生的事情,在短時間內想要打造出類似Adobe這種經典的軟體也不是很現實,但國內的軟體發展整體向著一種欣欣向榮的趨勢,不像印度等國家人才都是給歐美西方國家提供技術服務,中國的軟體人才幾乎都是供給自家的企業了,所以國內軟體最近十幾年發展速度非常的迅猛,在十幾年前程式設計師的數量還是相對比價稀少,但如今國內程式設計師已經有幾百萬之眾了,而且整體的數量還在不斷的提升中,產業的發展是需要經歷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現在國內軟體開發企業大部分還是停留在應用級開發,這是因為基礎底子薄弱首先企業要生存需要從初級的產品應用開始,正好中國趕上了移動網際網路大時代,所以很多軟體企業就此誕生,很多企業其實走的是應用開發的路線,先是透過應用開發快速的佔領市場,有了市場才會有利潤的空間,只有企業生存下來了才能夠真正意義上想著去進行更加深層次的開發,很多人覺得中國的軟體只是在應用級開發,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對於一個從零開始的國家開始企業的生存是第一位的,很多人覺得現在的中國應該有自己的作業系統生態,從民族自尊心上講是應該有的,但也要尊重自然的規律。
儘管現在很多人對於美國打壓中國的做法很不滿,但是美國的整體實力還是穩穩的全球第一,而且美國的軟體公司已經積累多年了,特別是像微軟這種企業已經在全球統治幾十年了,像Adobe這種軟體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並且需要有很好的人才儲備,隨著國內軟體人才梯隊建設的完善,國內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深入到框架軟體的研究過程中,現在大部分的軟體生態已經被美國等發達的國家佔據,想要衝破這種限制需要的時間並且需要抓住未來變革的機會。
畢竟國內積累的時間很短,企業還在解決生存的道路上,當然像國內的頂級網際網路巨頭目前 是存在實力做一些框架軟體出來的,但是大家似乎更加沉迷於流量的爭奪過程,對於流量入口的爭奪遠大於對於核心技術層面的投入,中國的軟體產業真正走向頂端還需要時間和機遇,國內軟體產業真正自主化的大型專案不是特別多,更多是在藉助國外開源社群的程式碼進行不同層次的定製工作。
-
9 # 瓜分天下
中國軟體發展這麼多年,嚴格上應該屬於擁有非常多優秀的應用級IT公司,距離真正意義上核心軟體的研發還存在一定距離,雖然國內軟體產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國內累計了幾百萬軟體開發工程師,從實際成果看大部分還是在玩圈地運動,利用國內人口福利快速成長起來一堆的網際網路公司,而且從市場的角度看市值還非常高,但真正意義上的核心技術還是缺乏,像拼多多,美團,滴滴這類的企業在相關的領域都是有著絕對的統治位置,但對應的技術能力並沒有跟上,市值價值只是體現在產品設計能力以及擁有的流量上。
國內軟體行業的繁榮其實存在很大的水分,主要國內網路管控相對比較封閉,國外很多企業很難進來直接競爭,所以很多國內企業在競爭過程中並沒有遇到真正的敵手,並不是本身實力有多強,而是由於國內很多因素決定的,有些商業行為可能在國內就不受控制,但進入國際市場就顯得孤陋寡聞了,國內很多巨頭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的時候都不怎麼順利,主要原因在於本身技術能力有限並沒有積累到衝出國際的水準。
像Adobe全家桶其實代表意義已經超出了技術的範疇,這涉及到軟體生態的建設問題,國內企業還沒到建設全球化的軟體生態的能力,大部分的企業還是拿著國外開源社群的程式碼,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定製開發。還在國外生態的基礎上構建自己的產品邏輯,如果從發展的角度出發這麼做沒有什麼問題,但從長遠看還是無法真正走向世界的舞臺,參照美國的科技企業只要是能叫上名字的大型企業都有其很強的核心技術,即使沒有很強的技術能力也會擁有屬於自己的生態系統,無論是亞馬遜,谷歌,微軟這些巨頭都離不開這個規律。
像國內的騰訊,阿里巴巴等企業在國內相應的領域已經是霸主般的存在了,但在走向國際市場道路上遇到了很多的障礙,騰訊公司甚至請到了超級巨星梅西做代言依然改變不了現狀,還只能是守住國內的市場,國內很多企業發展已經受到了制約,再次引航出發的關鍵點就是核心技術能力了,科技巨頭通常利用技術先行然後慢慢構建生態環境,安卓和微軟都是這種模式構建生態系統。
對於國內企業來講開始階段基礎比較薄弱先從產品設計出發解決生存問題,後續想要長足的發展就是要在技術上發力,國內企業做的比較出色阿里雲算一個,完全的自主研發在開始階段經歷了痛苦的積累期之後,現在到了收穫期了不僅僅牢牢佔據國內市場第一,而且在東南亞市場開展如火如荼,這就是靠技術推進市場。國內靠技術推進產品的公司就是華為公司,只不過華為主要從硬體晶片方面著手,現在的因為早期在軟體生態方面建設不多,結果就被谷歌授權卡脖子了,強大不僅僅只是表面,度過初期的空白期就要向著技術高峰邁進,從目前狀態看國內科技企業要走的路還是很長。
回覆列表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相信從事媒體行業的朋友肯定對Adobe公司的一種或者幾種軟體比較熟悉,如果能掌握Adobe全家桶或者熟練其中一兩種軟體的話,養家餬口都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如果你對設計類的大型軟體比較熟悉的話,你會發現絕大部分的軟體,不管是微軟的辦公三件套、谷歌的瀏覽器等、蘋果的Final Cut Pro X等都是外國公司的產品。
同樣的道理,中國改革開放後各種公司才慢慢的探索發展,總體來講這個時期我們整體更加註重硬體的建設,也就相當於個人生存問題的解決。而美國不管是一戰還是二戰都沒有對本土都沒有造成影響,工業發展早,體系成熟。所以他們很早就解決了溫飽問題,各企業便有時間有財力最求品質的發展。所以你會發現好多軟體都是他們開發的。
但最為後來者,我們也在迎頭趕上,以華為為代表的的科技企業都在慢慢的探索,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會有屬於自己的優秀的設計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