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可樂加冰啦

    電影產業發展趨勢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1、大陸資本充裕:目前,中國大陸資本充裕,且外部資本投資電影行業的意願較強,對高度依賴資本投入的電影行業形成了較為有利的發展環境。電影產業投融資渠道的拓寬,將對整個中國電影產業鏈的發展產生積大的影響。

    2、擴大內需政策: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來推動全社會文化消費水平提升,給發展影視文化產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目前,中國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需求旺盛,但文化產品供給仍存在巨大缺口,這就為電影行業創造了寬廣的市場拓展空間。

    3、電影國際化:儘管國內電影市場增長迅速,但與美國、日本、南韓等較為成熟的市場相比,中國的電影業仍處於初級階段,主要靠票房拉動行業增長,院線放映渠道外的其他業務發展較為滯後。資本的逐利性和電影產業的全球性傳播等特點,促使中國電影企業逐步開始嘗試面向國際市場推出電影產品,部分企業已經開始對電影走向國外市場進行探索。

  • 2 # 晶晶愛娛樂

    目前國內電影因為疫情影響已經到了一個過度期,這個過度期必須要有強有勢綜合能力才能度過,也就是說老百姓不會再去為垃圾電影買單,反之大部分人都會明白這個道理。電影的拍攝再不能效仿以往拿流量明星吸引觀眾,如今疫情過後大家似乎也明白,白白的把錢給那些沒有功德沒有愛心的所謂明星,心裡總是有股難以說出的感覺。所以今後國內電影可能要有一個低谷期,這個低谷期主要還是跟演員有關係,能讓觀眾在沒有流量明星的同時,提高影片質量,少點五毛特效,把錢都花在編劇和製作上只有這樣才能正真的讓國內電影走的更深更遠。

  • 3 # 天揚FM

    市場會越來越大,具體表現在票房上,會更大。

    由線下,可能轉變為線上,囧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影視行業人才慢慢的成長起來,專業度更高;

    觀眾審美提升,從需求上拉昇整個行業的品質;觀眾更成熟,細分市場;但爆米花依然是主流,一直主流下去吧。

    資金的進入更加謹慎,門檻被慢慢抬高,其實是這幾年交的學費終於長了點心。

    上下游整個產業鏈更完整,行業越來越規範。

  • 4 # 煙花夜雨

    2019年全國電影總票房642.66億元,同比增長5.4%。雖然2019年電影票房市場增速放緩,但從中長期來看中國電影票房仍將維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主要原因在於華人均觀影次數和每百萬人口票房金額與北美地區存在較大差距,隨著中國居民消費水平上升、城市化程序的深入和對文化產品的需求,電影市場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 5 # 娛樂計程車

    我始終認為中國電影沒那麼差勁,雖然因為各種原因再也拍不出《鬼子來了》《活著》《霸王別姬》那樣的作品,但是每年還是有一些電影能給人驚喜,還有那麼一些導演和演員值得期待。雖然爛片真的多,但是毫無誠意的電影正在失去市場。當電影市場的體量增大,當走進電影院的觀眾增多,一切都會在混亂中慢慢趨向正常。

    我覺得中國觀眾的一大優勢是幾乎什麼電影都有人看,本土的電影,好萊塢的電影,日韓的電影,印度的電影,歐洲的電影。近年來引進的外國電影種類也比較多,原先覺得挺小眾的電影也能賣得不錯。我們原先自己拍得不好的電影,比如戰爭片、動畫片、合拍片,都至少有了幾個票房上或質量上合格的例子。能看的中國科幻片只是時間問題,不過恐怖片就難說了,走《心迷宮》那種懸疑風還可以。

    最重要的還是開放啊!搞什麼中中國產電影保護月,搞什麼進口片數額限制,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就知道了

  • 6 # 愛分享也是一種美

    中國電影源於人民,表現人民,服務人民,它與人民血肉相連,為人民鼓與呼,代人民立言,在銀幕上為以人民為中心塑造藝術形象,它的服務物件是觀眾也是人民。

    其實,只要措施得力,方法對頭,中中國產影片創作水平的進步及其文化軟實力提升,應大有希望。為此,個人嘗試提出如下一些建議:

    第一,強化影片主題的美學化處理,加強中國電影美學傳統的傳承和開發。

    第二,加強電影製作技術與文化品位的探索。組織電影製作技術班子,集中研究3D技術等高科技在電影中的綜合運用。

    第三, 調集中國電影劇本創作的最強陣容予以攻關, 吸納優秀作家參加劇本創作,為中國電影產業持續提供更多更好的優秀劇本。全力改善電影劇本創作這一目前中國電影發展的“短板”,這是是中國電影軟實力迅速提升的關鍵。

    第四,加大中國電影對外推廣和傳播的政府扶植力度。

    第五,積極吸收和借鑑各民族優秀文化,瞭解把握各民族文化心理,將“文化折扣”變為文化優勢。學習和借鑑各民族優秀文化,從而為中國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生命力。

    第六,不斷改進和完善中國電影的外推模式,努力提高推廣操作的專業化水平,積極探索合理的營銷策略和發行渠道。

    第七,加強國際電影合拍協作。

    總結

    在製片行業尚難規範之時,眾多中小成本的型別電影很可能“橫空出世”,透過影片質量贏得口碑與票房,讓中中國產電影跨入新的階段。同時國電影也要緊扣時代脈搏,體現時代風貌,以彰顯中國精神為靈魂!

  • 7 # 李佳興

    當今時代是高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隨著大型計算機、數字化智慧化攝像機、編輯機、影片切換臺、數字三維特技機、非線性編輯系統、電腦燈控系統、MD音訊製作系統等先進的電視製作裝置的問世,為影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製作功能。電子技術的發展是電視事業騰飛的基礎,也可以說是電視藝術的不斷提高和創新的要求,帶動和促進了電視技術的快速發展。同時,電視播出形式的多樣化如大型現場直播、異地雙向直播等的推廣運用,充分體現出各電視臺的綜合能力和整體水平,也對電視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

    近年來,中國各級電視臺在電視製作方面都有長足發展,各類電視製作裝置更新換代的頻率也越來越快,但我們與世界先進國家仍有相當的距離,究其主要原因,不僅是硬體--裝置的落後,更是軟體--專業人才的缺乏。那麼,目前中國電視業最缺乏的是什麼型別的人才呢?針對中國電視業的現狀和走勢進行分析,可明顯看出主要是缺乏能將藝術和技術彙集於一身的綜合性人才,也就是說既有藝術創作才能又掌握嫻熟的電視製作技術的軟硬體合二為一的人才,這類人才目前在世界影視製作界被稱為“電子畫家”或“製作設計師”。

    由於歷史原因,中國的影視界一直以來都是將技術和藝術分為兩個行業,技術人員只注意硬體(電視裝置)的開發和運用,對藝術缺乏關注和研究;而大多數編導人員也僅注重在藝術領域的發揮和創新,對現代電子技術方面至多也只有一點粗淺的瞭解,這種建立在舊體制上的分工與合作,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電視節目的創造向更高層次發展。由於中國電視行業長期以來形成的這樣一個不良狀態,人員分工越來越細,工作環節和部門越來越多,機構越來越龐大,推委扯皮情況越來越嚴重,而技術與藝術互通的問題始終未被重視,使得電視從業人員在技術和藝術方面的能力過於單一,綜合能力差,跟不上電視業發展的需求。例如,搞一場大型的綜藝晚會就得幾個部門、五六十號人馬齊齊上陣,節目尾名單一大串,工作起來協調指揮不靈,目前國內許多電視臺這種狀況日趨嚴重。

    其實,在如何培養一支人員高效、少而精、一專多能、知識結構多樣的影視專業化隊伍方面,國外早就有不少先進經驗,他們的做法不是把製作技術人員與藝術編導人員人為地分為兩大塊,而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合為一個節目製作部門,這個部門的工作人員均有很強的電視技術功底,又具備相當的藝術創作才華。前蘇聯的中央電視臺節目製作部就擁有20多位稱為電子畫家(多數為工程師)的製作人員,製作各種大型晚會節目的導演和攝像人員不僅懂舞臺藝術、攝影構圖,而且熟練掌握特技切換臺 、不同攝像機的各項功能,甚至對電腦燈光的光效、三維特技、音響系統及幾者間的配合使用都非常熟悉,對這些技術性裝置功能的掌握和運用自如,使得導演們在藝術上發揮起來更加得心應手。而各環節的技術人員憑藉自己的專業知識及自身的藝術修養,與編導配合得天衣無縫,使節目更加錦上添花。

    將電子高科技技術廣泛運用於製作動畫片、電視劇、電影,在中國尚屬初級階段,而早在70年代末,美國已運用先進的電子技術製作出《星球大戰》等科Phantom片,達到了先進的電子技術與人類幻想最完美結合的頂峰,因而轟動全球。在美國的各類影視製作公司裡,電子高科技技術已在影片製作的各個環節中被廣泛而普遍地使用,同時電子技術與藝術均精通的人才比比皆是,這些融電子技術與藝術為一體的電子藝術家們又稱制作設計師為人類的影視業開創了無限的發展空間,也使得好萊塢生產的影片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幾十年稱雄世界。

    中國電視界至今沿襲著50年代電影廠舊的製作體制,各工種分工明確、嚴格,以至不能為電子藝術家(製作設計師)的產生和成長提供所需的條件和環境,造成這類人才的奇缺。同時經濟的不發達和生產模式仍以傳統方式為主,與美國影片在製作的各個環節中廣泛而普遍地使用計算機甚至用機器人、機械手的程度相差甚遠,也使得中國影視業至今還無法生產出一部能與美國70年代的《星球大戰》相媲美的影片。

    隨著高新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影視製作技術的日新月異,中國的影視界迫切需要培養造就一大批能融技術藝術於一體的電子藝術家(製作設計師)。而目前中國從事影視製作的人員,多數都是學技術出身,他們從跨進大學校門時,就被劃歸理工科,學習的範疇只侷限於機械裝置、無線電、電子技術,很少接觸到藝術學科,走出校門,又定位在技術崗位,自然難於向全方位人才發展。鑑於電視業發展趨勢,這種融技術藝術於一體人才的培養應考慮從上大學開始,在理工學科裡,開設旨在加強學生藝術修養和提高鑑賞力的教學課程,在文科的課程裡,對電腦知識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初步掌握,必須提高到能夠進行三維技術的製作,以求未來的電視從業人員能夠全方位、多角度、高起點,融技術藝術於一體,適應影視業未來發展的需求。在這方面,北京廣播學院已率先邁出了一步,學校在學科的設定上,有的不再分文、理科,而是合為一體,對於培養全方位的人才提供了必要的環境和條件。

    目前國內一些新興的電視臺,擯棄不少老臺的傳統設定,學習和借鑑國外的先進體制和經驗,除了機構設定更趨合理外,對崗位的劃分界定不再過於細緻,吸收的工作人員不僅精明強幹、工作效率高,而且知識面廣,一崗多能,特別是製作人員,除了熟悉裝置的技術性能和各類技術指標的除錯外,還能擔任電視製作導演、特技製作、動畫製作、音樂編輯、藝術布光、特技臺現場切換等等這類軟硬體相結合的工作。在國外,這類軟硬體相結合的工作很早以前便被人稱為“邊緣科學”。

    如今的影視製作已邁進一個數字化的新時代,電腦製作技術和手法已逐步取代傳統的製作裝置、製作手法和製作方式,這種發展趨勢已帶來了影視製作的一場新與舊、現代與傳統間深刻而廣泛的革命。以往電視節目傳統的後期製作系統是由分工不同的多個技術人員(電子編輯、電子字幕、普通特技、三維數字特技、混合配音等)按程式依照記者和編導的創作意圖逐個完成,而技術人員只是承擔裝置操作。進入多媒體時代的電視製作行業,已將電視特技編輯、音響效果、電腦影象創作合為一體,因此製作人員以往純技術性的技能已遠不足夠,而需要全方位地融技術與藝術為一身,這就促使技術人員必須注重和加強自身對音樂、美術及綜合藝術方面的學習和提高,以不斷適應發展的要求。(製作人員們因為佔有熟知裝置的各項功能的優勢,只要注重提高自己藝術方面的素養,就能很快勝任這類軟硬體相結合的工作,成為融技術藝術於一體的人才)。

    目前一個多種知識結構的人才相互融合、電視製作隊伍不斷繁榮的局面正在形成,一批覆合型的製作設計師在逐步湧現,由此也促進了電視製作行業向市場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兩大電視臺(有線電視臺、無線電視臺)也面臨著突破沿用國內電視臺的舊體制的局面,進行新的嘗試和大膽改革的趨勢,這就需要不僅是兩臺的決策層甚至是深圳市的主管部門能夠為兩臺在機構和體制的改革方面,設計制定一條新路,不但使深圳的電視事業上一個新臺階,也使深圳的電視事業能走在全國的前列。

    編者注:季偉1978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1983於參預籌備深圳電視臺,1995年參預籌備深圳有線電視臺自辦節目,現任深圳有線電視臺製作中心主任。

    一、現狀分析

    儘管電影與電視的相爭已是龍虎鬥的事實,但把影視作為藝術的一個整體來觀照,依然還是一個相同的整體。中國影視藝術的劇烈動盪還是在90年代,此前隨著電視及其它媒介的改革發展,躍進的氣勢已經逼使電影開始改弦更張,娛樂大潮山雨欲來,但隨著90年代大眾文化的興盛,娛樂高潮的迭起,電影和電視的一高揚一低迷的的世紀現象已無可阻擋。於是,一方面,在世紀之交益發臨近的時候,感慨中國電影危機的聲音愈發響亮,日漸增多的警醒呼告和憂慮之心拳拳可見,特別是人們對中國電影進入WTO後的狀況作了“死而後生”的悲壯預言,令人驚心動魄;另一方面,對電視由興盛而轉入危機的預言也不時可見,對網路熱潮給電視衝擊的憂慮明顯出現。我們都似乎默認了這樣的事實:電影遇到了轉折的關節口,電視的好日子也未必長遠,於是拯救影視和原本批評影視的議論就混雜在一起。不過,無論批評還是期望,都是本質上對中國影視的期待熱望。

    然而,關涉的複雜問題太多,三言兩語不可能解決實際問題。尤其是對目前的狀況,人們的反思和分析常常淺嘗輒止,從哀嘆者、忿忿者、極言者中考察,對待中國影視的態度似乎有明顯的兩類人:一是把自己劃為局外人,評頭品足,事不關己,毫無切膚之痛,甚至指桑罵槐,少了熱切感;一是囿於行業利益,似乎熱心十足,但不是商業味濃郁,把電影完全當機械的利潤工具,就是不顧電影的生存條件,侈談藝術或只重教化目的,弄得創作無所適從。我們談論21世紀中國影視,首先應當明確是在分析和促進我們自己需要的藝術創造,它有強大的發展前景,是人民文化事業的組成部分,無論生存境地和形態怎樣變化,它必然將生存發展下去。同時,我們又必須既正視商業利益又面對大眾文化瀰漫的現實,把影視的發展和問題做綜合認真的分析,為它在新世紀的旅程提供新的助力。也由此,才可以看清面向21世紀的影視藝術發展趨勢與時代特點,才可能把面向新世紀的影視藝術教育作為一個事業來真正有針對性地作好。

    由此談到教育和影視教育,傳統的教育就是書面教育,它是透過閱讀、講說方式來延續的。但時代發生了多麼巨大的變化。21世紀影視藝術的發展趨勢是與時代特點相互關聯的,從20世紀後半葉開始,從文學到影視的交融,使閱讀消費習慣發生了巨大變化,應當說,20世紀就是傳媒革命的飛躍時期,前所未有的傳媒鉅變,愈到世紀末愈發顯得急促疾速,從早期的電影、電視,到現今時尚的電腦、多媒體、網路,加速度的變革顯示著資訊世界變化的匪夷所想,我們所習慣的幾千年書籍文字傳媒的傳統,正被不斷翻新的電子傳媒遮蔽,傳統的資訊世界基礎遭到猛烈動搖。歸總這種變化的趨向,可以表述為:感官享受愈發明顯,書籍閱讀的靜態消費被聲畫一體的動態消費所衝擊,聯想的閱讀性質被直觀的視聽文化所影響改變。所以,書籍文化被音像消費所衝擊、逐漸代替的大趨勢是越來越顯而易見。由此帶來的文化觀念變化則更為巨大。在21世紀,不可忽略的是:多元文化的消費內容必然形成,單一的文化指令遭到明顯的質疑,人們更加趨近文化的融合,反對排他的狹隘文化限制。在消費方式的多樣化上也無可阻擋。首先,以電子視聽文化為主導的消費將成為中心,人們離書報更遠,書籍和報紙、雜誌藉電子傳媒包括網路而實現消費的趨向越來常見,視覺閱讀在足不出戶中就可以實現;其次,資訊資源的共享化,使地球村毫無秘密可言,個體可以瞬間掌握世界各個角落的大事小情,可以和不同的陌生人促膝相談,任何人也可以在網路上隨時造訪自己,個體對多樣群體與素昧平生的個體之間的交流將形成新的消費時尚。再有,閱讀的分眾、針對某一群體小眾的閱讀將更加明顯,精英文化的發展勢所必然。21世紀的影視藝術教育的新思路必須考慮上述背景才可能實現。

    所以,21世紀影視藝術發展是在和傳統矛盾角逐中展開的。判斷新的影視藝術概念,需要從下述角度去關照思考:

    1、綜合化的互動性。21世紀的影視是明顯走向綜合化但又具有互動性,綜合化指打破彼此界限和獨特性,電影、電視、網路的結合,更不必說文學等的結合,使之在跨世紀的當口已經開始模糊界限,傳統強調的電影優勢未必就不是電視的優勢,電視電影批量出現就是證明;電視手法的電影化(如MTV手法)也和電影手法的電視借鑑一樣普遍被接受;網路介入電影、電視傳播和電視大量介紹網路,電影對網路的諸多表現,已經使三者的親近關係日益加深;網路的方式影響影視,影視的傳播靠攏網路。這些綜合化事態在新世紀只會加強而不可能減弱。

    互動性的含義是指彼此融但又不可代替,儘管人們擔心電影消亡、電視被網路鉗制、網路把影視一網打盡(包括資金和統治權等),但實際上電影、電視、網路依然是遵循自己的獨特規律在執行發展。綜合化只是相對的一些特徵在消失,共同化因素增強,分工鴻溝部分填平,其本質是人的視野和文化角度在擴大。但細細考察,如同中國畫的濡染暈化之中的特徵支脈仍然清晰可見。只不過多方互動影響、此長彼消而已。比如電影的大眾化傾向,使原本精粹的藝術變得越來越世俗化,娛樂潮左右電影,電影更接近生活,但它還是保有自己的不同於電視的視聽感染力。電視本能的接受電影的表現手法,在時空交接中豐富化,但它的家長裡短的敘述依然不可消磨去,把小事抻長的電視本能不可能變為壓縮時間的電影式精要,因為生存的商業性絕不可能答應。

    綜合化互動性對影視藝術教育的要求就帶來新的問題,既要對各自藝術特點的分門別類的把握,又要對過於專業化的精雕細刻採取淡化態度,趨向彼此共同綜合性的分析,才能適應時代心理要求。

    2、私人化的公共性。我們所處的時代是資訊化主宰的新時代,一切事物可以在瞬間被周圍所探知,地球村中無秘密,但個人卻迫切需要隱藏自己,強調私人的不可侵犯性。於是明顯的矛盾在擴充套件,掌握先進的網路的人們在隱藏自己的神秘感中與他人虛擬交往,網路卻無所不包的網盡世間個人的秘密;影視更加看中個體的生活,但創作卻試圖把大眾的種種情懷作為票房的依據。影視使個人感受放大為公共性,影視讓明星個人成為眾人偶像,流行靠影視而傳播,任何個性瞬間成為大眾性,如早期的街上流行紅裙子但如今的滿街韓式化裝,鬆糕鞋等。當然我們可以說,藝術個性可以概括大眾的情懷,但影視的鏡頭使個性瞬間成為流行氾濫。我們已經難得見到萬人空巷的《渴望》現象,也沒有了眾口一詞的習慣,但影視受眾的廣泛性使千萬百姓蜂擁而看“小燕子”的情景仍在重演。影視具有使越是個人化的越成為公共化的條件,於是影視教育的文化批判就必不可少。教育者需要從現象中看到近憂遠慮,比如電視熒屏充斥歡樂遊戲和拉郎配的婚約遊戲,固然值得嘉獎,因為百姓歡顏,但無聊的性狀和虛假的本色卻不能不剖析,把個別人的生活瀟灑態度放大為千萬人的人生行為處世態度是危險的。電影的兇殺暴力情節和電視的拳擊遊戲展示,使滿足了少數人的刺激,卻不能不危及大眾的精神生活。當電視培養起來的人們為酗酒而死的相聲演員洛桑傷懷,為戴安娜號哭,為演技平平但一步戲火旺的劉丹之死如喪考妣時,我們有責任讓觀眾看清極小的私人化感情俘獲大眾的隱憂,未必就不會比邪教的影響力小。

  • 8 # 檸檬茶派C

    應該是2個方向

    1.第一個方向是對裝置人員要求高精尖的動畫科幻大片方向。繼流浪地球后,未來中國會挑戰更鉅製的科幻片。其次,在大聖和哪吒之後,以中國IP為主題的動畫電影會慢慢崛起

    2.第二個方向就是對劇本演員臺詞要求更高的劇情片,人們看得多了也見識廣了,每一部電影出來都會被拉出來跟以往類似題材的電影進行對比,電影人得拉緊頭皮好好幹活才能滿足市場需求,不然連成本可能都收不回來

  • 9 # 由己而生

    中國電影業發展趨勢分析

    馮小剛導演曾說過:中國電影現在這麼地讓觀眾吐槽垃圾遍地,一定是和大批的垃圾觀眾有關係。

    1、電影消費將重新成為一種時尚,併成為溝通不同階層觀念、情感的重要載體,大中城市居民將重新找回對電影的記憶。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對娛樂形式的需求也變得日益豐富多彩,而電影產品的不斷豐富發展,使電影不斷走向大眾化,大多數大中城市居民將再次走進久違的影院,電影消費將重新成為一種時尚。電影作為一種文化與娛樂的載體,以真實社會中發生的事情為題材,將為不同階層人群的溝通、交通搭建起一座無形的橋樑。

    2、未來電影行業的競爭,將主要體現為內容與終端的競爭,誰擁有的電影版權資源越多,誰掌控的影院越多,誰就能在競爭中獲勝。“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電影是以內容為核心的產業。製片是電影產業鏈的源頭,是電影產品的生產部門。美國的電影業就有“以版權為基礎的製造業”的美譽。世界上最優秀的電影企業都是以優質的電影為核心競爭力的,而且所有與電影相關的市場收入--電視節目、音像產品、圖書出版物、主題公園、遊戲、玩具、日常用品等也是以優質電影產品作為基礎的。

    一般來說,誰控制的影院越多,誰擁有的觀眾就越多,所佔有的電影市場就越大,在複製數量一定的情況下,與發行商的談判力越大。因此,未來中國電影產業鏈將呈啞鈴狀。從產業上下游鏈的博弈來看,其博弈的主要體現為製片商與影院的博弈,而作為發行領域中的發行商更多地代表製片的利益,作為發行領域的院線公司更多地代表影院的利益。

    3、未來幾年,影院投資,以膠片為載體的高檔多廳影院和以數字為載體的符合中國低端標準的數字影院將成為投資的亮點。需要說明的是,中國目前的影院多為裝置陳舊的單廳影院,滿足高階消費人群需求的多廳、高檔影院非常稀缺。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援下,在未來幾年必將成為電影業的投資亮點。

    另一方面,由於以膠片為載體的影院對放映硬體的特定要求,導致了其票價降幅有限(投入成本決定供給),而以數字為載體的數字影院(符合中國中低端消費標準)透過對傳統影院成本結構的重構而使電影票價大幅降低成為可能,並使影院能夠走入社群、使電影產品真正成為大眾化的文化娛樂產品,其中蘊含的投資機會不言而喻。

    4、未來幾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將大幅提高,電影票價體系多層化,定價彈性化,並總體呈下降趨勢,吸引更為廣泛的觀眾群體。隨著電影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以市場化為導向,滿足不同觀眾需求的影片將不斷產生,為不同群體提供不同服務的影院也將大量出現,電影票價也將形成滿足不同人群需求的高、中、低檔的價格體系。

    並且,目前電影產品(包括數量和質量)供給短缺的局面的扭轉,包括符合中國中低端消費人群的數字影院進入社群,總體電影票價將逐步回落,並吸引更多的觀眾群進入影院。另外,隨著電影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職業經理人市場的出現,在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指導下,影院的定價策略將越來越靈活,彈性越來越大。

    5、未來電影行業由民間資本主演的兼併、重組活動將愈演愈烈,尤其是電影院線,將逐漸形成以資本為紐帶的院線瓜分市場的格局。隨著電影業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電影業的進入門檻越來越低,對於境內民間資本而言,尤其如此。近年來,新畫面、世紀英雄、華誼、保利、橫店、萬達、博納等一批新興企業和民營企業迅速崛起。

    在電影業國有資本股份制改造的大潮中,民間資本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由民間資本主演的兼併、重組活動將愈演愈烈。尤其對於電影院線,目前以行政為主導的院線組建,在未來將逐漸讓位於以市場為主導的,以資本為紐帶的院線的重組,由民間資本主演的兼併、重組活動將愈演愈烈。

    6、本土電影製片的數量和質量將進一步提高,併成為支撐中國電影票房的主力軍。電影製作需要創作源泉,所宣揚的價值觀需要觀眾認同,具有數千年文化積澱的中國電影,不僅擁有取之不竭的題材資源,而且在本土容易得到文化的認同感(尤其在社會轉型的社會背景下)。

    因此,中國電影如果能夠創造性地利用中國文化的傳統資源--不僅是題材的資源,而且也是價值觀、審美觀的資源--那麼,中國電影不僅可能在大陸電影市場贏得讚譽,甚至在亞洲和世界的華人電影市場,乃至華語文化圈中獲得崇高的地位和文化認同感。

    應該說,近些年來,隨著電影製片行業的對外開放,中國電影業在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管理理念和經營方式的同時,也在不斷挖掘自身的文化優勢,在豐富電影創作、提高影片質量等方面已邁出了可喜的步伐。目前,在中國電影市場,本土製片公司的競爭力已逐步培育起來,並將逐步具備與國外電影分庭抗禮的實力,甚至已經成為國際電影市場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7、高成本大製作的本土片產量和市場份額將持續增加,且營銷費用佔總的電影製作成本比例將上升。目前,中國電影生產以低成本、小製作為其突出特點,主要是利用中華文化注重情感溝通而非視覺衝擊的審美要求來揚長避短。但隨著觀眾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將內容與藝術相結合的電影產品是未來的發展方向,而追求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尤其是突出電影的藝術效果,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因此,高成本大製作也將是本土影片的發展方向。此外,電影營銷費用佔總製作成本的比例也將提高。這些費用不僅包括製作前對題材選擇的調研,也包括對影片製作的時機、方式的策劃,更包括電影放映前的發行宣傳費用。美國電影市場營銷費用相對製作成本的比例已提高到了1/2,每部影片的平均營銷費用超過3000萬美元,這為大製作的影片帶來了豐厚的票房回報。相反,目前營銷費用在中國本土電影製作中所佔的比例普遍低得可憐,除少數民營製片公司外,中國電影製片商普遍缺乏對市場營銷的重視。

  • 10 # 髒兮兮的喵喵喵

    大家好,首先在這裡我非常榮幸可以有這個機會為你解答這個問題,下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我一直認為中國電影沒那麼差。儘管由於各種原因沒有更多的作品,但每年仍有一些電影能讓人們驚喜,還有一些導演和演員值得期待。雖然確實有很多糟糕的電影,但是沒有誠意的電影正在失去市場。當電影市場的規模擴大,進入電影院的人數增加時,一切都會在混亂中逐漸趨於正常。

      我認為中國觀眾的一大優勢是幾乎所有的電影都是由人觀看的,包括本地電影、好萊塢電影、日本和南韓電影、印度電影和歐洲電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電影被引進,原本被認為很小的電影也能賣得很好。我們至少有幾部票房或質量合格但我們做得不好的電影,比如戰爭電影、動畫片和合拍電影。看中國科幻電影只是時間問題,但恐怖電影很難說,遵循《鬼子來了》的懸念風格也沒問題。

      最重要的是開放。我們有什麼樣的大陸電影保護月和進口配額限制?它是騾子或馬。把它拔出來,然後走過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寫文章如何能從自嗨型轉變為輸出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