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577837120546

    清朝是封建社會集權統治最嚴重的朝代。

  • 2 # 錯過822

    清朝的皇權一直都比較穩固,沒像其它朝代一樣出現大權旁落,所以就沒有大臣篡權。

    清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自入關以來歷經十位皇帝,其中有七位皇帝都有實權,之後的同治、光緒、宣統三位皇帝都為傀儡皇帝,除去宣統皇帝溥儀只在位三年且年幼不說,同治和光緒兩朝的政權都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可以說清朝入關後的前七位皇帝加上慈禧太后這八人掌握了清朝絕大部分時間的政權,大權旁落的時候極少。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就是清朝的皇權高度集中,其集中程度是歷朝歷代都無法比擬的。

    其次清朝也是吸取歷朝歷代滅亡的教訓才進一步集中皇權。清朝入主中原後對歷朝歷代的失敗都做了總結,尤其對明朝更是做了大研究。明朝後期皇帝多慵碌,而清朝統治者就認為皇帝庸碌會導致大權旁落,造成朝中朋黨相爭。明朝也正是朋黨相爭最嚴重的朝代之一。所以清朝的皇帝個個勤政,就連懦弱無能的咸豐帝也繼承了勤政這一特色。勤政的好處自然是事必躬親,將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皇權高度集中可以集中精力辦大事,但是在世界大變革中,在世界各強國的共和制和立憲制中,清朝的這種皇權集中制就顯得十分落後了。也正是因為清朝的皇權高度集中,使得統治者十分貪戀權力。在鴉片戰爭後清朝最落後的就是制度,可直到清朝快要滅亡了慈禧太后也不願意實行君主立憲制,最大的原因就是她嚐到了權力集中的甜頭,不願意放權。制度的嚴重缺陷,使得清朝的歷史定格在了1912年,這一年,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也結束了。

  • 3 # 天超哥侃車


    清代達到了封建集權王朝的頂峰(當然最後也自己敲響了喪鐘),在政權制度建設上充分吸取了前朝的經驗教訓。最近的明代、同樣是少數民族的元代、同一個民族金代、盛唐強漢、分裂割據的小朝廷,近兩千年的中國封建朝代,足以提供給他們很多可以借鑑的思路。


    有清一代,藩王、大臣、外戚和宦官少有干政,偶有出頭,透過制度打壓和運氣湊數,總能化險為夷,平安度過。


    先來說說藩王,大家都知道,清朝初期有八大鐵帽子王,其中六個親王、兩個郡王,中後期又添加了4、5個,世襲罔替,可以傳給自己的其中一個兒子。為什麼這些鐵帽子王二百多年中沒有鬧出亂子?道理很簡單,後世皇帝並不親近他們,一輩輩過去,都不知道堂兄弟堂過了多少彎,親情被無情稀釋,世襲罔替的八大鐵帽子王更多的代表著福利待遇,並沒有多少實權。


    鐵帽子王不爭氣,其他後封的親王郡王不搞世襲制,代代遞降,降到最後,成小蝦米了,對皇權威脅更小。


    清朝制度中,吸收明朝教訓,對愛新覺羅家的藩王的管理也嚴格,沒有分封各地,全部駐京,不讓他們跟地方官接觸,斷絕人情往來。到了中後期,可以看到,藩王基本全自廢武功,除了蒙古的僧王,還能用來剿個匪,其他根本指望不上。清朝覆亡之時,局勢危如累卵,一幫鐵帽子王湊一堆商量來去,也拿不出個子醜寅卯的方案,更不用說帶兵打仗了。


    外戚和宦官,本質上是皇權的延伸,當相權代表的文官集團使皇權感到不那麼自在時,就會派上用場。考慮到從明朝開始,相權就分擔給了內閣制,已經被稀釋掉了,到了清朝,又被軍機處擠佔掉一大部分,文臣在皇權面前根本就是一團散沙,外戚和宦官也失去了存在的重要性。


    清初的外戚鈕祜祿氏家族、赫舍裡家族、富察氏家族一度有些實力,但康雍乾個個強勢,最終沒有掀起大風浪;後期慈禧太后本家的弟弟、侄子都太不爭氣,權勢之爭更是無從談起。


    至於宦官,想必也是吸取了明朝的教訓,清初即有嚴禁干政的明確規定,加上宦官出身又全是漢人,從心理到生理,說是弱勢群體毫不過分。


    最後來說說大臣,離“干政”最貼邊的那就算是有先王指令的顧命八大臣了,奉旨贊襄政務的都沒個好下場,漢族大臣更是靠邊站了。


    事實上,比“干政”更加危險的“推翻政權”的機會曾經也落到曾國藩等人身上過,可惜,種種考量下,他們最後沒有去珍惜。這不能不說,是滿清王朝的運氣使然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體第一部難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