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生大電影

    喜劇電影很難獲獎,確實是大陸外的常見現象,但不僅是喜劇,比較純粹的型別片,比如動作電影,恐怖電影都很難獲獎

    戰爭片和少數災難片(比如《泰坦尼克號》斬獲11項奧斯卡大獎)是例外

    眾所周知,電影要獲獎,最要講究的是藝術性

    而掌握投票和話語權的往往都是學院派,一般來說,能反映現實或歷史的題材,立意深刻又兼具藝術價值的就比較能獲得他們的認同

    而喜劇電影在所有的型別片中又特別吃虧,因為喜劇電影首先是要讓人發笑的,很容易就讓人覺得深度不夠或者立意不高,我們進電影院看恐怖片或者喜劇片也都是帶著強烈的期待值去看的,如果不能嚇人或者逗樂人的話觀眾就不買賬,長久以往,喜劇片和恐怖片都會有一些固定常用的套路,自然很難有比較高的立意

    所以,喜劇片要想獲獎,必然要和其他的型別電影相結合,比如《窈窕淑女》,獲得第3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就是因為加入了愛情和歌舞元素

    又或者,最好的喜劇都是悲劇,走黑色喜劇或者荒誕喜劇,比如經典的《飛越瘋人院》,用喜劇的外殼探討深刻的社會問題

  • 2 # 看電影雜誌

    老外對於喜劇片的看法,只有一個,搞笑。除了笑之外,它沒有任何作用。既不能給你帶來精神上的進步,也沒有內涵。

    So,逼格老高的學院為什麼要把小金人給喜劇片。當然不行。

    其實在一個世紀之前,喜劇片的地位是很高的。

    默片時代,以卓別林為主的肢體喜劇成為了主流。但在搞笑的同時,獨具匠心的劇本,和卓別林工匠一般的精雕細琢的精神,讓喜劇片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經典。

    ▲無論是從角色塑造還是搞笑方式,卓別林都有極高的藝術造詣,也為喜劇奠定了影史地位

    遺憾的是,到了90年代。以吉姆·凱瑞為主導的屎尿屁喜劇成了主流。雖然誇大了肢體喜劇的優勢,但情節實在無法入目。

    ▲這卦的代表人物,除了吉姆·凱瑞,還有[王牌大賤諜]麥克·梅爾斯和以作死搞怪著稱的[蠢蛋搞怪秀]

    這類喜劇一般投資不高,演員也是喜劇出身。全片充斥的誇張的表情、摔跤、出洋相等最低階的搞笑方式。但一般,這類喜劇往往總會因為它的無腦,收穫不俗的票房。

    當然,一味的低階搞笑卻沒有層次更深的立意,這類喜劇片也逐漸被歷史淘汰。即便也有,也會因片中的粗俗語言、情節等因素,難登大雅之堂。

    新世紀後,喜劇片逐漸朝著新方向發展,以賈德·阿帕圖為主的喜劇寫手成為主流。他們筆下的故事,除了打嘴炮之外,更多的還是諷刺。比如去年大火的[大病]和[波拉特],就是對種族間婚姻的調侃和對美國文化的諷刺。

    ▲新世紀喜劇,除了不停的嘴炮,仍舊會以社會現實為主,比如這個“四十歲的老處男”

    但即便如此,喜劇仍然會因誇張的肢體動作和語言被老學究們嗤之以鼻。即便影片有幸獲得金球獎喜劇類的最佳,但仍難以獲得奧斯卡或各類工會獎的青睞。

    喜劇片要想正名,看來還要有很長的路要走。

  • 3 # 裴多飛

    主要是取決於你如何來定義“喜劇電影”。

    代表好萊塢主流的金球獎從1952年開始設有“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獎項。50年代的《一個美華人在巴黎》、60年代瑪麗蓮夢露的《熱情如火》、奧黛麗赫本的《窈窕淑女》、達斯汀霍夫曼的《畢業生》等,都曾經是當年最佳喜劇電影。2000年以後,像《宿醉》這種純爆笑的直男囧途系電影,也拿到了金球獎最佳喜劇電影。

    義大利喜劇電影也曾經自成一派,和同為義大利盛產的藝術電影不分伯仲,且幾乎沒有什麼嚴格的界限。也可能正因為如此,三大電影節之一的威尼斯電影節就單獨設有義大利喜劇單元。同屬喜劇片型別的印度片《季風婚宴》、張藝謀的《一個都不能少》都曾經摘得過威尼斯金獅。

    如果要再熟悉一點的例子,甯浩的《瘋狂的石頭》也曾經獲得第43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關專注的優美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