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獨上

    大旱之後必有大震,出自於“旱震理論”,知道此理論的人不多,相信此理論的人就更少了。

    第一個提出“旱震理論”的人是耿慶國老先生,他是國家地震局的地質專家,專業知識過硬,工作經驗豐富。

    耿慶國老先生在研究地震跟氣象關係的時候發現,凡是發生過6級以上大地震的地方,在地震前的1-3年當中,大多都發生過旱災,乾旱越嚴重,地震越嚴重,乾旱的時間越長,地震的威力越大。

    對於這種情況,耿慶國老先生是這樣解釋的:

    所謂地震,其實就是地殼內部應力的集中釋放,釋放的過程非常快,但是醞釀的時間卻很長,可能是幾十年,也可能是幾百年,甚至是上千年。

    地震醞釀過程中,除了會發生力學變化之外,同時還伴隨著電力、熱量、磁力等諸多因素的變化,這些能量在釋放過程中,會造成地表變熱,從而出現乾旱問題。

    此外,地表變熱也會導致空氣乾燥,空氣當中的水分降低,難以形成雲層,因為沒有云層,所以降雨量減少,Sunny直射地面的時間延長,這也進一步加劇了乾旱問題。

    根據耿慶國老先生的理論來看,乾旱不是導致地震的原因,而是地震即將爆發的表象,地震醞釀的時間越長,乾旱的時間也就越長,而地震爆發的也就越為猛烈,這是一個聯動效應。

    (注意,這裡說的乾旱,並不是指短時間內缺少降雨而造成的農田乾旱,耿慶國老先生說的乾旱,是指長時間、大面積的嚴重乾旱,這才是地震即將爆發的預兆。)

    耿慶國老先生做過一個統計,從1956-1971年,全國一共有46個地區發生了乾旱,其中有39個地區在乾旱1-3年內,都發生了6級以上的大地震,只有7個地區沒有地震,旱震理論的準確率高達85%左右。

    從理論的角度來看,耿慶國老先生的“旱震理論”可信度非常高,那麼在現實生活當中,是否真的存在這種情況呢?

    根據“震理論”,耿慶國老先生曾做過幾次地震預言:

    1972年,華北地區和渤海北部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受災面積超過110萬平方公里,當時,耿慶國老先生就做出了一個預言,在未來3年當中,華北地區和渤海北部極有可能發生7級以上的大地震,尤其是遼寧和河北,需要格外注意。

    1975年2月,遼寧海城發生了7.3級大地震,震感十分強烈,所幸地震局提前監測到地震,遼寧也及時發出了地震預警,當地人及時撤離,才沒有釀成巨大的危害。

    一次成功的預言,讓耿慶國老先生得到了廣泛關注,但一次預言並不能說明任何問題,也有可能是蒙的,儘管如此,人們還是對耿慶國老先生的“旱震理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對於耿慶國老先生的又一次預測,少部分學者選擇相信,大部分學者並不相信,他們認為,耿慶國老先生的預言沒有科學依據的支援,只是個人的經驗所得,但,個人經驗是有可能出錯的,所以,他們抱著懷疑的態度。

    令人萬分惋惜的是,1976年7月28日,唐山真的發生了7.8級大地震,地震僅僅持續了23秒,卻帶走了24萬人的性命。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轉眼之間,時間來到了2002年,耿慶國老先生在進行地質科研的時候發現,甘肅、四川等地出現了嚴重乾旱,受災面積超過了100萬平方公里。

    根據“旱震理論”判斷,這些地區在未來3年當中,大機率會發生地震,如果3年之內沒有發生地震,則說明地震孕育的時間更長,3年之後會發生更大的地震。

    3年時間轉瞬即逝,沒有發生地震,大家都是鬆了一口氣,但耿慶國老先生卻更加緊張了,因為他清楚知道,地震不會消失,它還在繼續醞釀,一旦爆發,威力會更為猛烈。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爆發了8級特大地震,69227人遇難,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

    三次預言,三次成功,但,耿慶國老先生是人不是神,他也無法準確預言地震的具體地點和具體時間。

    現如今,耿慶國老先生早已退休,可他仍舊沒有停止工作,因為“旱震理論”的科學依據還沒有找到,這是他畢生的目標。

    其實,耿慶國老先生只是第一個提出“旱震理論”的人,並不是第一個發現“旱震關係”的人,事實上,古人早就發現乾旱和地震的關係了。

    《國語》中記載: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川竭,山必崩……”。

    伯陽父早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了,江河都乾涸的時候,一定會發生地震。

    事實也的確如此,當年涇水、渭水、洛水都幹了,於是周幽王二年就發生了岐山大地震。

    大旱之後必有大震,這究竟是危言聳聽呢?還是科學預言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這並非科學預言,因為至今還沒有科學依據證明這套理論是對的,但也不能說是危言聳聽,因為我個人覺得,但凡是勸人好的話,都不算是危言聳聽,即便有假,那也是善意的謊言。

    最後我想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您覺得呢?

  • 2 # 誰是誰的誰007

    昨晚半夜看了很多類似的帖子,言之鑿鑿,我不是搞科研的,無法下定論。但是一點,是大旱之後必有大震還是大震前必有大旱?沒說清楚。說研究了,都是說,某次大旱後有地震,是不是必然?科學是要經得起推敲的。

  • 3 # 青澀橙子Wg

    大旱之後必有大震這句話,不是危言聳聽,目前也不算科學預言。卻是百分之百的善意警示!

    出現這種情況,如果各機關,團隊,社群,家庭及個人,提前有個預警心理,既不引起社會恐慌,又自覺保持常態。沒有地震,也鍛鍊了防震知識。發生地震,災情自然會是最低程度。

    感謝這些善意的科學家還來不急呢!

    他(她)們才是我們應該崇敬的真正大明星!

  • 4 # 國國哥哥

    1、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任何事兒未經確認不要信,任何訊息未經證實不要傳。

    2、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對於別有用心者要予以強烈譴責,不給國家添亂,努力配合做好防疫工作。

    3、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不扎堆、不聚集,婚事緩辦、白事簡辦、宴會不辦,個人主動報備,做好自身防護。

    4、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理性對待不實資訊,全力支援參與防控。

    5、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共同維護網路秩序,協力保障抗疫工作。

    6、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堅定戰勝疫情的信心。

    7、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不炒作,不給疫情防控添亂。

  • 5 # l682o3o5O

    這氣候屬天上的事,這地震屬地下的事,原本風馬牛不相接的事怎麼扯得上呢?請磚傢俱體闡述這天這地是怎麼戀上的吧!

  • 6 # 塵埃84941997

    如果以為高出兩三度的氣溫就可以把江水湖水烤乾,我以為膚淺了。明白人應該想到:氣溫不是主要因素。水去哪了?沒覺得下面的地殼出現裂縫?

  • 7 # 智慧的超級瑪麗

    預防為主,中國幾千年文明古國!有些經歷引經據典,口口相傳!豐富的經驗推理應該給予重視!做一些防震減災宣傳工作有必要!

  • 8 # 楊紹文6

    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性是什麼?它的主要結構是由石灰岩構成,在水的沖刷過程中,產生裂隙,又有水的填塞,使得地質結構相對穩定,一但水份大量流失填塞物在篩動運動中,將會導致石灰岩鬆動,一但出現大幅度的地質災害,蓄積能量暴發,便可能變成大規模的地震。

  • 9 # 老楊家的自留地

    試想一想,如果每次發生地震之前都出現過乾旱,或者大幹旱,那地震的次數應該就遠沒有實際發生的多,並且,發生地震的地方也會變得更少!而且,把一個地方發生地震關聯到3年之內的乾旱,這個時間線本來也太長,它也起不到從根本上減小地震發生時給大家的生命和財產風險。

    地震的型別有很多,只不過一般情況下,破壞力較大的地震都是因為地殼釋放能量所導致,並且,往往都是淺源地震,比如距離現在比較近的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這種震級較大的淺源地震不僅會在地震發生的時候威脅人們的生命,如果之後的幾年時間出現短時間內降水量較大,還有可能會出現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自然災害。

    但是,乾旱發生的主要指標則是該區域內淡水總量太少,它被稱為自然災害,乾旱對農業的影響尤其明顯。乾旱形成的主要原因跟氣象這樣的自然因素存在較大關聯,當一個地方長時間維持少雨、甚至無雨的情況,便有可能會出現土壤乾旱、大氣乾旱或生理乾旱這幾種乾旱型別。當然,人類活動進一步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現象,也是近年來乾旱頻發的原因之一。

  • 10 # 村夫246135

    大旱之後必有大震,姑且不論!但近年來,自然災害頻發,肯定說這不是好事!希望不要出現古人言:福無重至,禍不單行!!!

    大災之年,凡事須謹慎!!!

  • 11 # 三農一姐

    2022年,中國出現了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乾旱氣候,乾旱面積超過450萬平方公里。古人云“大災之後,必有大震”,是真的嗎?!

    “大旱之後,必有大震”,這不是危言聳聽,但還沒有得到科學的佐證,還不能確認是科學預言。

    “大旱之後,必有大震”,在中國古代《國語》書中早有記載: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川竭,山必崩……”。古人發現江河干涸就會發生地震。古代涇水、渭水、洛水都幹了,於是周幽王二年就發生了岐山大地震。

    如今中國地震專家耿慶國,在曾國家地震局就職,如今已經光榮退休。在他對地震的研究中發現,大旱大機率事件是發生地震的前兆。

    耿慶國專家做了一個數據統計,從1956年到1971年間,乾旱的區域達到46處,其中39處發生了大小不同的地震,只有6處沒有發生地震,地震發生率達到85%。這個資料還是相當高的,因此被稱為“旱震理論”。

    “旱震理論”主要內容是某些地區出現大面積的乾旱,地震將會在1~3年內爆發。如果在三年內不爆發的話,地震就會進入一種爆發的潛伏期,這樣危險的係數更大,地震的爆發力更強。

    耿慶國透過“旱震理論”成功地預測到了中國近期三次重大的7級以上地震:

    (1)1972年遼寧海城7.3級地震,當時華北、遼寧以及渤海區域受災面積達到110萬平方公里,幸虧當時地震防範及時,並未造成他們也巨大的人員傷亡。

    (2)1978年的唐山大地震,僅僅23秒的時間就帶走了24萬人的生命。這次是按照耿慶國的“旱震理論”推算出在北京、天津、河北將發生一次大地震。當時由於涉及面積過大,人口密集度較高,沒有做好防範措施。結果在1978年7月28日,發生了7.8級的唐山大地震。

    (3)最近的一次就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近7萬人失去寶貴生命。這次主要是在2002年四川、甘肅等地發生了嚴重的乾旱天氣,乾旱面積超過了100萬平方公里。根據“旱震理論”結果在1~3年內沒有爆發地震,很多人都放下了地震的預防心理,地震專家耿慶國非常的擔心,最終還是爆發了汶川大地震。

    耿慶國地震專家成功地預測了這三次大地震以及其他的小地震。因此他的“旱震理論”名聲大噪,但是就是沒有科學證據證明“旱震理論”的正確性。對於這個理論的科學依據需要未來的地震專家提供,並且完善這個理論的內容正確性。

    地震主要是板塊之間的互相活躍碰撞形成的地震。比如太平洋板塊和亞洲大陸板塊相互碰撞,這樣就很容易形成地震。地震的破壞性是非常大的,能夠形成地震波,衝擊力是非常巨大的,即便是訊號也會得到干擾。

    2022年的乾旱情況如何?是否未來1~3年內會發生地震呢?

    今年的乾旱情況更加嚴重,涉及到乾旱的面積高達45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大半個中國都處於乾旱區域。乾旱的農田高達6億畝,其中4億畝已經形成旱災。

    這次乾旱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川渝等長江中下游流域的六省一市。特別重慶地區乾旱的時間已經超過了53天,最高氣溫達到了45度,這可以說是有高溫氣象記錄以來高溫天數最多,氣溫最高,乾旱最嚴重的一年。因此中央氣象臺對這些地方持續釋出高溫預警和災害預警,預警級別最高達到了高溫紅色預警和乾旱橙色預警。

    按照耿慶國專家的“旱震理論”,對於川渝或者是湖南、江西、浙江等地方很有可能發生地震,但目前板塊最活躍的還是四川境內。可是“旱震理論”只能給出乾旱區域會發生地震災害,並不能確定地震災害的中心區域,時間也是不固定的!

    綜上所述,真理來源於實踐。“大旱之後,必有大震”,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危言聳聽,事實證明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個人認為是地殼的劇烈運動產生了氣流,造成的乾旱天氣。因為今年南方乾旱的主要區域是負壓帶高氣壓,長期控制著大氣流,以至於上部的氣體下沉,造成了晴天多雨天少的高溫乾旱現狀。

  • 12 # 書香清悠

    大旱之後必有大震,是否可信?我們可以參考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幾次巧合的經歷以及有關專家的分析,看完了之後就知道是危言聳聽,還是科學預言。

    自今年七月份以來,全國多個地區的人們遭受了有史以來的高溫,長江上下游多條支流水位下降,有的甚至直接見底,以重慶北碚區為例,8月18日那天,監測到了最高溫度45度。

    持續的高溫使河流湖泊水位下降,不少河流斷流,有網友發現,嘉陵江都被曬乾了,裸露的河床,乾裂的土地,讓網友十分憂心。據有關部門統計,受乾旱和高溫的影響,重慶市已有66條河流斷流,25座水庫乾涸。

    這樣的情況同時出現在安徽省、江西省、貴州市等地區。旱情集中在江南、江淮、江漢和川渝等地。極度的高溫,水位的下降,讓農田的豐收成了一個懸念。

    不僅如此,其實網路上出現了“大旱之後必有大震”的言論,讓不少網友憂心忡忡,大家擔心三年後是否會出現大地震,那麼我們來看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旱情與地震之間是否存在著聯絡?

    早在古時候,人們就發現了大旱與地震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絡,在《國語》中記載: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川竭,山必崩……”,意思是說,當河流枯竭的時候,大山就會崩塌。

    西周時期,當時渭水、洛水、涇水都幹了,不久後就發生了岐山大地震,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記載的第一個六級以上的地震。

    而在近代,旱震理論的主要提出者是國家地震局的地質學家耿慶國。這句大震之前必有大旱,就是來自於耿教授的理論。

    這一理論並不是空穴來風,耿慶國教授是地震學家傅承義教授的學生,他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遍讀各種歷史文獻記載,採用取象比類的方法,在1972年提出了旱震關係大地震中期預報方法,成為地震界的非主流派。

    耿教授是物理系地震專業畢業的,長期在地震預報室工作,任地震前兆預測臺臺長,1970到1979年,在地震隊工作,當時他提出的旱震理論,在學術界爭議很大,不過有實踐證明,他的預報有一定的準確性。

    耿教授研究了中國近百年來229起六級以上的大地震,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六級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在震前的1到3年半之間,都曾發生過大旱。如果大旱之後一年內出現地震,那是小震,如果大旱之後2到3年才震,那很有可能是大震。

    耿教授曾比較準確地預報了三次大震:

    1、1972年,中國的華北、渤海北部的廣大地區發生了罕見的旱災,漢區的面積達到1134000平方公里,那時候,人們常常感嘆,沒有見過這樣的大旱,沒有見過的大幹。在那年年底,耿教授在地震中期的預報科研會上,就提出了自己的理論:大旱1到3年半後,可能出現6級以上的大地震,旱區的面積越大,震級越高。

    當時,他預測在大旱1到3年內,遼寧、河北、山西、內蒙古四省區範圍內可能發生七級以上的大地震,如果是到75年以後才發生,那麼震級可能達到7.5到8級。

    果真在75年的2月10日19時36分,遼寧海縣城就發現了7.3級地震,當時,由於地震工作者的提前預報,在當天早上的10點30分,就發出了預報通知,使遼寧南部100多萬人在震前的兩個半小時撤離到安全地區。

    那時有不少人以為是危言聳聽,沒想就在76年的7月28日三時42分,河北唐山地區就發生了7.8級大地震。同日,天津寧河發生6.2級地震,同日,河北灤縣發生7.1級強震,這些地震都發生在華北及渤海地區大旱後的兩年多的時間內。

    3、2002年,耿老先生在甘肅、四川等地進行地質科研的時候,就發現這些地方出現了嚴重的旱情,乾旱地區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公里。根據他的旱震理論,他判斷這些地區在未來三年極大可能會發生地震。

    然而,從02年到05年,這些地區都平安無事,此時耿老的心情更加焦急,他隱隱感覺到,如果三年之內沒有發生大地震,那麼三年之後發生的地震,震級會更大。果真在零八年的五月十二日汶川就爆發了八級的特大地震。

    旱震理論還在多次大地震都得到了應驗,比如1986年,雲南地區遭遇了嚴重的旱災,沒想到兩年後的11月,雲南省就發生了兩次七級以上的大地震。

    這一理論在外國的地震中也發現了神奇的巧合現象。20世紀非洲大旱,整整18年間沒有大震,可是到了1990年,蘇丹就發生了兩次七級以上的大地震;04年的五月,秘魯也遭遇了嚴重的旱災,到了07年的八月,秘魯中部海岸就發生了八級大地震;07年六月,義大利中北部也遇到了罕見的乾旱,09年四月,義大利中部就發生了6.3級大地震;08年二月南美洲智利遇到了嚴重的乾旱,2010年2月,智利就發生了8.8級大地震。

    如此的例子似乎不是單一的存在,這麼多的活生生的例子似乎告訴我們,旱震理論是正確的。那麼我們來看看旱震理論到底有什麼樣的理論依據。

    耿老的這套理論機制大約有兩種說法:

    1、地熱成因說

    地表下面岩石層下是流動的岩漿,岩漿時時刻刻在活動,由於受到太陽和月亮對地球的萬有引力的作用,流動的岩漿有時會擺脫水平流動方向而轉為旋轉上升的岩漿旋泉,隨著旋泉的不斷積累,在某地區的下面會形成高溫岩漿洞,使得這地區的地表溫度不斷升高。

    水溫的升高會蒸發地下水,這就使得該地區的氣溫升高,空氣隨著熱氣上升,形成強大氣流阻擋了高空中冷暖空氣的匯合,以至於降雨難以形成而變成乾旱。岩漿的活動會造成地殼變薄,地表承受力變弱,容易破裂,當岩漿的威力變大,就會引發地震。這就是乾旱與地震之間的關係。

    2、雲室效應成因說

    地震的產生是由於板塊運動所導致的,在地層深處,有多種放射性物質組成的氡氣,地震發生前氡氣被擠壓釋放到大氣中,在板塊運動初期應力累積的時候氡氣的釋放通道被關閉,就難以形成降雨的雨核,因此降水減少,該地區乾旱。

    總而言之,乾旱是由於地球板塊運動而導致空氣產生了變化, 這個關鍵因素就是氡氣量的增加和變少,所以就會出現了震前乾旱而震後暴雨的現象。

    耿教授的旱震理論至今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若根據這裡面的分析今年出現大面積的乾旱高溫現象,在未來幾年極有可能出現大型的地震。當然這種理論的科學性還有待研究。

    有專家學者提出不同的意見:

    他們認為大旱之後不一定會出現大震,因為地震的發生其地勢非常複雜的成因也是多種多樣,耿老先生的這理論只是機率的問題,準確率不是特別高。

    1、旱區的範圍太廣

    根據這一理論,大旱之後三年內出現大增的機率可以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但有人發現,這套旱震理論所涉及的範圍實在太廣了。所謂的旱區,有時多達25.2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浙江、江蘇和上海三地的面積總和。

    也就是說,如果江蘇發生了大旱,那麼可能在200多公里以外的安徽發生了地震就能證明理論的有效性。這個範圍實在太廣,這樣的命中率肯定會提高。

    2、大旱之後的1到3年是被放大的條件

    根據大資料統計,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間中國多個地區都發生了旱災,如果加上未來三年這個條件,有的地方几乎都處在可能發生地震的時間段內。

    比如汶川在過去的120年間,有58年處於大旱或旱後三年的範圍內,這樣幾乎佔了50%的機率,只要地震發生在這58年內,就可以說旱震理論是有效的。

    這樣很容易造成虛報率很高,難以準確預測地震。不能因為某次地震與大旱的巧合,就說大震之前必有大旱。這個理論幾乎是100%的肯定,但實際上,透過資料的統計,我們可以發現,這種準確率在擴大時空範圍的情況下,也僅佔了56%。

    如果在精準統計114年間大陸發生的1297次大旱,最終,1到3年後發生的地震只有38次,準確率就不到3%。如果把這個範圍擴大到100多平方公里的面積,也只有119次地震,僅佔9%的機率。

    由此可見,旱震理論雖然看似有一定的事實基礎,但並不是大旱之後必大震,這句話還缺乏一定的科學性。

    寫在最後:

    地震是一種自然災害,若能提前預報,確實能夠減少損失,然而不能過分依靠乾旱來預測地震,對於地震的預測,我們還是要相信科學的方法,到目前為止,科學家沒有監測到任何大地震發生的前必定會有的訊號,因此,大家不必恐慌。可以把它當做一種知識瞭解,但不能過分相信。提高防範意識是好的,但過分緊張就沒必要了。

  • 13 # 鄉野凡夫

    《周易》陰陽理論認為:陰陽平衡吉,否則兇。嚴重的大旱決非好事,歷來是陽亢則崩,2000年後那次多地乾旱,人蓄嚴重水危機,長途跋涉背水,中央電視臺連續播放多日,竟然有個天然湖突然乾涸……但不久後的"5.12"大地震發生……

    實踐多有證明:大幹旱之後的大地震機率很高。決不可輕視。科學家的理論是經得起檢驗的。決不能掉以輕心!

  • 14 # 三農科普

    “大旱之年必有大震”,“旱震理論”到底有多準?是如何根據大旱來預測地震的呢?

    “大旱之年必有大震”,這句話咋一看有點像俗語或農諺,其實不是,也不是什麼預言,而是著名地震科學家耿慶國在1972年提出的“旱震理論”。

    既然是理論,肯定會有一定的理論作為支撐,他認為:6級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區,震前1―3年半時間內往往是旱區。旱區面積隨震級大小而增減。也就是說,乾旱面積越大,震級越高,並且,地震爆發時間距離乾旱期越久。他認為在旱後第三年發震時,震級要比旱後第一年內發震增大半級。

    這個理論有兩點作為支撐,一個是地熱成因說,一個是雲室效應成因說。這個理論可不可信,作為非專業者來說,很難去判斷,作為個人來看,還是有一定道理在裡面的。

    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的“旱震理論”是大震之前必有大旱,而不是大旱之後一定大震,這個順序別搞混了,不然很容易理解成大旱之後一定有大地震。當然,我們還是要警惕,凡事都不是絕對的。

    其實,對於地震來說是很難去預測的,但是,從古至今有很多人在預測地震,還真有預測成功的時候。例如,在《國語》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川竭,山必崩……”。意思是說,伯陽父早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了,江河都乾涸的時候,一定會發生地震。當年涇水、渭水、洛水都幹了,於是周幽王二年就發生了岐山大地震。當然,這可能只是一種巧合而已,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作為支撐。我們可以試想一下,按現在的科學,這麼多國家的科學家都不能準確地預測地震,何況古時候的人了,只不過是一種機率上的事而已。

    歷史上有記載的比較大的地震是發生在1556年(明朝嘉靖皇帝在位期間),是一次比較罕見的大地震。不是說級別最大,而受到的損失是非常大的,並且,還次地震發生在寒冷冬天的晚上,傷亡和損失慘重!

    在《明史》上有這樣一段描述,現在來看,還是能夠感覺到當時狀況是非常慘烈的。是這樣描述的:“官吏、軍民壓死八十三萬有奇”,意思是說,這次地震死亡人數達到83萬人之多。據一些史書記載,這次因地震而受傷的無家可歸的人更是不計其數,涉及地區多達101個縣,震中區更是達到2700平方公里,受災面積之廣是非常罕見的。而且地震後餘震整整持續了3年,一直到第5年才開始慢慢平息下來。

    接下來,我們來具體說一下,“旱震理論”的兩個支撐,看看有沒有一定的道理!

    所謂的“地熱成因說”,是指在地震之前岩漿旋泉,這樣會把溫度非常高的岩漿從“下地幔”或“外核”傳輸到“上地幔”。這樣一來,就會在該地區形成一定面積的岩漿洞,就會把熱量從地表擴散到空氣種。並且,在將該區域地下水蒸發的同時,使該地區溫度升高,空氣上升阻礙高空中冷暖氣流交匯,水分大量蒸發掉了,又無法行成降雨,使該地區出現乾旱少雨的情況。

    乾旱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按“旱震理論”來看,地下還藏著更大的危機,並向我們靠近。威力更大的岩漿旋泉將地殼頂破引發地震,造成地面上部災害,給人們帶來損失。這就是地震之前,通常會出現乾旱的原因之一。當然,這只是一種說法而已,地震形成的原因很多,很複雜,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這麼簡單。

    二、再來看一下“雲室效應成因說”

    持這種說法的人認為,在正常情況下,氡氣會透過地殼斷層的縫隙從地面釋放到空氣中,而這些氡氣正是形成降雨的雨核。另外,在地震發生之前,地殼板塊的運動會造成該地區“地應力”的累積,並緩慢擠壓和填充地殼斷層的縫隙。而這些裂縫被壓緊和充填後,縫隙沒有了,氡氣就無法再釋放到空氣中,無法形成大量降雨。

    這樣一來,該地區就會幹旱少雨。而在地震將要發生時,地應力和板塊的擠壓達到一定的程度後,就會使得該地區地殼斷層部分又出現新的裂縫,使得之前聚集在地下無法釋放出來的氡氣集中向空氣中釋放,會在該區域上空形成地震雲,而當地震發生後,地殼斷層被衝破,使得斷層構造完全放開,使得之前累積的氡氣完全放開,在該地區形成震後雲和震後暴雨。

    以上的兩種說法就是“旱震理論”的兩個支撐,我們簡單作為了解就行,沒有必要弄得那麼明白。

    今年咱們國家長江流域和四川、新疆等地發生了不同程度的乾旱,會不會發生地震,誰也無法直接判斷。就像我之前說的那樣,“旱震理論”是大震之前必有大旱,而不是大旱之後一定大震。

    咱們國家歷史上有哪些大的地震呢?

    1920年寧夏海原縣8.5級地震;1927年的甘肅古浪8級地震;1975年遼寧7.3級的地震;1966年邢臺6.8級地震;1976年唐山7.8級地震;2008年汶川8.0級大地震。

    寫到最後:

    回望歷史,我們會發現每次地震都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和死亡。希望對地震研究的腳步能夠再快一些,讓人們能夠在災難來臨之前有充足的時間做一些防範措施,減少損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心殿和故宮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