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走進《道德經》第三十章,一起來探索這本規律之書、命運之書、生命之書以及人類守望相助的和平之書中,蘊含的智慧與規律!
規律一:興師動眾,必有兇災;惹事生非,消耗氣運。
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老子說,戰爭帶來的惡果就是讓被捲入其中的所有人都自嘗苦果。因為你怎麼打別人,別人就會怎麼打還你。這就叫“其事好還”。
縱觀人類文明,我們已清晰地看到人類要想長久地可持續發展,必然要走向“守望相助、和平共處”的時代。所以,老子近三千年前提出的反戰思想是具有遠見卓識的!
在衝突中總是挾勢壓人者,別人反饋給你的也是惡念叢生。為人處世,不要把壓制別人放在第一位,沒有用的——壓制別人越多,你越不幸福!“以道佐人主者”說的就是:自身德行才是化解紛爭的良方。
對於個人而言,就是以和為貴——因為爭鬥摩擦、口舌是非、勾心鬥角,都是對生命能量的消耗。表面上看是爭了個輸贏,但結果上卻輸了自己的氣運。孰輕孰重,不得而知……
規律二:真正有道之人,不是霸氣側露,而是點到為止。
原文:“善者,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老子說,有道者總是點到為止。老子的柔弱從不是懦弱,而是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如果容忍再三、退無可退時,那該打就打。只不過,打贏之後不耀武揚威、緊逼不捨罷了。
因為恃強凌弱,在歷史上從來都沒有好下場!只會讓本來已濟之事,發展過度,變成不濟……
武力的作用只能是約束、規範、應急,但絕不能成為常態。否則過猶不及,就變味成了欺凌。只有點到為止,才是運用武力的最高境界。
對一個國家來說,要國泰民安、繁榮昌盛,必須要和平。和平是內外皆平衡的狀態——真正的強者從不欺凌別人,但也不容侵犯!對武力的善用,就是善於把握“善者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的這個度。
對一個人來說,善者才不辯,有道者才不與人相爭。這樣就可以不浪費精力,在生活中保持靜定的狀態,養足精神,盡好自己該盡之責、做成自己該成之事。
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總在瑣事上消耗,在大事上就必然潰散。只有全神貫注在對生命最重要的事上,持之以恆,才能為此生交上圓滿的答卷!這是最務實的做法。而心態上的不爭,正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實力。
規律三:有道之人,即使有做第一的實力,也永遠不做第一,因為不敢為天下先。
原文:“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說,過早盛開,必然過早凋謝。人生沒有一個成果是靠爭鬥最後能爭來的。想靠強力、巧力在世上生存,或許也能得到短暫浮華,但那往往是調取了你後面的福報所致。生命是一種平衡,前面消耗得多了,後面又無以為繼,那就剩下早早消亡了……
你看,鳥獸游魚為免自己淪為獵物,尚且懂得飛臨高枝、暗藏密林、深潛水底。這種隱藏,就是一種自保——因為過度暴露自己,一定暗藏危機。
有道之人,深諳此理,總是韜光養晦——不張揚才華、不展示功績、更不會耀武揚威。因為所有別人眼中的低調,都是為了求得自己生命的長存。
日中則昃,月盈則虧,這是規律。一旦登臨山頂,再往後,只能是下坡路了。因此,懂得生命平衡的人一定會保持“窪則盈”的狀態,從而避開物壯則老的衰退週期。能洞悉規律、做到這點的人,就是有道之人。
所以,有道者即使有做第一的實力,也永遠不敢為天下先。他們懂得“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的道理——您越是謙虛不爭,天下人越會擁護您,這就是規律。
原文:
這就是《道德經》第三十章全文中所說的: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今天,我們走進《道德經》第三十章,一起來探索這本規律之書、命運之書、生命之書以及人類守望相助的和平之書中,蘊含的智慧與規律!
規律一:興師動眾,必有兇災;惹事生非,消耗氣運。
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老子說,戰爭帶來的惡果就是讓被捲入其中的所有人都自嘗苦果。因為你怎麼打別人,別人就會怎麼打還你。這就叫“其事好還”。
縱觀人類文明,我們已清晰地看到人類要想長久地可持續發展,必然要走向“守望相助、和平共處”的時代。所以,老子近三千年前提出的反戰思想是具有遠見卓識的!
在衝突中總是挾勢壓人者,別人反饋給你的也是惡念叢生。為人處世,不要把壓制別人放在第一位,沒有用的——壓制別人越多,你越不幸福!“以道佐人主者”說的就是:自身德行才是化解紛爭的良方。
對於個人而言,就是以和為貴——因為爭鬥摩擦、口舌是非、勾心鬥角,都是對生命能量的消耗。表面上看是爭了個輸贏,但結果上卻輸了自己的氣運。孰輕孰重,不得而知……
規律二:真正有道之人,不是霸氣側露,而是點到為止。
原文:“善者,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老子說,有道者總是點到為止。老子的柔弱從不是懦弱,而是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如果容忍再三、退無可退時,那該打就打。只不過,打贏之後不耀武揚威、緊逼不捨罷了。
因為恃強凌弱,在歷史上從來都沒有好下場!只會讓本來已濟之事,發展過度,變成不濟……
武力的作用只能是約束、規範、應急,但絕不能成為常態。否則過猶不及,就變味成了欺凌。只有點到為止,才是運用武力的最高境界。
對一個國家來說,要國泰民安、繁榮昌盛,必須要和平。和平是內外皆平衡的狀態——真正的強者從不欺凌別人,但也不容侵犯!對武力的善用,就是善於把握“善者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的這個度。
對一個人來說,善者才不辯,有道者才不與人相爭。這樣就可以不浪費精力,在生活中保持靜定的狀態,養足精神,盡好自己該盡之責、做成自己該成之事。
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總在瑣事上消耗,在大事上就必然潰散。只有全神貫注在對生命最重要的事上,持之以恆,才能為此生交上圓滿的答卷!這是最務實的做法。而心態上的不爭,正是為了保全自己的實力。
規律三:有道之人,即使有做第一的實力,也永遠不做第一,因為不敢為天下先。
原文:“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說,過早盛開,必然過早凋謝。人生沒有一個成果是靠爭鬥最後能爭來的。想靠強力、巧力在世上生存,或許也能得到短暫浮華,但那往往是調取了你後面的福報所致。生命是一種平衡,前面消耗得多了,後面又無以為繼,那就剩下早早消亡了……
你看,鳥獸游魚為免自己淪為獵物,尚且懂得飛臨高枝、暗藏密林、深潛水底。這種隱藏,就是一種自保——因為過度暴露自己,一定暗藏危機。
有道之人,深諳此理,總是韜光養晦——不張揚才華、不展示功績、更不會耀武揚威。因為所有別人眼中的低調,都是為了求得自己生命的長存。
日中則昃,月盈則虧,這是規律。一旦登臨山頂,再往後,只能是下坡路了。因此,懂得生命平衡的人一定會保持“窪則盈”的狀態,從而避開物壯則老的衰退週期。能洞悉規律、做到這點的人,就是有道之人。
所以,有道者即使有做第一的實力,也永遠不敢為天下先。他們懂得“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的道理——您越是謙虛不爭,天下人越會擁護您,這就是規律。
原文:
這就是《道德經》第三十章全文中所說的: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