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310334711918

    加拿大的鑽石礦,基本都在北部那些“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比如下圖的Diavik礦),一般人也不怎麼願意去那邊工作。所以除了當地的村子會比較關照之外,加政府內部不怎麼重視鑽石業。


    1991年,加拿大首次發現了鑽石礦脈。但由於地處偏遠,所以當時基本沒人相信那邊會真的量產鑽石。在加拿大北部13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人口大概只有44,000人左右,所以要在那邊開礦也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1998年,Ekati礦(如下圖)終於開始開採。ta的東家Dominion前幾個月申請破產,業內都知道這事兒了。所以Ekati礦能堅持多久,目前仍是未知。


    加拿大也曾經著力發展過鑽石切磨加工這個行業,但在各省政府“高度自治”的手段下,互相傾軋情況嚴重。現在加拿大還有三個省有鑽石加工廠,其中兩個省就是上面兩個礦區所在地。加拿大政府要求礦區每年貢獻10%的毛坯石給本地的加工廠,以滿足加拿大本土的鑽石需求。但後來事實證明,本土需求根本達不到這個量級(資訊源:Ehud Laniado)。

    在加拿大鑽石發展初期,包括Tiffany旗下的加工廠Laurelton在內的好多公司也曾經一起湧入,尋求拓展機會。但後來大家都發現問題太多,尤其是物流。把鑽石從天寒地凍、遙不可及的礦區運到加工廠真的太折磨人了。所以後來大部分公司都選擇了退出。

    其實加拿大政府方面一直以來都給加工廠提供補貼。但很多工廠一拿到補貼就選擇關門了,比如Tiffany當初就是這麼幹的。還有一個很大的麻煩就是,雖然這些廠是本土拿貨(毛坯石),但拿貨價根本沒有任何優惠。加上勞工成本太高,導致後來加拿大的鑽石加工成本漲到了印度的8倍左右。

    所以這十幾年來,加拿大的鑽石業,尤其是加工業的發展,基本可以用“失敗”來形容。除了一家叫HRA的集團還算不錯,其他能活下來的基本都是小廠。HRA前段時間在安大略省開了新廠,主要從De Beers的Victor礦拿貨加工。


    業內對加拿大還有另一種批評,就是勞工本土化程度太低。為了儘可能地節約成本,加拿大的鑽石加工廠往往從阿爾巴尼亞和越南招工,給他們很好的待遇。說起來也有意思,給他們高薪的理由竟然是“買防寒的衣服”。結果不少工人在夏天入職,拼命地給家裡寄錢,導致冬天沒錢買防寒服。這種情況引起了本地人的反感,也導致了加工廠在運營上的失敗。


    唯一值得“驕傲”的是,加拿大人的國家榮譽感比較強,所以儘管本土鑽石比進口的貴,但他們還是比較支援本土品牌,比如Fire and Ice、Glacier Fire、Ice White Diamonds等等。這一點幫助那些規模較小的廠子活了下來,繼續給本土客戶提供“有意思的產品”。


    加拿大的鑽石業發展歷程給業內帶來的更多是教訓,而不是榮耀。鑽石行業,尤其是加工行業的形成和發展,不是靠榮譽感一拍腦袋就能做到的,而是要進行長遠、慎重的戰略規劃。礦產離得近固然是不錯,可如果成本沒法控制的話,那就要很小心了。


    對於那些本土鑽石(珠寶)品牌而言,現在要做的其實就是往世界範圍發展。但他們究竟會發展得怎樣,還得靠時間去證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做音樂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