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倫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作品中的一類人物形象。他們高傲倔強,既不滿現實,要求奮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時又顯得憂鬱、孤獨、悲觀,脫離群眾,我行我素,始終找不到正確的出路。例如,抒情長詩《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中貴公子哈洛爾德,《東方敘事詩》之一《海盜》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劇《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拜倫(1788—1824),獨步古今的天才詩人,在波瀾詭譎的浪漫主義文苑詩壇上,他是手握如椽之筆,流金溢彩;在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的政治舞臺上,他又是身著戎裝,叱吒風雲,為民主和自由而戰的堅強鬥士。拜倫只活了36歲,被評論家稱為是19世紀初英國的“滿腔熱情地辛辣地諷刺現實社會”的詩人。 1788年1月22日出生於倫敦,父母皆出自沒落貴族家庭。他天生跛足。1805-1808年在劍橋大學學文學及歷史,他是個不刻苦的學生,很少聽課,卻廣泛閱讀了歐洲和英國的文學、哲學和歷史著作,同時也從事射擊、賭博、飲酒、打獵、游泳、拳擊等各種活動。1809年3月,他作為世襲貴族進入了貴族院,他出席議院和發言的次數不多,但這些發言都鮮明地表示了拜倫的自由主義的進步立場。 他的作品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他們高傲倔強,既不滿現實,要求拜倫式故居奮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時又顯得憂鬱、孤獨、悲觀,脫離群眾,我行我素,始終找不到正確的出路。拜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為理想戰鬥一生的勇士。在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的詩人當中。以拜倫的世界觀表現的最為矛盾。他既是一位屈強無畏的戰士,又是一個突出的個人主義者。他揭露虛偽殘忍的資產階級罪惡,卻沒有明確的政治方向。他同情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鬥爭,卻又表現出輕視群眾,高居群眾之上的錯誤思想。他熱烈的謳歌自由,卻又散佈憤世嫉俗、悲觀失望的情緒。文學史上著名的“拜倫式英雄”,便是拜倫世界觀矛盾的最形象概括。因為這類“拜倫式英雄”也和拜倫本人一樣,表現為一方面具有昂揚的熱情。 綜觀拜倫的一生,他前進的步伐是沉重的,他作出的努力是痛苦的,他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高尚的正義人格和平庸的貴族習氣——兩者在他的心靈深處一直進行著尖銳激烈的鬥爭。 他有過失望,但從不絕望;他有過悲哀冷漠,但沒有悲觀喪志;他有過孤獨憂鬱,但更多的是憂國憂民;他有過失敗,但又奮起鬥爭,屢仆屢起,用筆用劍,獻出家產直至獻出生命。 拜倫在1816年4月永遠離開了英國,一個傳記作者說他“被趕出了國土,錢帶和心靈都破了產 ,他離去了,永不在回;但他離去後,卻在若恩河的激流之旁找到新的靈感,在義大利的天空下寫出了使他的名字永垂不朽的作品。” 東方敘述詩 1813—1816年,拜倫寫了《東方敘事詩》,塑造了一系列的“拜倫式的英雄”。《東方敘事詩》是一組典型的浪漫詩,包括《異教徒》、《海島》等篇。這些詩以抒情格調為主,抒發詩人自拜倫式英雄己的感受,詩中描寫的環境和情節,都是東方或南歐的,充滿異國情調,情節富有傳奇性,比較緊張。詩中的主人公都是與社會對立的、孤獨的反叛者,被稱為“拜倫式的英雄”。這些人物有非凡的性格,追求自由、獨立,敢於蔑視現存制度,不向社會妥協,頑強堅定,寧願為自由而死,不屈辱而生。但同時又十分高傲、孤獨,脫離群眾,個人奮鬥,因而往往前途渺茫,悲憤憂鬱,註定悲劇的結局。他們既是社會的叛逆者,又是社會的犧牲者。這些形象反映了當時詩人自身的苦悶失望情緒和渴求鬥爭的意願,表達了廣大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的思想感情,又巨大的進步意義。但作者寫的這些英雄是個人主義英雄,追求的是個人的自由幸福,表現出無政府主義和憂鬱悲觀的情緒,反映了詩人思想的侷限 特點:都是悲劇性的孤傲的叛逆者,他們都有非凡的才華和力量,但在腐敗的社會中無法施展,他們為自己的無所作為感到痛苦,因自己的才能和感情的虛耗而感到絕望,他們以挑戰示威的態度,以異樣的勇敢和熱情,以不屈不撓的意志和毫不妥協的精神或報復或反抗社會的專制與壓迫,在這些主人公身上有詩人本人生活遭遇的明顯痕跡 “拜倫式英雄”的美學意蘊:1、浪漫主義的精神實質可歸結為個體感性,生命之自由 2、文學之為藝術,既是苦悶的象徵,又是自由的象徵,拜倫式英雄的超凡人格和自由至上的精神信念與藝術真諦、美的真諦相契合。[
"拜倫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作品中的一類人物形象。他們高傲倔強,既不滿現實,要求奮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時又顯得憂鬱、孤獨、悲觀,脫離群眾,我行我素,始終找不到正確的出路。例如,抒情長詩《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中貴公子哈洛爾德,《東方敘事詩》之一《海盜》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劇《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拜倫(1788—1824),獨步古今的天才詩人,在波瀾詭譎的浪漫主義文苑詩壇上,他是手握如椽之筆,流金溢彩;在如火如荼的民族解放的政治舞臺上,他又是身著戎裝,叱吒風雲,為民主和自由而戰的堅強鬥士。拜倫只活了36歲,被評論家稱為是19世紀初英國的“滿腔熱情地辛辣地諷刺現實社會”的詩人。 1788年1月22日出生於倫敦,父母皆出自沒落貴族家庭。他天生跛足。1805-1808年在劍橋大學學文學及歷史,他是個不刻苦的學生,很少聽課,卻廣泛閱讀了歐洲和英國的文學、哲學和歷史著作,同時也從事射擊、賭博、飲酒、打獵、游泳、拳擊等各種活動。1809年3月,他作為世襲貴族進入了貴族院,他出席議院和發言的次數不多,但這些發言都鮮明地表示了拜倫的自由主義的進步立場。 他的作品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他們高傲倔強,既不滿現實,要求拜倫式故居奮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時又顯得憂鬱、孤獨、悲觀,脫離群眾,我行我素,始終找不到正確的出路。拜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為理想戰鬥一生的勇士。在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的詩人當中。以拜倫的世界觀表現的最為矛盾。他既是一位屈強無畏的戰士,又是一個突出的個人主義者。他揭露虛偽殘忍的資產階級罪惡,卻沒有明確的政治方向。他同情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鬥爭,卻又表現出輕視群眾,高居群眾之上的錯誤思想。他熱烈的謳歌自由,卻又散佈憤世嫉俗、悲觀失望的情緒。文學史上著名的“拜倫式英雄”,便是拜倫世界觀矛盾的最形象概括。因為這類“拜倫式英雄”也和拜倫本人一樣,表現為一方面具有昂揚的熱情。 綜觀拜倫的一生,他前進的步伐是沉重的,他作出的努力是痛苦的,他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高尚的正義人格和平庸的貴族習氣——兩者在他的心靈深處一直進行著尖銳激烈的鬥爭。 他有過失望,但從不絕望;他有過悲哀冷漠,但沒有悲觀喪志;他有過孤獨憂鬱,但更多的是憂國憂民;他有過失敗,但又奮起鬥爭,屢仆屢起,用筆用劍,獻出家產直至獻出生命。 拜倫在1816年4月永遠離開了英國,一個傳記作者說他“被趕出了國土,錢帶和心靈都破了產 ,他離去了,永不在回;但他離去後,卻在若恩河的激流之旁找到新的靈感,在義大利的天空下寫出了使他的名字永垂不朽的作品。” 東方敘述詩 1813—1816年,拜倫寫了《東方敘事詩》,塑造了一系列的“拜倫式的英雄”。《東方敘事詩》是一組典型的浪漫詩,包括《異教徒》、《海島》等篇。這些詩以抒情格調為主,抒發詩人自拜倫式英雄己的感受,詩中描寫的環境和情節,都是東方或南歐的,充滿異國情調,情節富有傳奇性,比較緊張。詩中的主人公都是與社會對立的、孤獨的反叛者,被稱為“拜倫式的英雄”。這些人物有非凡的性格,追求自由、獨立,敢於蔑視現存制度,不向社會妥協,頑強堅定,寧願為自由而死,不屈辱而生。但同時又十分高傲、孤獨,脫離群眾,個人奮鬥,因而往往前途渺茫,悲憤憂鬱,註定悲劇的結局。他們既是社會的叛逆者,又是社會的犧牲者。這些形象反映了當時詩人自身的苦悶失望情緒和渴求鬥爭的意願,表達了廣大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的思想感情,又巨大的進步意義。但作者寫的這些英雄是個人主義英雄,追求的是個人的自由幸福,表現出無政府主義和憂鬱悲觀的情緒,反映了詩人思想的侷限 特點:都是悲劇性的孤傲的叛逆者,他們都有非凡的才華和力量,但在腐敗的社會中無法施展,他們為自己的無所作為感到痛苦,因自己的才能和感情的虛耗而感到絕望,他們以挑戰示威的態度,以異樣的勇敢和熱情,以不屈不撓的意志和毫不妥協的精神或報復或反抗社會的專制與壓迫,在這些主人公身上有詩人本人生活遭遇的明顯痕跡 “拜倫式英雄”的美學意蘊:1、浪漫主義的精神實質可歸結為個體感性,生命之自由 2、文學之為藝術,既是苦悶的象徵,又是自由的象徵,拜倫式英雄的超凡人格和自由至上的精神信念與藝術真諦、美的真諦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