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8009203424308

    【發生與生成本體論:太和、太虛、氣、語言、言說】   【發生與生成本體論視域下的一個語言學例項:從北宋理學奠基者張載的著作《正蒙•太和篇》中使用“太虛”與“氣”的情形體認中國哲學形而上言說的原則“體虛用實”】   “太虛”出自《莊子•知北遊》“是以不過乎崑崙,不遊乎太虛”(詳見本文附1),這裡的“太虛”本義指虛空,後人引申為“空寂之境”或者“深元之理”(見李叔還《道教大辭典》二一六頁,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

      虛空的意思就是“什麼都沒有”,即古人宇宙論這個名相(本人注:“相”字亦可寫作“數”,道家多用“數”,佛家哲學多用“相”。此二字,在中國哲學看來,在思維上是同一的,我在後文中也就不再予以區別,只用“相”字。)的“本體”。“本體”一詞,指的是中國哲學專門針對各種名相言說的“超越”,實際上只是個思維設定。但“超越本身”又是西方哲學所謂的“是者是之是”。我為什麼要如此言說呢?因為如上所引,莊子使用“遊”這個詞,既指涉及身體的行動,又指涉及思維的行為即所謂“神遊”。正因為古人在上述混合(動詞與動名詞混合)意義上使用詞彙,所以我們今人在提及這個詞的時候要在觀念上予以語境的轉變,回到古人的語境中。回到古人的語境中,才能理解古人的哲學思維,而不是在今人的觀念上去思想思想。思想思想,於古人何干呢?如何在觀念上進行語境的轉變呢?須知我們是使用現代漢語去言說古漢語,只聽說過“知子莫若父”,沒有聽說過“知父莫若子”的,如何能夠有效地回到古人的語境中呢?只有思維思維,因為雖然思維是語言的思維,但是思維先於語言發生。  思維思維什麼?思維張子對莊子的“不遊乎太虛”蘊含著的哲學思想作出了怎樣的認識,當然,這也是古人進行哲學思維的方式,即“認識就是把握,理解就是超越”。張子認識了莊子的哲學思想就是把握了莊子的哲學思維,我們理解了張子的認識過程就超越了莊子的哲學思維。思維作為存在,並不本然的存在,而是在實然的範疇存在。實然,必然地要求我們在場,如果我們不在場,也就無法構成語境,也就不可能存在所謂哲學的探討。這種探討是言說的,但從根本上是語言;因為“語言本身就是一個整體、一個分類的原則”(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P30),言說只是一個工具。這個原則具體地說,就是:“我們一旦在言語活動的事實中給(語言本身)以首要的地位,就在一個不容許作其它任何分類的整體中引入一種自然的秩序。”(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P30);這也是我在本文字中要提醒讀者注意的閱讀原則。  下面,我對原文中不涉及“太虛”一詞但對理解這個詞有幫助的段落簡單地概括其思想,對原文中直接涉及“太虛”一詞的段落或句子進行思維表述。我引用的張子原文放在括號裡,其餘是我的表述文字。  【太和篇第一】   【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縕、相蕩、勝負、屈伸之始。其來也幾微易簡,其究也廣大堅固。起知於易者乾乎!效法於簡者坤乎!散殊而可象為氣,清通而不可象為神。不如Mustang、絪縕,不足謂之太和。語道者知此,謂之知道;學易者見此,謂之見易。不如是,雖周公才美,其智不足稱也已。】   太和所謂道,北宋理學奠基者張載在其代表作《正蒙》劈頭一句,直指古中國哲學“形而上言說的原則”(即道,即語言,即邏各斯本身。另說一句,邏各斯自身即言說,邏各斯即理性精神。)體虛用實。什麼是“體虛用實”?這是我對張子這段話的“理解”,我概括一下:本體只是針對名相的所謂邏輯設定,打通各種名相之邏輯設定統一命名為——太和。  【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至靜無感,性之淵源,有識有知,物交之客感爾。客感客形與無感無形,惟儘性者一之。】   氣的本體“太虛”是無法用名相形式言說的“深元之理”,如果我們用“氣的聚散”這種源於“觀察”得來的名相來言說它,言說的不過是“氣”自來自去的變化形式;“心”清靜到連物都不感交“時”,就是承接健順天性的思辯之“發生”,這種思辯的“發生”如果要“生成”名相意義上的認識和詞,必須心外之物交感於心。(“太虛”)這種思辯發生與名相生成的本體,惟有至誠的人才能透過發揮人性與物性均包含的天理之“心”在思維上統一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二給老師拜年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