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殘影撲朔

    要搞明白這件事情為什麼和孟子有關就要明白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

    燕國的子是個權力很大臣子,他讓當時的燕王噲把權力都給他,這樣的話他就可以統治燕國。可是這件事情遭到了燕國太子的極力反對,子和太子也因此矛盾重重,這也是燕大陸亂的根本原因。

    後來齊宣王認為這是一個偷襲燕國的好機會,正所謂趁你病要你命。可是在攻打燕國之前齊宣王對這件事情還是不太確信行不行,因此他就派去使者去問孟子此時可不可以去討伐燕國呢?孟子在當時的回答是可以。

    正是由於孟子的回答,齊宣王才會肆無忌憚地去攻打燕國,他派出匡章等大將僅僅用了50天的時間就滅掉了燕國,可是在佔領燕國以後,當齊國將自己的軍隊住紮在那兒的時候卻遭到了燕華人的極力抵抗,齊國也陷入了危機當中,最終居然被燕華人趕出了國門,燕國也因此復國了。可燕華人自從這一次被齊國偷襲之後,對齊國恨到了極點,一心想去復仇,一直到了燕昭王繼位後,他用了蘇秦這個人,蘇秦引誘齊國去攻打宋國,後招來了其他強國的圍攻,最終導致齊國被滅國,燕國也一解心頭之恨。

    後來就有華人將這件事情怪在了孟子身上,他們認為孟子作為大儒居然給他們的君王出這樣的餿主意,最終導致齊國被列國瓜分。

    可是巧舌如簧的孟子怎麼可能去背這個鍋呢?他的解釋卻是他當初的意思是說可以去討伐燕國,但是他沒說誰去伐是可以的,是齊宣王自己沒有理解他的話。他說這句話就是否認了不知道齊國要去伐燕,這明顯是一種託詞。

    所以啊,不要跟文人去玩文字遊戲,因為你是玩不贏的。

  • 2 # 蘭靈笑笑生

    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齊宣王意思就是燕大陸亂,他想佔領燕國,問孟子何如?

    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孟子就說可以啊 燕民會簞食壺漿迎王師的。

    當時背景是燕王噲把王位禪讓給了子之,但是燕國太子一系極力反對,也就是子之之亂。燕大陸亂,百姓生活不好,這時候按照孟子說的,如果齊國能夠平定燕大陸亂,善待燕民,百姓當時簞食壺漿的喜迎齊軍了。

    孟子的意思是保民,以人民為本。

    而齊宣王只是想開疆拓土,趁燕大陸亂征服燕國而已。所以齊軍佔領燕國後,並沒有善待百姓,甚至比子之更差。

    而齊軍幹了什麼事,搗毀燕王之宗廟,掠奪燕國之重器,盡收燕府之財寶。起初燕國百姓確實是簞食壺漿迎接齊軍的,然而齊軍乾的事卻不得民心。面對齊軍在燕地的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於是燕國百姓開始對齊國恨之入骨。

    於是後來燕華人叛出齊國,恢復燕國,並且與秦國結盟。燕昭王,經歷了子之之亂,齊國的入侵,對齊國恨之入骨,誓要復仇。於是勵精圖治,於易水之旁,築起高臺,積黃金於臺上,以奉四方賢士,名曰招賢臺,亦叫黃金臺。

    燕國來了個樂毅,蘇秦(生活年代有爭議)等人。燕王和樂毅對燕大陸部開始二十年的強國之路。最終聯合五國,樂毅伐齊,幾乎滅了齊國。若不是齊國出了個田單,齊國在那個時候也就不存在了。

    回到題幹上來,孟子的意思是齊宣王要像武王伐紂那樣行正義之舉,幫助燕國百姓。而齊宣王的意思確實趁虛而入,侵佔燕國,而且打了燕國後卻不能對燕地百姓一視同仁,當作齊國百姓對待,依舊把他們當作是敵人進行燒殺搶掠。

    所以這個不能怪孟子,是齊宣王自己的問題。孟子想解救百姓於水火,齊宣王確實讓百姓生活在水火之中。後人只看到孟子同意齊王出兵,卻不考慮孟子的本意,齊王只知道孟子說可以,卻不把孟子說的認真執行,又怎麼能怪孟子呢?

  • 3 # 不書公子

    燕國這場內亂,史稱“子之之亂”。燕國之所以會有這場動亂,與燕王姬噲脫不開干係:

    作為七大戰國最弱小的國家,燕王姬噲並未專心治國,反而崇尚古人“聖賢”之道,於公元前316年,將燕國的王位,禪讓給了相國子之。

    本就在燕國風生水起的子之,更加無法無天了。他倒行逆施,搞得燕國上下雞犬不寧。太子姬平與將軍市被聯軍攻打子之,被子之擊敗,姬平與市被被子之殺掉。這場內亂,讓本就實力弱小的燕國,處境更加艱辛——趁你病要你命,鄰居齊國和中山國都坐不住了:

    公元前314年,齊宣王派大將匡章領兵攻燕,齊軍一路高歌猛進,從出兵到攻佔燕國都城,僅僅用了50天。燕王噲和子之都被齊軍處死!

    隨後,齊軍一改維和部隊形象,在燕國露出了爪牙,大肆燒殺搶掠,引起了燕國百姓的不滿,在燕國百姓與其他戰國的共同反對下,齊國退兵,留下了滿目瘡痍的燕國。

    齊宣王與孟子的對話,並非發生於齊國發兵攻燕之前,而是發生於齊軍攻陷燕國都城之後:

    《齊人伐燕》原文: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孟子的話,給搖擺不定的齊宣王打了一劑強心針,燕國因而遭受了更大的損失。所以後來齊國被燕國復仇,與他的建議有一定的關係——孟子雖建議齊宣王在燕國推行仁政,但好經總是會被念歪的!

    在這場動亂中,中山國也獲益匪淺。一心強大趙國的趙武靈王怕中山國坐大,乃扶持流浪在南韓的燕公子職繼位為燕王,結束了這場動亂!

    姬職就是大名鼎鼎的燕昭王,在他與劇辛、樂毅一班明君強臣的共同努力下,燕國國力蒸蒸日上,為後來的“樂毅伐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路虎勝訴,陸豐停產停售面臨鉅額賠款,國內另一車企是否步入後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