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漢魏觀察

    北宋三百多年,內亂很少,最大的就算是張順,但也很快剿滅,如梁山方臘之流根本沒有大的威脅。宋的敵人就是遼金蒙少數民族政權,他們太過強大,宋朝皇帝也多是平庸之輩,只貪圖享樂,遼國金國在中原相繼腐化,最終的強盛化為雲煙。元朝離開草原也是水土不服,只存在九十多年就土崩瓦解。

  • 2 # 小白說華史

    我是點點文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一、首先我們來了解下北宋初期,宋遼之間的戰爭

    北宋朝,從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後,就開始了對遼國的戰爭,然後兩國一直戰亂不休,各有勝負,直到宋真宗趙恆繼位,對遼國採取和平的手段,不願意發動戰爭,於是在1004年宋遼兩國訂立澶淵之盟,雙方約為兄弟之國,結束了25年宋遼戰爭。

    那麼在宋遼交戰之際,北宋大陸情形如何?在這期間,發生了一起王小波,李順領導的大規模農民起義。

    二、農民起義背景

    北宋初期,大宋朝廷對四川大肆劫掠,一方面剝奪將領手中的軍權,一方面又要安撫他們,便賜給他們數不清的良田,縱容他們兼併大量的土地,各種稅目繁多,而且還設立了專門買賣茶葉,布帛部門,由朝廷壟斷。引起屢次反宋武裝鬥爭,形成農民起義的中心。

    993年(宋淳化四年)2 月,西川大旱,官府賦斂急迫,逼得農民失業,以王小波為首的百餘農民在青城起義,提出“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的口號,因而得到當地百姓的響應和擁護。

    三、王小波、李順農民起義過程

    起義爆發後的十天之內,就有幾萬人參加。由於起義軍號令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所到州縣,在百姓的響應下,多半不戰而克。不久,王小波犧牲,李順繼為首領。次年佔成都,建大蜀政權,控制四川大部。宋政府派兵鎮壓,攻陷成都,李順遇害。餘部堅持戰鬥,至995年失敗。這次轟轟烈烈的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嚴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四川“旁戶”這一名稱從此很少出現,博買務也取消了。

    四、北宋朝廷平定農民起義的方法:先派兵鎮壓,不敵後,一面詔安一面派兵鎮壓

    淳化四年十二月,朝廷派遣將領張玘鎮壓王小波起義,張玘招架不了,被王小波殺死。朝廷首次征戰失敗。后王小波犧牲,其妻弟李順被推為領袖。淳化五年(994年)正月,起義軍,攻克成都府,隊伍發展至數十萬人。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權,李順為大蜀王,年號應運。起義軍都刺上“應運雄軍”四字。此時,義軍已擴充至數十萬,分兵攻下四川許多州縣,東至巫峽,北抵劍門,南至嘉州(今四川樂山)。

    宋太宗趙光義急令心腹宦官王繼恩為西川招安使,統軍從劍門入川;又增派雷有終、裴莊、尹元等率兵自湖北入夔門,進行鎮壓,並一再下詔招撫,命張詠知成都府,伺機入川。四月,王繼恩軍破劍州、綿州(今四川綿陽)、閬州(今四川閬中)、巴州(今四川巴中);東路官軍亦進入夔門,攻戰於涪江流域。王繼恩率軍猛攻成都。十多萬起義軍攖城拒守,展開激戰。五月六日,成都失陷,李順於城破時被殺害。成都失陷後,起義軍仍在各地戰鬥,餘部在大蜀將張餘領導下,沿長江而下,向川南、川東進軍,連克嘉州、戎州(今四川宜賓)、瀘州、渝州(今重慶)、涪州(今重慶涪陵)、忠州(今重慶忠縣)、萬州、開州,發展到10萬餘人,聲勢仍然很大。至道二年(995年)二月,義軍作戰失利,張餘在嘉州被俘犧牲,起義失敗。 至道二年五月,李順餘部王鸕鷀在邛蜀山區稱邛南王,攻打邛州、蜀州,不久亦告失敗。

    起義軍雖然聲勢浩大,但終歸還是抵擋不住北宋朝廷的正規軍隊,因為起義軍都是農民出身的,從本質上將是不如訓練有素的朝廷士兵的。再加上首領李順在軍事戰略上的錯誤,最終以失敗告終。

    五、總結

    王小波、李順領導的農民革命鬥爭,從公元993年青城起義到公元995年張餘嘉州被俘殉難。前後持續了2年多,隊伍達到幾十萬人,幾乎佔領了整個四川。在兩年多的歲月裡,它把北宋王朝在四川的統治打得土崩瓦解,震動了朝廷。雖然時間不長,範圍不廣,但是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是中國農民戰爭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更為明顯的標誌。這次起義猛烈地掃蕩了四川地區的世族豪強勢力,掃除了生產力發展的障礙。

    另外,起義明確提出了“均貧富”的戰鬥口號,這是中國農民戰爭發展到一個歷史新階段的重要標專。平均主義是農民階級反對封建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國內體育圈和媒體輿論,對谷愛凌和洛國富的態度,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