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時已經69歲的康熙病情突然加重,此時的康熙已經預感自己時日無多,於是他開始著手安排自己的後事,可是令人意外的是康熙居然會在安排後事時點名讓一位朝廷重臣殉葬。
要知道殉葬制度自明英宗朱祁鎮之後就基本逐漸廢除,清朝除了在清太祖努爾哈赤去世後曾讓大妃阿巴亥殉葬之外,也基本沒有延續殉葬制度,而且為皇帝殉葬者大多是其生前寵愛的妃嬪,很少有讓大臣殉葬的事情發生,那麼這位讓康熙想讓殉葬的苦命大臣又是誰,康熙又為何想讓其殉葬呢?
這個被康熙點名殉葬的大臣不是別人,正是九門提督隆科多。說起康熙想讓隆科多殉葬的事情,其中蘊含著康熙的帝王權術的運用。
隆科多其實也不是外人,他是康熙的親舅舅佟國維第三子,他的姐姐和妹妹都先後嫁給了康熙,大姐是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妹妹則是康熙的愨惠皇貴妃,可以說他既是康熙的表弟又是小舅子,是典型的皇親貴戚。
康熙初期隆科多也曾獲得提拔重用,曾出任一等侍衛兼鑾儀使、正藍旗蒙古旗副都統,不過由於後來隆科多的下屬違法犯罪牽連到了他,因此康熙罷免了他的副都統和鑾儀使之職,只保留了一等侍衛之職。
此後隆科多在一等侍衛的職位上幹了六年,直到他的兩個兄長先後去世,父親佟國維又年老退休,康熙不想舅舅佟國維家族就此沒落,於是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時,提拔隆科多接替託合齊出任九門提督之職,隆科多的命運由此改變。
九門提督的正式官名叫作步軍統領,這個職位是步軍統領衙門的最高指揮官,而步軍統領衙門在清朝屬於衛戍京畿的禁衛軍,負責衛戍京城,同時還要負責維護京城治安,屬於是一支軍警合一性質的軍隊。
清朝自順治時期由攝政王多爾袞帶領八旗兵入關定都北京,當時清朝有二十萬八旗軍,多爾袞留了一半的兵力也就是十萬駐守京城衛戍京畿,稱之為駐京八旗。另外十萬則被用來統一天下,後來這些八旗兵則分駐各省,稱之為駐防八旗。
駐京八旗的八旗兵其實被拆分的很散,大多分駐京城內外各處,但是整體而言除了皇帝身邊裝備精良的貼身禁衛軍驍騎營有兩萬八千兵力之外,就屬步軍統領衙門的三萬兵力最強,可以說步軍統領衙門是當時衛戍京畿最強的武裝力量。
而且這個步軍統領衙門的權力還很大,相比於驍騎營只負責護衛皇帝,步軍統領衙門則是衛戍京畿,還要負責維護京城治安以及暗中監視觀察文武百官的動向,頗有些類似於明朝錦衣衛的性質,權力遠比驍騎營要大得多,因此凡是出任九門提督的人皆是皇帝的心腹器重之人。
這裡還要說一說隆科多的前任九門提督託合齊,這個託合齊出身低微,家族是內務府包衣奴才出身,但他的妹妹嫁給了康熙,是康熙的定嬪萬琉哈氏,也是皇十二子胤祹的親舅舅,因此託合齊受到康熙的器重和信任,從而被委任為九門提督。
本來九門提督就有著替皇帝監視文武百官和王公貴族的職能,因此這就要求任職者必須完全忠心於皇帝,不偏不倚,不結黨不營私,所以康熙才會提拔大舅哥託合齊出任這個職務,但是託合齊卻辜負康熙的期望。
託合齊卻捲入了康熙晚年的九子爭位之中,在康熙復立胤礽為太子後,胤礽為了鞏固太子的地位,因此開始大肆結黨,託合齊正是在這時候受到胤礽的拉攏,與胤礽關係越走越近,結成了太子黨。
後來康熙又對復立為太子之後的胤礽越發不滿,胤礽的太子之位也朝不保夕,而託合齊與胤礽關係親密,眼見康熙如此猜忌和不信任胤礽,他由此對康熙的所作所為頗有怨言。
康熙五十年(1711年)在一次家庭宴會上,託合齊與參加宴會的下屬官員談起康熙對胤礽不公,以及替胤礽說好話埋怨康熙的事被人揭發到康熙那,於是康熙大怒,下旨罷免託合齊的官職,並將他打入宗人府監獄中,史稱託合齊會飲案。
終於胤礽二次被康熙所廢,隨著胤礽二次被廢,康熙又查出來胤礽曾想與託合齊密謀動用步軍統領衙門的兵力發動政變,逼康熙退位,這件事令康熙大怒,託合齊在獄中被賜死,並且挫骨揚灰不得收葬。
隆科多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接替託合齊出任了九門提督,由於託合齊讓康熙很失望,因此隆科多出任九門提督時康熙特意在硃批中對他進行了警醒。
康熙在硃批中告誡隆科多出任九門提督就要行事端正,要做到不偏不倚,不結黨不營私,與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都要保持距離,要以託合齊的事時刻警醒自己。
從此之後隆科多果然聽康熙的話,不結黨不營私,以託合齊為教訓,凡事都是隻聽康熙指揮,因此他才一直能穩居九門提督之職,一直到康熙去世時,隆科多也是康熙朝任職時間最長的九門提督。
隆科多也以為自己終於贏得了康熙的信任,誰知道康熙在臨死前,於暢春園召見隆科多,並讓隨侍在旁的大學士馬齊向隆科多宣達康熙的旨意,康熙居然下旨在自己去世後,命隆科多立即自盡殉葬。
康熙這道旨意一下來,隆科多當場就懵了,自己是哪裡做得不對了,皇上居然要讓自己殉葬,還是皇上對自己太滿意了,連死都想把自己拉到下面去服侍他?
當時隆科多已經五十多歲,雖然不是很年輕,但也算是正有精力之時,他當然不想為康熙殉葬,但是自古以來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因此即便隆科多再不願意為康熙殉葬他也只得接旨跪謝隆恩。
不過馬齊在屋內傳達讓隆科多殉葬的旨意卻被屋外等著伺候的皇四子胤禛聽到,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胤禛當即進屋跪在康熙面前以人殉制度屬於陋習,自太祖皇帝之後清朝就已廢除,不可讓重臣為皇帝殉葬為由勸阻康熙。
最終康熙聽從了胤禛的建議,取消了讓隆科多殉葬的旨意,隆科多這才從鬼門關前走了回來,為此他對胤禛是感激不盡。
那麼康熙是真的想讓隆科多殉葬嗎?當然不可能,如果康熙真想讓隆科多殉葬,那任憑胤禛如何說都不可能勸康熙撤銷這道旨意,這其中包含了康熙的帝王權術。
其實康熙後期諸子爭位的事鬧得讓康熙心力交瘁,而當時的胤禛玩起了比較高明的套路,他隱藏起自己的野心,表現出對康熙極為忠孝,全都按照康熙的喜怒去行事,而且還能團結兄弟,最關鍵的是他吸取了皇八子胤禩結黨營私最終遭到康熙厭惡的教訓,他平素不結黨不營私,行事公正無私,由此獲得了康熙的青睞,因此康熙最終決定傳位給他。
可是既然胤禛平素不結黨不營私,那麼朝臣中對他支援的人也就比較少,而胤禩平素向來深得人心,能籠絡朝臣,朝廷中黨羽不少,雖然胤禩遭到康熙的厭惡,但是胤禩卻帶著自己的黨羽轉為支援胤禛的同母弟皇十四子胤禵爭位。
因此康熙如果傳位給胤禛的話,那麼胤禛就要孤身要面臨著深得人心的胤禩和胤禵一黨,這些肯定是康熙準備傳位給胤禛時所考慮到的。所以康熙才會給胤禛找到一個能鎮住場面的幫手,那就是手握衛戍京畿兵權的九門提督隆科多。
康熙為什麼要找隆科多,就因為隆科多自上任九門提督之後,確實是一心忠於康熙,吸取了託合齊的教訓,不結黨不營私,持身端正,而且最關鍵的是從禮法上隆科多還是胤禛的舅舅。
雖然胤禛的生母是康熙的德妃烏雅氏,但是由於孝懿仁皇后生育的女兒夭折後,她一直沒有生育,康熙心疼她,所以特意把剛出生不久的胤禛交由孝懿仁皇后撫育,此後孝懿仁皇后一直撫育胤禛到12歲時去世。
而隆科多正是孝懿仁皇后的親弟弟,孝懿仁皇后雖非胤禛生母,卻是他的養母,因此從禮法上來說隆科多算是胤禛的舅舅,所以康熙才會選擇隆科多來輔佐胤禛。
但是帝王家本無情,雖然禮法上隆科多算是胤禛的舅舅,可是胤禛既沒有領導過隆科多,也沒有對隆科多有恩惠,如何能確保隆科多死心塌地輔佐胤禛,因此康熙就想出了這麼一個苦肉計。
這也是為何《清實錄》記載康熙病重時只命胤禛入內伺候,而其他皇子則都在暢春園外候命,康熙掐準了胤禛在屋外知道隆科多要被殉葬時必然會進來阻止,然後自己在順坡下驢賣給胤禛這個面子,這樣一來胤禛就對隆科多有了救命之恩,隆科多不管是從親情上還是從道義上都必然要竭盡心力輔佐胤禛繼位,至於隆科多會不會恨康熙,那就無所謂了,反正那時候康熙已經蹬腿嚥氣了,恨與不恨都無所謂了。
因此康熙臨終時才會讓大學士馬齊和九門提督隆科多接受臨終顧命輔佐胤禛繼位,而且胤禛繼位其實讓很多皇子和朝臣都很意外,馬齊就是擔心胤禛不能服眾,所以才讓隆科多在康熙嚥氣之後立刻指揮步軍統領衙門的軍隊關閉京城九門,對內城實行軍事管制,也正是隆科多不遺餘力的調派軍隊同時對外宣讀康熙遺詔才鎮住了那些不服胤禛的皇子和朝臣。
所以胤禛能繼位成為雍正皇帝,隆科多是居功至偉。雍正繼位之後立刻任命隆科多和馬齊為總理事務大臣,也是對他倆的政治回報。
雍正對待隆科多可謂是恩寵至極,不僅在公開場合稱隆科多為舅舅,還讓他掌管人事調動和任免大權,可以無需報請雍正直接任免官員,隆科多選舉的官員當時被人稱之為“佟選”,在雍正初期隆科多一時之間權勢滔天。
在這種情況下隆科多也逐漸迷失了自己,忘卻了當初康熙在他接任九門提督之時對他的告誡,他開始居功自傲,任人唯私,廣結黨羽。
因此雍正對隆科多也就越發反感,雍正在處理隆科多之前,先是在雍正三年(1725年)撤掉了隆科多九門提督之職,這就是先卸了他的兵權,然後在雍正五年(1727年)時,雍正徹底收拾完了囂張跋扈的名將年羹堯和政敵兄弟胤禩一黨,這時候雍正就可以調轉槍頭收拾隆科多了,這一年隆科多被雍正定下了四十一條大罪,終身囚禁起來,他的兒子們也被雍正流放黑龍江寧古塔,被囚禁之後不久隆科多就病死於囚禁之所。
所以康熙臨終前點名殉葬的大臣是隆科多,康熙並不是真心想讓隆科多殉葬,他讓隆科多殉葬不過是做場戲,讓還只是繼承人的雍正能有恩於隆科多,這樣就能換來隆科多竭盡全力輔佐雍正繼位了。
可以說康熙讓隆科多死,而雍正讓隆科多生,也就換來了隆科多對雍正的忠心,因此不能不服的是康熙連臨死前都把帝王權術玩的如此通透。
不過康熙也沒有預料到真正手握大權之後的隆科多會如此居功自傲,退化得那麼快。當然隆科多最後結局悽慘也屬於咎由自取,自古凡是居功自傲的功臣都不會好的下場。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時已經69歲的康熙病情突然加重,此時的康熙已經預感自己時日無多,於是他開始著手安排自己的後事,可是令人意外的是康熙居然會在安排後事時點名讓一位朝廷重臣殉葬。
要知道殉葬制度自明英宗朱祁鎮之後就基本逐漸廢除,清朝除了在清太祖努爾哈赤去世後曾讓大妃阿巴亥殉葬之外,也基本沒有延續殉葬制度,而且為皇帝殉葬者大多是其生前寵愛的妃嬪,很少有讓大臣殉葬的事情發生,那麼這位讓康熙想讓殉葬的苦命大臣又是誰,康熙又為何想讓其殉葬呢?
這個被康熙點名殉葬的大臣不是別人,正是九門提督隆科多。說起康熙想讓隆科多殉葬的事情,其中蘊含著康熙的帝王權術的運用。
隆科多其實也不是外人,他是康熙的親舅舅佟國維第三子,他的姐姐和妹妹都先後嫁給了康熙,大姐是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妹妹則是康熙的愨惠皇貴妃,可以說他既是康熙的表弟又是小舅子,是典型的皇親貴戚。
康熙初期隆科多也曾獲得提拔重用,曾出任一等侍衛兼鑾儀使、正藍旗蒙古旗副都統,不過由於後來隆科多的下屬違法犯罪牽連到了他,因此康熙罷免了他的副都統和鑾儀使之職,只保留了一等侍衛之職。
此後隆科多在一等侍衛的職位上幹了六年,直到他的兩個兄長先後去世,父親佟國維又年老退休,康熙不想舅舅佟國維家族就此沒落,於是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時,提拔隆科多接替託合齊出任九門提督之職,隆科多的命運由此改變。
九門提督的正式官名叫作步軍統領,這個職位是步軍統領衙門的最高指揮官,而步軍統領衙門在清朝屬於衛戍京畿的禁衛軍,負責衛戍京城,同時還要負責維護京城治安,屬於是一支軍警合一性質的軍隊。
清朝自順治時期由攝政王多爾袞帶領八旗兵入關定都北京,當時清朝有二十萬八旗軍,多爾袞留了一半的兵力也就是十萬駐守京城衛戍京畿,稱之為駐京八旗。另外十萬則被用來統一天下,後來這些八旗兵則分駐各省,稱之為駐防八旗。
駐京八旗的八旗兵其實被拆分的很散,大多分駐京城內外各處,但是整體而言除了皇帝身邊裝備精良的貼身禁衛軍驍騎營有兩萬八千兵力之外,就屬步軍統領衙門的三萬兵力最強,可以說步軍統領衙門是當時衛戍京畿最強的武裝力量。
而且這個步軍統領衙門的權力還很大,相比於驍騎營只負責護衛皇帝,步軍統領衙門則是衛戍京畿,還要負責維護京城治安以及暗中監視觀察文武百官的動向,頗有些類似於明朝錦衣衛的性質,權力遠比驍騎營要大得多,因此凡是出任九門提督的人皆是皇帝的心腹器重之人。
這裡還要說一說隆科多的前任九門提督託合齊,這個託合齊出身低微,家族是內務府包衣奴才出身,但他的妹妹嫁給了康熙,是康熙的定嬪萬琉哈氏,也是皇十二子胤祹的親舅舅,因此託合齊受到康熙的器重和信任,從而被委任為九門提督。
本來九門提督就有著替皇帝監視文武百官和王公貴族的職能,因此這就要求任職者必須完全忠心於皇帝,不偏不倚,不結黨不營私,所以康熙才會提拔大舅哥託合齊出任這個職務,但是託合齊卻辜負康熙的期望。
託合齊卻捲入了康熙晚年的九子爭位之中,在康熙復立胤礽為太子後,胤礽為了鞏固太子的地位,因此開始大肆結黨,託合齊正是在這時候受到胤礽的拉攏,與胤礽關係越走越近,結成了太子黨。
後來康熙又對復立為太子之後的胤礽越發不滿,胤礽的太子之位也朝不保夕,而託合齊與胤礽關係親密,眼見康熙如此猜忌和不信任胤礽,他由此對康熙的所作所為頗有怨言。
康熙五十年(1711年)在一次家庭宴會上,託合齊與參加宴會的下屬官員談起康熙對胤礽不公,以及替胤礽說好話埋怨康熙的事被人揭發到康熙那,於是康熙大怒,下旨罷免託合齊的官職,並將他打入宗人府監獄中,史稱託合齊會飲案。
終於胤礽二次被康熙所廢,隨著胤礽二次被廢,康熙又查出來胤礽曾想與託合齊密謀動用步軍統領衙門的兵力發動政變,逼康熙退位,這件事令康熙大怒,託合齊在獄中被賜死,並且挫骨揚灰不得收葬。
隆科多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接替託合齊出任了九門提督,由於託合齊讓康熙很失望,因此隆科多出任九門提督時康熙特意在硃批中對他進行了警醒。
康熙在硃批中告誡隆科多出任九門提督就要行事端正,要做到不偏不倚,不結黨不營私,與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都要保持距離,要以託合齊的事時刻警醒自己。
從此之後隆科多果然聽康熙的話,不結黨不營私,以託合齊為教訓,凡事都是隻聽康熙指揮,因此他才一直能穩居九門提督之職,一直到康熙去世時,隆科多也是康熙朝任職時間最長的九門提督。
隆科多也以為自己終於贏得了康熙的信任,誰知道康熙在臨死前,於暢春園召見隆科多,並讓隨侍在旁的大學士馬齊向隆科多宣達康熙的旨意,康熙居然下旨在自己去世後,命隆科多立即自盡殉葬。
康熙這道旨意一下來,隆科多當場就懵了,自己是哪裡做得不對了,皇上居然要讓自己殉葬,還是皇上對自己太滿意了,連死都想把自己拉到下面去服侍他?
當時隆科多已經五十多歲,雖然不是很年輕,但也算是正有精力之時,他當然不想為康熙殉葬,但是自古以來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因此即便隆科多再不願意為康熙殉葬他也只得接旨跪謝隆恩。
不過馬齊在屋內傳達讓隆科多殉葬的旨意卻被屋外等著伺候的皇四子胤禛聽到,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胤禛當即進屋跪在康熙面前以人殉制度屬於陋習,自太祖皇帝之後清朝就已廢除,不可讓重臣為皇帝殉葬為由勸阻康熙。
最終康熙聽從了胤禛的建議,取消了讓隆科多殉葬的旨意,隆科多這才從鬼門關前走了回來,為此他對胤禛是感激不盡。
那麼康熙是真的想讓隆科多殉葬嗎?當然不可能,如果康熙真想讓隆科多殉葬,那任憑胤禛如何說都不可能勸康熙撤銷這道旨意,這其中包含了康熙的帝王權術。
其實康熙後期諸子爭位的事鬧得讓康熙心力交瘁,而當時的胤禛玩起了比較高明的套路,他隱藏起自己的野心,表現出對康熙極為忠孝,全都按照康熙的喜怒去行事,而且還能團結兄弟,最關鍵的是他吸取了皇八子胤禩結黨營私最終遭到康熙厭惡的教訓,他平素不結黨不營私,行事公正無私,由此獲得了康熙的青睞,因此康熙最終決定傳位給他。
可是既然胤禛平素不結黨不營私,那麼朝臣中對他支援的人也就比較少,而胤禩平素向來深得人心,能籠絡朝臣,朝廷中黨羽不少,雖然胤禩遭到康熙的厭惡,但是胤禩卻帶著自己的黨羽轉為支援胤禛的同母弟皇十四子胤禵爭位。
因此康熙如果傳位給胤禛的話,那麼胤禛就要孤身要面臨著深得人心的胤禩和胤禵一黨,這些肯定是康熙準備傳位給胤禛時所考慮到的。所以康熙才會給胤禛找到一個能鎮住場面的幫手,那就是手握衛戍京畿兵權的九門提督隆科多。
康熙為什麼要找隆科多,就因為隆科多自上任九門提督之後,確實是一心忠於康熙,吸取了託合齊的教訓,不結黨不營私,持身端正,而且最關鍵的是從禮法上隆科多還是胤禛的舅舅。
雖然胤禛的生母是康熙的德妃烏雅氏,但是由於孝懿仁皇后生育的女兒夭折後,她一直沒有生育,康熙心疼她,所以特意把剛出生不久的胤禛交由孝懿仁皇后撫育,此後孝懿仁皇后一直撫育胤禛到12歲時去世。
而隆科多正是孝懿仁皇后的親弟弟,孝懿仁皇后雖非胤禛生母,卻是他的養母,因此從禮法上來說隆科多算是胤禛的舅舅,所以康熙才會選擇隆科多來輔佐胤禛。
但是帝王家本無情,雖然禮法上隆科多算是胤禛的舅舅,可是胤禛既沒有領導過隆科多,也沒有對隆科多有恩惠,如何能確保隆科多死心塌地輔佐胤禛,因此康熙就想出了這麼一個苦肉計。
這也是為何《清實錄》記載康熙病重時只命胤禛入內伺候,而其他皇子則都在暢春園外候命,康熙掐準了胤禛在屋外知道隆科多要被殉葬時必然會進來阻止,然後自己在順坡下驢賣給胤禛這個面子,這樣一來胤禛就對隆科多有了救命之恩,隆科多不管是從親情上還是從道義上都必然要竭盡心力輔佐胤禛繼位,至於隆科多會不會恨康熙,那就無所謂了,反正那時候康熙已經蹬腿嚥氣了,恨與不恨都無所謂了。
因此康熙臨終時才會讓大學士馬齊和九門提督隆科多接受臨終顧命輔佐胤禛繼位,而且胤禛繼位其實讓很多皇子和朝臣都很意外,馬齊就是擔心胤禛不能服眾,所以才讓隆科多在康熙嚥氣之後立刻指揮步軍統領衙門的軍隊關閉京城九門,對內城實行軍事管制,也正是隆科多不遺餘力的調派軍隊同時對外宣讀康熙遺詔才鎮住了那些不服胤禛的皇子和朝臣。
所以胤禛能繼位成為雍正皇帝,隆科多是居功至偉。雍正繼位之後立刻任命隆科多和馬齊為總理事務大臣,也是對他倆的政治回報。
雍正對待隆科多可謂是恩寵至極,不僅在公開場合稱隆科多為舅舅,還讓他掌管人事調動和任免大權,可以無需報請雍正直接任免官員,隆科多選舉的官員當時被人稱之為“佟選”,在雍正初期隆科多一時之間權勢滔天。
在這種情況下隆科多也逐漸迷失了自己,忘卻了當初康熙在他接任九門提督之時對他的告誡,他開始居功自傲,任人唯私,廣結黨羽。
因此雍正對隆科多也就越發反感,雍正在處理隆科多之前,先是在雍正三年(1725年)撤掉了隆科多九門提督之職,這就是先卸了他的兵權,然後在雍正五年(1727年)時,雍正徹底收拾完了囂張跋扈的名將年羹堯和政敵兄弟胤禩一黨,這時候雍正就可以調轉槍頭收拾隆科多了,這一年隆科多被雍正定下了四十一條大罪,終身囚禁起來,他的兒子們也被雍正流放黑龍江寧古塔,被囚禁之後不久隆科多就病死於囚禁之所。
寫在最後
所以康熙臨終前點名殉葬的大臣是隆科多,康熙並不是真心想讓隆科多殉葬,他讓隆科多殉葬不過是做場戲,讓還只是繼承人的雍正能有恩於隆科多,這樣就能換來隆科多竭盡全力輔佐雍正繼位了。
可以說康熙讓隆科多死,而雍正讓隆科多生,也就換來了隆科多對雍正的忠心,因此不能不服的是康熙連臨死前都把帝王權術玩的如此通透。
不過康熙也沒有預料到真正手握大權之後的隆科多會如此居功自傲,退化得那麼快。當然隆科多最後結局悽慘也屬於咎由自取,自古凡是居功自傲的功臣都不會好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