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悔說天下
-
2 # 小湯與狐阿桔
大氣是指包圍在地球表面並隨地球旋轉的空氣層。它不僅是維持生物因中生命所必需的,而且參與地球表面的各種過程,如水迴圈、化學和物理風化、陸地上和海洋中的光合作用及腐敗作用等,各種波動、流動和海洋化學也都與大氣活動有關。
地表大氣平均壓力為1個大氣壓,相當於每平方釐米地球表面包圍1034g空氣。地球總表面積為510100934平方公里,所以大氣總質量約為 5.2×1015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0-6倍。大氣隨高度的增加而逐漸稀薄,50%的質量集中在30km以下的範圍內。高度100km以上,空氣的質量僅是整個大氣圈質量的百萬分之一。
按氣溫垂直分佈對大氣分層(熱分層),可以分為以下幾層:
(一)對流層
對流層是大氣的最低層,其厚度隨緯度和季節而變化。在赤道附近為16-18km;在中緯度地區為l0-12km,兩極附近為8-9km。夏季較厚,冬季較薄。
這一層的顯著特點:—是氣溫隨高度升高而遞減,大約每上升100 m,溫度降低0.6。C。內於貼近地面的空氣受地面發射出來的熱量的影響而膨脹上升,上面冷空氣下降,故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強烈的對流,對流層也正是因此而得名;二是密度大,大氣總質量的3/4以上集中在此層。在對流層中,因受地表的影響不同,又可分為兩層。在l-2km以下,受地表的機械、熱力作用強烈,通稱摩擦層,或邊界層,亦稱低層大氣,排人大氣的汙染物絕大部分活動在此層。在1-2公里以上,受地表影響變小,稱為自由大氣層,主要天氣過程如雨、雪、雹的形成均出現在此層。對流層和人類的關係最密切。
(二)平流層
從對流層頂到約50km的大氣層為平流層。在平流層下層,即30—35knl以下,溫度隨高度降低變化較小,氣溫趨於穩定,所以又稱同溫層。在30—35km以上,溫度隨高度升高而升高。
平流層的特點:一是空氣沒有對流運動,平流運動佔顯著優勢;二是空氣比下層稀薄得多,水汽、塵埃的含量甚微,很少出現天氣現象;三是在高約15—35km範圍內,有厚約20km的—層臭氧層,因臭氧具有吸收太Sunny短波紫外線的能力,故使平流層的溫度升高。
(三)中間層
從平流層頂到80km高度稱為中間層。這一層空氣更為稀薄,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降低。
(四)熱層
從80km到約500km稱為熱層。這一層溫度隨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層內溫度很高,晝夜變化很大,熱層下部尚有少量的水分存在,因此偶爾會出現銀白並微帶青色的夜光雲。
(五)逃逸層
熱層以上的大氣層稱為逃逸層。這層空氣在太陽紫外線和宇宙射線的作用下,大部分分子發生電離;使質子的含量大大超過中性氫原子的含量。逃逸層空氣極為稀薄,其密度幾乎與太空密度相同,故又常稱為外大氣層。由於空氣受地心引力極小,氣體及微粒可以從這層飛出地球致力場進入太空。逃逸層是地球大氣的最外層,該層的上界在哪裡還沒有一致的看法。實際上地球大氣與星際空間並沒有截然的界限。逃逸層的溫度隨高度增加而略有增加。
-
3 # 想個簽名好難
大氣層(atmosphere),是氣象學專業術語,是因重力關係而圍繞著地球的一層混合氣體,是地球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米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
大氣層又稱大氣圈,是因重力關係而圍繞著地球的一層混合氣體,是地球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離地表2000~16000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會有少量氣體,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地球大氣的主要成分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這些混合氣體被稱為空氣。
大氣層的成分主要有氮氣,佔78.1%;氧氣佔20.9%;氬氣佔0.93%;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氣體(氦氣、氖氣、氬氣、氪氣、氙氣、氡氣)和水蒸氣。大氣層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而減小,越高空氣越稀薄。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米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
回覆列表
高層大氣的空氣稀薄,有電離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