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韭菜新絲路
-
2 # Mark帶你進外企
先說結論:學校名氣在應屆校招中極為重要,它決定了你第一份工作是知名大企業/五大銀行重要職位還是小企業職員。從那一刻開始,名校畢業生與普通畢業生的人生極有可能完全不同,但隨著你工作經驗的增加,名校的作用會越來越小。下面細講:
這種問題毫無疑問是在校學生/應屆生/工作1-2年的人群提問的,當你工作5年-10年以後自己就會有答案。但當你還處與學生或職業初期的時候越早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越好,本人目前在深圳一家世界500強美資企業任高階工程師,我會結合個人經歷及求職規律給你分析原因。
1. 首先我們從社會招聘時企業HR及用人部門關注的點幫你分析:一般來講,不管是自己投遞還是別人內推,找工作第一步總是要遞出你的簡歷,簡歷就是你給企業的第一印象。一家企業從開放這個職位開始,每天都會收到幾百封的簡歷,招聘HR先通過幾分鐘淘汰掉上百封不適合的把簡歷精選到10-20封,然後再花10-20分鐘大概瀏覽下。這裡面篩選的方法很簡單-就是關鍵字。
那麼初選時哪些關鍵字重要呢?三類:學歷;工作經驗;專業術語或上家公司。看如下例子:
對於高階結構工程師這個崗位,初選時以上三類要素的關鍵字分別是
學歷:本科/碩士;
工作經驗:5年或以上;
專業術語:Solidworks, CERO, CAD; Motor;
於是,三類關鍵字中只有1-2個符合的人就淘汰了。透過不斷調整關鍵字的數量,HR就可以找到那10-20個候選人。之後在進行電話面試,公司初試,複試等等。,後面的面試重點就是你的溝通技巧+專業技能+上家公司履歷了。
2. 基於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整個社會招聘過程學校名氣所起的作用很有限,至少解答了在校學生經常糾結的985本科與211本科與雙非碩士到底哪個強的問題。答案很簡單:碩士學歷>本科學歷,985約等於211。
注意了,我上面講的1,2點是否意味著讀名校跟讀普通學校一個結果呢?絕對不是,因為以上情況是對於社會招聘來說的。而國內大學生職業生涯是怎麼開始的?沒錯,絕大部分都是從校園招聘開始,而名校校招的資源和普通學校校招的,完全不在一個維度,錯過了名校校招很可能意味著你損失了很多資源。
隨便可以舉出一大堆例子:五大銀行總行的職位,上汽,泛亞,各種知名外企中國總部(微軟,IBM等)會去清華北大復旦浙大招,不會去燕京大學,廣東工業等。而這些公司的不少職位只接受應屆畢業生,有些職位即使接受社會招聘但是非常看重你的上家企業。而你的上家企業是透過普通校招去的小企業,根本不知名,那很遺憾你的簡歷就會石沉大海。
不是說普通學校出來的學生就完全沒機會,只是想扭轉局面需要更加努力地提升學歷,每次跳槽都要選對企業,還需要點運氣,容錯率試錯率非常低。
我本人就是沒有經過名校校招的,花了幾年跳了3家公司才勉強達到那些名校生的起點而已。所以說努力讀書非常重要,考取名校非常重要。記住這個邏輯鏈條:名校——(決定你)第一份工作——(影響你)下一份工作——(不斷影響)往後的職場人生。改革開放都40多年了,還說讀好書高學歷不如小學學歷小老闆的也該醒醒了!
回覆列表
我覺得肯定是有用的,之前的美國哈佛大學入學考試詐騙新聞充分證明了這層邏輯的基礎。
大部分的僱主是沒有辦法一下子透過應聘來了解你的實際能力的,所以透過相對靠譜的學歷來證明你的能力是比較準確的判斷,他們不會查的那麼詳細,比如你的學歷是怎麼來的,是否造假等,除非有一定的懷疑在先,否則這成本太大了。
名校的優勢是在歷史條件中已經證明了名校生的能力問題,當然這不是絕對,大機率上是這樣子的。而且大家不要忘記,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類都不是智者,我們還處在相當迷信的狀態,比如我們所信仰的 ”名校教” 和 ”科學教”等等,其實如果從學問的源頭哲學來看的話,這其中科學討論的是研究本體論的 ”存在”問題,也就是萬物透過人類感官體驗不到的背後自然規律,但科學只是研究它,它並沒有瞭解到事物最後的真相。真相和真理都是演化的過程,也是相對的結論,而不是最終的真理。這也是為什麼科學的研究結論在歷史上一直被推翻。比如從開始的地心說到後來的日心說,再到後來的愛因斯坦相對論等等。我闡述這段哲學的歷史原因是因為我認為迷信是人類的某種基因天性,賺錢也是一種意義的迷信,所以人們迷信名校和能力掛鉤是具有相當的科學和心理學的基礎,有時候因為這個人從名校出身,人們會忽略掉他的能力,而對他言聽計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