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心之所曉

    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君子越是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表裡如一。

  • 2 # kwgx雨中的林

    意思是:“慎獨“既是一種道德修養的途徑,也是經過長期修養所達到的一種境界。它是指一個人在獨處活動,無人監管,有多種做壞事的可能並且不會被發覺的時候,仍然能堅信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的按一定的道德準則去行動而不做任何壞事。


    出自:《禮記·中庸》


    原文:”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解釋:凡是正確的原則,都是片刻不可以背離的;如果可有絲毫背離而無咎,那就不是真正正確的原則。所以明道之人於不聞、不睹之地,仍時刻保持戒慎恐懼的狀態,不讓最隱微處的違背正確原則的行為顯現坐實,所以修行到究竟處的君子就會非常慎重他自己的每一個心念言動。


    擴充套件資料:


    1、慎獨是一種情操;慎獨是一種修養;慎獨是一種自律;慎獨是一種坦蕩.只有做到了慎獨才能將自己置身於一種高度一種對職業的忠誠和熱愛。


    2、即愛護自己的人格,首先要自重。自重。珍視共產黨員的身份。獨身自處時,心中捅破“無人知道”這層窗戶紙,自覺地把自己的一言一行與黨的聲譽、形象聯絡在一起。從小事著眼,從細節做起,表裡如一,浩然坦蕩。意思是:一個人在獨處活動,無人監管,有多種做壞事的可能並且不會被發覺的時候,仍然能堅信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覺的按一定的道德準則去行動而不做任何壞事。


    【出處】《禮記·中庸》——戰國·子思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譯文】上天賦予的最根本的支配萬物執行的原理叫做規律,遵從規律而行叫做正確的原則,修習正確的原則便是教育。凡是正確的原則,都是片刻不可以背離的;如果可有絲毫背離而無咎,那就不是真正正確的原則。


    所以明道之人於不聞、不睹之地,仍時刻保持戒慎恐懼的狀態,不讓最隱微處的違背正確原則的行為顯現坐實,所以修行到究竟處的君子就會非常慎重他自己的每一個心念言動。


    擴充套件資料


    1、《禮記·中庸》創作背景


    《中庸》出自《禮記》,原本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禮記》原名《小戴禮記》,又名《小戴記》,由漢宣帝時人戴聖根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編而成。


    宋代以前,學者皆主張《中庸》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子思所作。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復性書》:“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傳於孟軻。”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為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


    自宋代開始,有學者主張《中庸》是子思與秦漢之際的儒者雜述而成。歐陽修《問進士策》:“問:禮樂之書散亡,而雜出於諸儒之說,獨《中庸》出於子思。子思,聖人之後也,所傳宜得其真,而其說異乎聖人者,何也?”


    以上兩種觀點各有依據。現學術界普遍認為《中庸》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


    2、《禮記·中庸》鑑賞


    《中庸》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的散文,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典論著。經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註》,最終和《大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


    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提出的“五達道”、“三達德”、“慎獨自修”、“至誠儘性”等內容,對為人處事,人性修養有重要影響。

  • 3 # 使用者3289471890971

    知是指明瞭宇宙人生的大道。行是指堅定的依教奉行,踐行。知行合一才能真正迴歸本性本善。

    慎獨並不是說獨自一人時要慎重,而是說只有君子才能時刻謹慎地守住自己的本性本善,不被外境擾亂,不管境界如何,都如如不動。這些都是儒家教人的經典名言,當努力踐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村騎三輪車接送孫子上學的老人很多,毫無安全意識,逆行隨意調頭,作為學校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