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哲111
-
2 # 寶貝兒
油燈確實是古代最常用的照明工具,不過,宋朝時,人們已比較廣泛地使用蠟燭。曾有人在網上詢問:“宋朝用什麼燈,蠟燭有嗎?”一大神回答:“沒有蠟燭,蠟燭是從石油中提取的,宋朝人還不懂這個技術。”這顯然是不熟悉照明史所致。

南宋人摹《韓熙載夜宴圖》區域性
白蠟的應用
實際上,華人使用蠟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魏晉時期,《西京雜記》載,“閩越王獻高帝石蜜五斛,蜜燭二百枚。”《世說新語》中也有石崇“以蠟燭灼炊”的記述。這裡的蜜燭,當為蜂蠟所制。古人很早就掌握了從蜂巢中提取蜂蠟的方法:“蠟,乃蜜脾底也。取蜜後煉過,濾入水中,候凝取之,色黃者俗名‘黃蠟’。”不過,最初的蜜燭形制跟今天的蠟燭並不一樣,多是蠟塊,使用時先加熱熔化成液體,再充當油脂點燈。然後才出現了粗短的圓柱體蠟燭,這是因為蜂蠟熔點低,易軟化變形,難以製成細長的管狀燭。而且,漢晉時期的蜜燭絕對是奢侈品,只有皇家或石崇這樣的鉅富,才用得起蠟燭。
宋人所用的蠟燭,形態上已經跟漢代的蜜燭完全不一樣,而跟我們現在所用的蠟燭更接近,呈長長的管狀,中間有燭芯,可以直接點燃。從表現夜遊、夜宴題材的宋代繪畫作品中,我們可以真切地看到宋代的蠟燭形態,如宋代佚名《夜宴圖》(美國私人收藏)、南宋李嵩《四迷圖·酗酒圖》(收藏者張大千曾將此圖標註為“文酒夜宴圖”,似不確)、南宋人摹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馬麟《秉燭夜遊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都出現了點燃的蠟燭。
-
3 # 香橙的味道my
宋人還用烏桕油脂製作蠟燭:“烏桕,實如雞頭,液如豬脂,可壓油為燭”。烏桕種子有一層蠟質表皮,是制蠟的上品
宋朝時,人們已比較廣泛地使用蠟燭。宋人所用的蠟燭,形態上已經跟漢代的蜜燭完全不一樣,而跟我們現在所用的蠟燭更接近,呈長長的管狀,中間有燭芯,可以直接點燃。
不要小看這種長管狀的蠟燭,它不但攜帶、使用方便,燃燒時間較長,亮度也遠大於油燈,可謂是人類照明史的一次進步。它的出現,得益於古人對制燭新材料的發現:白蠟。白蠟熔點比黃蠟(蜂蠟)高,既有可塑性,又有一定硬度,這才可以製成長長的蠟燭,點燃後也比較光亮,正是照明的理想材料。
白蠟取自蠟蟲的分泌物。由於白蠟是中國特產,西洋人也將它叫做“中國蠟”。中國養殖蠟蟲提取白蠟的歷史,也許可以追溯至唐代,但有史料可確證的時間則是宋代。
宋人還用烏桕油脂製作蠟燭:“烏桕,實如雞頭,液如豬脂,可壓油為燭”。烏桕種子有一層蠟質表皮,是制蠟的上品;桕子榨油,混入融化的白蠟,倒進模具內,凝結後便是桕燭。按南宋詩人陸游的使用體驗,桕燭的光亮可將蠟燭比下去,“烏桕燭明蠟不如”。不僅陸游這麼說,另一位南宋詩人楊萬里也有詩曰:“臼熖光寒淚亦收,臼燈十倍蜜燈休。”
宋人用來制燭的原料還有石油,叫做“石燭”。今日蠟燭所用的工業蠟即從石油中提煉,不知宋人又是如何製作石燭的,因史料記載過於簡單,不好臆斷。不過我們確知,石燭的照明效果很不錯,來看陸游記錄進《老學庵筆記》的使用體驗報告:“宋白《石燭》詩云:‘但喜明如蠟,何嫌色似黛。’燭出延安,予在南鄭數見之。其堅如石,照席極明。亦有淚如蠟,而煙濃,能燻汙帷幕、衣服,故西人亦不貴之。”據說石燭也耐燒,一支可頂蠟燭三支,但缺點是煙濃。
-
4 # 南中黔首
宋代隨著物質文明的發展、庶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植物油燃料得到廣泛使用,燈盞的結構也明顯趨於簡化,燈具的材質普遍採取廉價的陶瓷,意味著油燈作為一種尋常的日用品,已普及至千家萬戶。
宋代點燈的油以胡麻油為佳。跟動物油脂相比,植物油脂優點明顯就是排煙較少,也沒有難聞的氣味。
回覆列表
古代的點燈的油多為植物油或者動物油。但是宋代,還有用劣質的原油點燈的。這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