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壹貳825

    快樂教育是存在的,大多數人被現在的成績一葉障目。而忽視了學習的原動力是愛,而不是目的和目標。當你發自內心的去解決孩子們情感需求的時候,提高學習成績和快樂教育並不衝突。

    相信我,我實踐過。

  • 2 # 蔻蔻叩叩噠

    因為大陸很多人沒有把快樂教育這四個字貫通好。

    只是很狹隘地認為教育就是玩玩玩,放鬆放鬆,不要過於嚴厲,要少作業。

    其實快樂教育也可以有,可以在培養自身的興趣上學到東西。比如有的孩子喜歡畫畫,那麼帶他去感受大自然寫生,不僅能學做自己喜歡的事,畫完還能玩耍,同時家長可以陪伴,帶孩子認識新事物,在這過程中就無意中能學到地理生物甚至是人生哲學。

    所謂快樂教育就是看大家怎麼定義,因材施教,不要死記硬背,在體驗生活體驗快樂的過程中也可以學到東西。

    我們處於大教育環境下,仍然可以有快樂教育,就看家長和老師怎麼引導了。

  • 3 # 特立獨行的教育

    快樂教育本身沒毛病,而且教育本身就應該是諄諄善誘的,是潤物細無聲的,不應該是像現在這樣成為一個“老大難”的。這個提法本身沒毛病,是落實快樂教育的人對快樂教育的理解出現了偏差。

    大部分人認為快樂教育就是讓孩子盡情的玩開心的玩放肆的玩,所以在該培養孩子各種習慣的階段,一句“孩子還小應該玩的開心點,你說的那些等他長大了就好了”,結果錯過了習慣養成的黃金時期,等到上學了傻眼了,學習狀況百出,什麼厭學,什麼注意力不集中,什麼寫作業拖沓,什麼馬虎……狀況全來了,而且孩子一直玩過來的,對學習沒有概念,冷不丁家長管得嚴了,親子矛盾也出來了,這就為青春期叛逆留下了禍根。

    是快樂教育出錯了嗎?不是的,雖然我沒真正讀過快樂教育的理論體系,但我想提出這個理論的人一定不是這樣教育孩子的。這個快樂更多的是指的教育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外緊內松”的環境,什麼意思呢?內心的心態上是開心的快樂的,但是外在一定是有原則有要求有底線的,在原則要求底線的基礎之上可以自由綻放一些,快樂是在規矩之下的快樂。

    因此,教育無小事,任何一種教育形式最終都要歸結為“教育”本身,什麼是教育?我的老師說:教育是培養不設限的人,這句話值得終身體悟

  • 4 # Luzhanxiao

    教育應該改革了,應該於時懼進,學習全球的先進教育。快樂教育,因人而教、因才而教、因時代先進方法而教。因為,每個孩子的天份都有差異,並非是統一的數理化、語文歷史英語,象印刷版本一樣印在每個孩子的大腦裡。這樣的教育方法會使許多孩子,厭倦、苦痛而學不到知識。孩子的天份有適應學文化知識的、有學音樂繪畫的、有喜歡體育運動的、有喜歡武術的……等等。

    當前的一刀切試教育耗費了很大的人力財力,苦痛了孩子與家長,誤了許多孩子的專長。從很長地教育結果就能得出結論,孩子的文化知識與情商高低再到社會中的適應性、發展性,很多孩子都是脫離了學校的教育知識,獨自發揮了於生帶的強項?

    總之,在教育中發展、識別、探索孩子的專長因才適教。我們應該知道當孩子的被學習整的沒有了快樂的童年,長大後生存條件一般,是不是一種殘酷?長家的自私強加於孩子,是不是殘忍無情害已傷財傷力、奪了孩子的美好童年呢?當二者不得時我們的努力和孩子的苦痛,我們後悔嗎?希望全社會重視快樂教育,還孩子以快樂美好的童年,因為每個孩子來世的生命只有一個次、童年只有一個、命運家安排不了!!!???

  • 5 # 哆啦美喵

    當孩子擁有了自我認知 和學會了思考的能力 那麼可以快樂教育 這其實是一種讓孩子自己去探索未知世界並有所收穫的方式 但很重要的是 這其實是有規劃的 只是規劃在孩子自己的思想裡 倘若還只是尚未有獨立思考和自我認知能力的孩子 還是需要多加引導 基礎一定要打好了 是非善惡的判斷 自己內心要清楚 因為社會是沒有所謂對錯 是非的

  • 6 # 山民s

    快樂教育,如果不把它作為一切教育的要求和標尺,其實沒什麼不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偏愛的那一門知識,學.起來格外帶勁,輕鬆,感覺不到大的壓力,加上老師的循循善誘,在教育學習的過程中確實能感覺到快樂,而且效果也好。反之,則不是這麼回事,不但無快樂可言,甚至覺得苦。打個比方吧,某學生偏愛理科,但文科就可以不學嗎?顯然不行。不愛但偏偏要學,不但自己感到苦,老師教這樣沒興趣少熱情的學生也倍覺吃力,這和快樂教育確實沾不上邊。魯迅先生曾經把讀書分為兩種:職業性讀書和興趣性讀書,職業性讀書是苦事,但為了飯碗,為了生存,這苦必須得吃;興趣性讀書則不然,讀的這些書與你的職業或許有關,或許無關,只因為你喜好,所以讀起來無壓力,有興致,效果也明顯好於職業性讀書。學生階段的學習活動,參加工作以後的崗位培訓專業進修等,都屬於職業性讀書,不論你愛不愛,書是必讀不可的。愛,教學雙方皆大歡喜,自然稱得上快樂教育;不愛,上面已說過,為了你今後的工作,吃點苦吧。現在教育界要求教師變著法兒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儘量向“快樂敦育”靠攏,其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果真的每位教師都能做到這一點,那人人可以成為教育家了。說實在話,廣義的快樂教育是做不到的,術業,施教與受教雙方都是要刻苦的。“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十年寒窗無人問”、“板凳要坐十年冷”,以及懸樑刺股、鑿壁偷光、囊螢照讀等等,無一不是說明學業的艱苦性。“快樂教育”的侷限性,根本不適用於廣義的教育。

  • 7 # 帥小夥聊健康

    這估計和我們國家的教育體制有關 應試教育就是為了考試 但是也有弊端就就是往往注重學科教學忽略了素質品德教育 所以要改變教育體質才能使快樂教育深入

  • 8 # 可樂爸爸王朝君

    從事學校外教育多年,且本科本身學習教育專業,畢業未入體制內教書,卻最終沒有離開教育這個本行,對於教育有自己的心得體會,可以分享,回答此問題。

    1.快樂教育的本質,快樂教育被斯賓塞提出時,本意概括後是如下幾點:

    (1)情緒對於孩子學習是很重要的,愉悅的情緒有助於孩子更好的記憶,更好的參與到學習中。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不利於學習,所以此時不應該強迫孩子繼續學習;

    (2)不要把自己的不良情緒帶給孩子,在家長帶有強烈的情緒時,不要再教育孩子,此時家長的不良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遠大於此時對孩子教育的成果;

    (3)在投入教育時,在孩子進入學習狀態時愉悅的互動是是很重要的,有助於孩子學習成功的產生和落實;

    (4)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弱點,家長要樂觀,不要緊抓孩子弱點,對於孩子的優點要認同和鼓勵,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認同,理解,學習才能是愉悅體驗。

    2.快樂教育被誤解和“唱”歪了,被不不明就裡的人帶偏了方向,反而讓快樂教育變得一塌糊塗:

    (1)很多人鼓吹的快樂教育和斯賓塞的本意根本就不是一個路數,變成了快樂就好,不強求,這個和快樂教育的本質相去甚遠;

    (2)很多人把學習的辛苦看做不快樂的本源,而忽略了學習成果帶來的成就喜悅和快樂,混淆了辛苦和痛苦;

    (3)很多人把放縱,不管不約束當成快樂教育,把孩子養成了嬌縱的性格,反倒深受其害,這不是快樂教育;

    (4)很多人把快樂教育理解為不給孩子壓力,忽略了快樂教育是方法,是讓孩子順應壓力,坦然面對的心態。

    3.快樂教育沒有錯,錯的是我們對快樂教育的解讀和應用:

    (1)快樂教育是用更符合人接受事物的規律應對學習這個困難的事情,是為學習營造的“場域”環境;

    (2)學習本身一定是有壓力的,越深度的學習壓力越大,可以說越痛苦,快樂學習是幫助孩子認知這種壓力和痛苦,超越它們,才能帶孩子體驗學習帶來的成就感和愉悅;

    (3)快樂學習在於家長給自己和孩子塑造更有利於學習的氛圍,改變孩子面對學習的心境,才能讓孩子的學習更有效果,不是任由孩子天性放縱;

    (4)快樂學習是培養孩子的樂觀精神,讓孩子能夠將終身學習視作一件有成就的事情,才能體驗成就的快樂;

    最後,特別想說,學習本身不會很快樂,但如果家長們把學習這件事情弄成了痛苦的體驗,讓孩子對此深惡痛絕,他們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

    當學習沒有了,孩子就失去了競爭未來的能力,未來的生活都沒有了,還能快樂嗎?

  • 9 # 餘年正解

    很多父母採取快樂教育,其實是在報自己小時候的“仇”!教育沒有對錯,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精髓!我一個高中同學,政法大學畢業,現在在北京法院當法官,夫妻倆都崇尚快樂教育,但他們的孩子卻很不讓人省心。根源就在快樂教育上。

    我這個同學,資質算不上特別優秀,純粹是被父母的高壓政策逼成材,高中畢業也是復讀了一年,用他的話說,他的學習生涯太苦了。

    所以他不想讓他的孩子像他一樣吃苦,於是他的女兒只管吃喝玩,不肯去學校,他也縱容。

    家裡倆老人拗不過,天天在家看孩子,別人的同齡孩子都該上學前班了,他的孩子去過幼兒園加起來不到半個月。趕上了疫情,更是連學前班都沒得上,等到9月1號,直接該上一年級了,卻什麼都不會。

    現在他才發現他孩子的問題,根本不懂得配合。其他小朋友做起來很簡單的事,對他的孩子來說太難了。十以內加減法,都不會。最關鍵是不肯學,一讓坐下來學習就哭。他才堅持了幾年的快樂教育,現在就叫苦不迭了,聽說現在這裡的小學一年級,一上課老師就預設孩子會漢語拼音。他正在頭疼,不放棄快樂教育肯定是不行了。

    但我覺得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的孩子性格不同,有的孩子有學習自覺性,很容易上道,快樂教育也無不可。但如果孩子自制力學習力都很差,那還是要靠父母嚴格要求。

  • 10 # 聽雪學苑

    快樂教育和素質教育是一體的,兩者互為表裡。素質教育是教育的內涵,快樂教育是教育的外延。

    反對的人是沒懂什麼是快樂教育,就如同不懂什麼是素質教育一樣。

    01 什麼是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並不是讓孩子們天天唱歌跳舞畫畫、下棋踢球做模型。並不是學了這些,孩子就有素質了。

    這些只是形式,最多隻能算素質教育的載體。當然也可以不用這些作為素質教育的載體。

    素質教育就是激發學生各種潛能與情感的教育(本人定義)。可以運用各種形式與內容來實現,課堂知識也罷、各種活動也罷,都是實現素質教育的手段而已。

    比如,唱歌跳舞畫畫主要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藝術欣賞能力。反過來,學會藝術鑑賞不一定要唱歌畫畫,也可以是觀看大型畫展,聽畫家講座,聽各種音樂會等。

    下棋、程式設計等是為了培養孩子的邏輯推理能力,當然也可以不用學下棋和程式設計,學數學同樣可以培養邏輯推理能力。

    踢球是為了鍛鍊身體素質,當然跳舞也可以,游泳也可以。

    做模型是為了培養邏輯判斷、空間感知、創造與評價等能力。

    如果把上面這些活動當做技能訓練,那就是本末倒置。學習這些不是為了讓孩子的這些技能達到何種程度。

    實際上,上面的這些能力,大多可以透過文化知識學習來實現。只不過文化知識是高度理論化的,學習起來比較枯燥。而這些形式更接近於生活實踐,可以更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

    素質教育與傳統上講的應試教育並不是最終結果的差異(當然結果肯定有差異,個人認為素質教育對人的培養結果更好),而是教育方式的差異。

    比如課堂上學習某一節內容知識。素質教育是著眼於透過這些知識的學習能讓學生獲得哪些能力、思維、情感上的提升,而應試教育是著眼於如何讓學生掌握這些知識。

    當然最後兩種教育方式下可能都會掌握知識,但相對學生的成長而言,層次卻相差甚遠。

    只不過現行的考試形式是考查知識(這是現行考試的最大弊端)。導致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撇開提升能力而強化知識去了。

    所以,很多人理解教育是居於考試來理解的,而不居於教育本身來理解的。從而,導致很多人認為,學了很多雜七雜八的東西對考試一點幫助也沒有。因此,就進一步認為素質教育一點也不好。

    這也正是我們當前的教育癥結所在。不僅表現在學校學習文化知識時,只知道強化知識,而很少關注學生內在能力。而且表現在國家要求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時,也是簡單地把素質當作各種技能進行強化,而忽略能力的培養。

    02 什麼是快樂教育?

    很多人理解快樂教育就是讓學生快樂。這本來也是沒錯的。

    可是,人們進一步就認為,讓學生快樂,就是讓學生不學習或者少學習。

    這就從根本上曲解了快樂教育。或者說,人們對教育本身就存在誤解。其錯誤根源就在於:學習是不快樂的,是痛苦的。

    實際上,很多著名專家都說:學習從來都不是快樂的。

    那麼,我只能說,這種專家也一定是不會學習的,其思維能力和思想層次也一定高不到哪兒去。他從來沒有從學習中獲得學習的快樂。

    凡是說學習痛苦的人,一定沒有經歷真正的學習。或者說,他所認為的學習並不是為了學習本身,而是為了學習背後的東西,學習只不過是他們獲取背後東西的跳板。因此,學習這個過程就顯得漫長而痛苦。

    這也正是當前功利化教育的反映。絕大多數學生學習不是為了享受學習,而是為了將來有一個好工作。所以,現在很多學生感覺學習是痛苦的。

    快樂學習就是老師和家長透過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從而讓學生喜歡學習,並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快樂。

    現在國家提倡素質教育,正是從教育本質出發,對教育去功利化。不追求結果,只追求過程,結果應該作為學習過程的自然延伸。

    所以,如果有人否認快樂教育,有兩種可能:

    一是從沒有思考過教育。只知道強迫學生反覆訓練知識以達到好的成績就是教育,其他的教育手段都是花架子。

    二是缺乏教育能力。認為要達到好的成績,除了強化知識訓練以外,就沒有其他方法了。

    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教育的眼界決定了他們只能認知到狹隘的教育手段。

    當然,現行的考試製度在很大程度上是考查知識,並不能反映出能力。所以導致許多人都把學習理解成就是強化知識,這是很大的誤解。

    掌握知識應該是學習的一種結果,而到達這一結果有兩條路徑:一是強化知識;二是提升潛能。當然,在這兩者之間還存在無數過渡型別。

    現實中,絕大多數人選擇的是偏向第一條途徑:強化知識。(至於為什麼選擇這一條途徑?我以前也寫文章論證過,主是這種方法簡單直接,老師輕鬆。)

    實際上,如果從第一條途徑考慮,學校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

    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到處都是知識,到處都有人講知識,很多網路上的知識講解比大部分學校老師課堂上講得好。所以,如果要學知識,完全可以從其他渠道學會,不必到學校。

    但是挖掘潛能,單一依靠知識強化是不可能實現的,學生必須還要情感、思想、以及行為的參與,這才是上學的意義所在。

    所以,國家還需要進一步改革考試方式,不再以知識考查為主,而應該以考查能力為主。中小學教育才能真正走向素質教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二理科生現在只能考四百分,想考暨南大學,現在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