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唯吾獨尊86111747

    在川北山鄉鹽亭縣兩岔河鄉水集村,出了一位遠近聞名的清代文化名人——陳書,他用自己充滿傳奇的經歷,譜寫了一曲精彩的人生讚歌。至今在這裡還流傳著陳書的動人傳說,激勵著後人不斷前行。


    陳書(1655-1712)字玉簡,亦號御簡,自署丹書氏、思涇子,鹽亭水集口(今四川省鹽亭縣兩岔河鄉水集村)人。著有《鵑聲詩集》。康熙二十七年(1688)中進士,官至禮部郎中。乾隆《潼川府志》、《鹽亭縣誌》、《清代四川進士徵略》,均有記載或傳略。


    一、效法終軍,投筆從戎


    清世祖順治十二年(1655),陳書誕生在一個詩書傳家的耕讀家庭。父親陳泗聰是一位秀才,幕府,跟人當文書、師爺謀生。陳泗聰後來娶了陝西省合陽縣一位出生於名門望族的女子司馬氏為妻,她便是陳書的母親。陳書自幼跟隨母親司馬氏在合陽縣生活,接受了封建正統思想---孔孟之道的教育。母親賢淑慈愛,嚴格要求陳書,教育他讀書和做人的道理。鼓勵他刻苦學習,樹立遠大志向,長大後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不幸的是,在陳書十三歲的時候,母親司馬氏就染病去世了,這讓陳書傷心欲絕。


    陳書回到家鄉鹽亭,繼續努力學習。十七歲時,他以潼川府第一名的優異成績,一舉考取秀才。按常理,學而優則仕,走科舉入仕的道路,在陳書面前,仕途是一片光明。然而,少年陳書卻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康熙十二年(1673),時年十八歲的陳書,投筆從戎,跟隨軍隊駐紮到福建省,守衛祖國邊疆海防。


    後來,陳書在詩歌《留別禾坪諸子》中寫道:“終軍尚自請長纓,浪跡何堪更遠征。九曲回瀾紆客思,萬峰疊嶂峙愁城。故園久付深更夢,良友重傷驛路情。惟有逆風知別苦,霜林吹起葉飛聲。”終軍是漢代著名的少年英雄,他上書自薦,博得了漢武帝的賞識,命他出使赴匈奴、南越(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終軍宣誓道:“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最終他在南越英勇犧牲,死時年僅20餘歲。可見,少年陳書是以少年英雄終軍為榜樣,立下了誓死報效國家的遠大志向。


    就在陳書從軍入閩的第二年,“三藩之亂”爆發了。陳書身不由己,捲入了長達十年之久的鬥爭軍旅生涯,直至三十歲,他才重返鹽亭故里。陳書身處於平定吳三桂、耿精忠叛亂的戰爭第一線,他在戰場上廝殺,多次出生入死,飽嘗了戰火紛飛、顛簸流離的痛苦。戰亂的殘酷,人民的悲慘,山河的破碎,在陳書的詩集《鵑聲集》中多有體現,可謂清代“三藩之亂”時期的詩史。


    二、金榜題名,為官清廉


    陳書年少投筆從戎,抱著保家衛國、建功立業的決心,然而多年的軍旅生涯,戰火煎熬,卻讓他飽受打擊,漸漸心灰意冷。在部隊,他謀得個文書、參謀之類的官職,曾經多次出使江西臨江、湖南衡陽、廣西全州等地,卻始終不能得到上級的重用。在滿人統治的軍隊,漢人處處都受到鉗制,要想立功、升遷實在是太難了。


    就在“三藩之亂”平定之際,陳書打算退役回家。他在詩詞《憶秦娥·悶懷》中寫道:“心如醉,帝王事業全無味。全無味,不堪評駁,只堪酣睡。干戈擾擾山河碎,天涯盡說人憔悴。人憔悴,才愁舊役,又愁新稅。”。自己歷經戰亂,身心疲憊,對那些轟轟烈烈的帝王事業早已失去了興趣。然而,陳書心中焦慮的更多是百姓大眾的悲慘、痛苦,他們不但要忍受著戰亂的慘烈,還要應付官府的各種苛捐雜稅,這樣的苦日子,何時才是盡頭啊?


    康熙二十四年(1685),三十歲的陳書終於回到了久別的故鄉鹽亭。身心疲憊的他卻始終改不了讀書、求學的愛好,最終從一名軍人迴歸到了他作為讀書人的本來面目。康熙二十六年(1687),陳書一舉考中舉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三十三歲的陳書,進京趕考。他再創奇蹟,竟然在來自全國的眾多優秀考生中脫穎而出,考中進士,被朝廷授命為內閣中書。


    傳說,進京趕考的陳書爬山涉水,一路上都受到了神人的庇護。在他考中進士之後,駐店的老闆為圖吉利,恭恭敬敬,請陳書給小店題寫匾額。陳書信筆一揮,題寫了“王皮也”三個大字。店老闆搞不懂是啥意思,只好把匾額掛了起來。誰知第二年庚午,北京城失火了,惟有陳書寫的“王皮也”這個匾沒被燒到。恰逢康熙皇帝出宮檢視災情,他見了陳書的字跡,不禁“哈哈”大笑。馬上下旨,檄催陳書立馬到京城上任。這“王皮也”的匾,當即被康熙皇帝在上面加了幾點,改為“玉波池”。這個地方就叫“玉波池”了,有了水,哪裡還會有什麼火災啊?難怪這匾額燒不著。這題寫之人真是有才啊。就授他個內閣中書,讓他陪太子讀書去吧。


    傳說終歸是傳說。中了進士、返回家鄉鹽亭省親的陳書,因為眷念故土,不忍離開親人,真還就遲遲不肯進京報到當官。為此,直到朝廷接連下文催其赴職,他才不得不離開家鄉。


    史書記載:陳書能文,工書翰,凡撰制誥及宮禁王府屏聯,多出其手。吏部尚書、後任東閣大學士的熊賜履非常欣賞、器重陳書,每條陳時政,熊公都代為啟奏,見諸施行。康熙三十三年(1694)陳書補內閣撰文中書舍人。三十六年(1697)擢升任吏部員外郎。四十七年(1708)充任順天(今北京市)鄉試同考官。四十八年(1709)升任禮部郎中,並以禮部郎中充任會試同考官。陳書官居京華期間,曾經由熊賜履舉薦,參加編修《明史》。陳書在京城還結交了李鐘壁、李鍾峨兄弟、樊澤達、董新策等好友,他們詩文互達,友誼深厚,留下不少詩壇佳話。


    陳書身居朝廷要職,卻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他勤勤懇懇,終日為國操勞,不幸身染重疾,才五十八歲就病逝了。傳說,康熙皇帝甚為惋惜,特批准陳書馳驛,歸葬鹽亭四房嘴(今鹽亭縣麻秧鄉蒙子村進士坪)。鹽亭麻秧陳氏宗祠曾經保留有一張聖旨牌,還有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的“一飛沖天”、“鳳池染翰”,兩道扁額,可惜這些文物,在文化大革命當中都被破壞、銷燬了。


    三、陳書的《鵑聲詩集》


    陳書是一位經歷戰亂的詩人,他少年投筆從戎,身處於平定“三藩之亂”戰爭第一線,目睹了太多的戰亂紛爭、民間疾苦,時時記諸於筆端。惟其如此,他在這一時期的詩作,才顯得尤為珍貴。


    陳書隨軍駐紮在福建邵武、江西臨江等地,又曾經出差南遊至湖南醴陵、衡陽、耒陽、廣西全州、桂林。但凡他經歷過的戰事,及其與同僚和地方文士們交往,皆有詩作。備述兵禍民瘼之苦,感時傷亂,思親念友。因為遣詞用句,嘔心瀝血,如同杜鵑聲聲,字字辛苦,陳書就把自己的詩集命名為《鵑聲詩集》。


    陳書一生篤行博學,寫作不止。凡所言行,無論鉅細,夜必焚香書之,數十年如一日。生前有文集《從政闢謬》等,可惜皆已遺失,惟《鵑聲詩集》留存於世。


    《鵑聲詩集》曾經完好地儲存在著名的文史大師蒙文通先生家中。文革十年浩劫期間,蒙文通先生被抄家,《鵑聲詩集》因此毀損大半,實在令人痛惜。現存的《鵑聲集》,經過鹽亭地方文史專家蒙吉甫、劉泰焰等先生的蒐集整理,精心保護,才得以流傳。


    《鵑聲詩集》收錄陳書詩二百四十二首,詞七首,文一篇。內容表現了諸如民間疾苦、戰亂紛爭、山川景色、鄉土民俗、迎來送往、離懷別緒、愛恨情愁等。作品題材廣泛,語言清新,感情沉鬱。其格調大都悽苦婉轉,如杜鵑啼血,聲聲哀楚,抒發了作者精忠報國的雄心壯志、纏綿不盡的思鄉情懷。其中的佳作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至今讀起來仍然不禁讓人擊節歎賞。《鵑聲詩集》真不失為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縱觀陳書的一生經歷,頗具傳奇色彩。少年投筆從戎,出生入死,顛沛流離,飽嘗困苦艱辛。中年又金榜題名,離鄉背井,在朝為官。真可謂文武雙全,功成名就。如今,陳書的事蹟載入史冊,其靈位被供入陳氏宗祠,供後世學子、族人永遠祭祀、懷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下次再努力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