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圈子”似乎就是地位的象徵。小小的朋友圈裡,門派也有很多。
學術派的朋友圈裡通常充斥著各種科研成果論文,白富美的朋友圈裡,則是精修圖配優雅金句……
可總有些人,加上了好友就像隱形拉黑,從未見過他們在圈裡分享過任何東西。
為什麼在對朋友圈如此依賴的今天,還有人能堅持不站隊,不分享,不髮圈呢?
心理學表明,有下面幾種性格傾向的人,真的不喜歡發朋友圈。

活在當下的人
活在當下的人,不會發朋友圈,因為我們深知:
生命中的每分鐘都無法重來,生命中的每個際遇都無可替代,生命中的每個時刻都完美無瑕。
人的一生,絕不是活在朋友圈裡的。當下的感動,永遠無法用冰冷螢幕記錄。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這麼解釋活在當下。
他說,哪怕一個橘子只有三四十分,但當我們“活在當下”,我們就會完全跟他建立關係,就深深的體驗到它是完美的。
反之,當我們不能夠與它建立關係,我們就會想要更好的,更完美的橘子。
活在當下,就是在第一時間和生活中的事物親密接觸親身體驗,從而感知到它的美好所在。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如果分心去做了別的事,那麼剛建立好的美感,就會蕩然無存。
橘子,就像我們生活中的可能遇到的各種美好。
或許是傍晚天邊一抹晚霞,或許是親人親手做的飯菜,或許是一個愛人的擁抱。
靠近美好,欣賞美好,與這些令人怦然心動的美好建立起微妙的聯絡,是細膩而自然的心理活動。
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突然掏出手機,咔咔一通拍,然後絞盡腦汁加個濾鏡,費盡心思想個文案,再刪刪減減修修改改,這種聯絡,也就被掐斷了。
等發完朋友圈再抬起頭,晚霞散盡,飯菜涼透,擁抱的溫度也消散殆盡。
這時候再翻翻那條朋友圈,怎麼越看越提不起精神,越看越不順眼呢?
生活絕不是一地雞毛,是我們總想讓美好永駐,才使繽紛絢爛生生被蹉跎成了黯然無光。
白居易有句詩:“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碎琉璃脆。”
所以:
面對傍晚天邊出現的晚霞,欣賞它轉瞬即逝的神奇色彩,感受它照耀在身上的溫熱光芒。
面對親人精心準備的飯菜,誇讚它是如此的符合胃口,填飽自己的飢腸轆轆。
面對愛人溫暖可靠的擁抱,同樣敞開心扉的回抱一下,或許能加深兩人的羈絆。
當我們選擇活在當下,就會發現:生活這麼美好,享受還來不及,我們哪有時間發朋友圈呢?
當今社會,“圈子”似乎就是地位的象徵。小小的朋友圈裡,門派也有很多。
學術派的朋友圈裡通常充斥著各種科研成果論文,白富美的朋友圈裡,則是精修圖配優雅金句……
可總有些人,加上了好友就像隱形拉黑,從未見過他們在圈裡分享過任何東西。
為什麼在對朋友圈如此依賴的今天,還有人能堅持不站隊,不分享,不髮圈呢?
心理學表明,有下面幾種性格傾向的人,真的不喜歡發朋友圈。

活在當下的人
活在當下的人,不會發朋友圈,因為我們深知:
生命中的每分鐘都無法重來,生命中的每個際遇都無可替代,生命中的每個時刻都完美無瑕。
人的一生,絕不是活在朋友圈裡的。當下的感動,永遠無法用冰冷螢幕記錄。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這麼解釋活在當下。
他說,哪怕一個橘子只有三四十分,但當我們“活在當下”,我們就會完全跟他建立關係,就深深的體驗到它是完美的。
反之,當我們不能夠與它建立關係,我們就會想要更好的,更完美的橘子。
活在當下,就是在第一時間和生活中的事物親密接觸親身體驗,從而感知到它的美好所在。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如果分心去做了別的事,那麼剛建立好的美感,就會蕩然無存。
橘子,就像我們生活中的可能遇到的各種美好。
或許是傍晚天邊一抹晚霞,或許是親人親手做的飯菜,或許是一個愛人的擁抱。
靠近美好,欣賞美好,與這些令人怦然心動的美好建立起微妙的聯絡,是細膩而自然的心理活動。
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突然掏出手機,咔咔一通拍,然後絞盡腦汁加個濾鏡,費盡心思想個文案,再刪刪減減修修改改,這種聯絡,也就被掐斷了。
等發完朋友圈再抬起頭,晚霞散盡,飯菜涼透,擁抱的溫度也消散殆盡。
這時候再翻翻那條朋友圈,怎麼越看越提不起精神,越看越不順眼呢?
生活絕不是一地雞毛,是我們總想讓美好永駐,才使繽紛絢爛生生被蹉跎成了黯然無光。
白居易有句詩:“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碎琉璃脆。”
所以:
面對傍晚天邊出現的晚霞,欣賞它轉瞬即逝的神奇色彩,感受它照耀在身上的溫熱光芒。
面對親人精心準備的飯菜,誇讚它是如此的符合胃口,填飽自己的飢腸轆轆。
面對愛人溫暖可靠的擁抱,同樣敞開心扉的回抱一下,或許能加深兩人的羈絆。
當我們選擇活在當下,就會發現:生活這麼美好,享受還來不及,我們哪有時間發朋友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