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婷媽育兒筆記
-
2 # 源說兒童心理
看了提問,我特別想知道,除了您說的這些孩子所謂的缺點,那麼您心目中的孩子應該是什麼樣子呢?同時,想問一下,您和愛人從不不自私自利嗎?您和愛人從不做事拖拉嗎?您和愛人從不對自己的東西全部知道珍惜嗎?隨手亂放嗎?如果您也有這樣或一些這樣的特點,那麼憑什麼要求孩子這樣呢?
而且在孩子從出生到5歲的時候,是性格形成的關鍵階段。在孩子這個重要的關鍵階段,你們是缺席的,孩子和你們感情不走心難道不正常麼?孩子有這些那些的不好的習慣也是正常的。如果說想要有所改變,那麼
第一:以身作則。生活當中有太多自己什麼都做不到的父母,卻在要求孩子什麼都能做到。如果想要孩子有一個良好的習慣,那麼作為父母要以身作則,做出榜樣。
第二、多鼓勵,少指責。孩子從小在爺爺奶奶那裡養成的習慣,一下子改掉是不可能的。所以當孩子做到了你要求的樣子時,給與鼓勵和讚美。很多家長往往在孩子做到的時候,沒有鼓勵。做不到的時候滿是指責批評。即使是成年人的父母們,換個角度想一想,你們什麼心情?
第三、耐心,因為孩子從小不在自己身邊,所以當孩子長大了再回到父母身邊時,一切都是很不習慣的,包括對父母的感情。所以一定不要著急,要有耐心,要有耐心的去溝通,有耐心的去陪伴。
第四、和孩子一起參加一些親子活動,在活動中促進感情,瞭解彼此。
第五、多看看孩子的優點,不要總抓住缺點不放。當你看到孩子眾多優點的時候,有一些缺點是否是可以存在的?
-
3 # JXG2836
你不付出時間陪孩子成長,命運總會讓你付出時間“管教”孩子。還有,別動不動給孩子貼某個壞習慣的標籤。孩子是復硬體,父母才是原件。
-
4 # 鵜鶘心理
孩子從小就在長輩的撫育下生活與學習,當入學前夕,回到父母身邊,回到久別的家,情況都變了。儘管父母愛他、憐他、關心和照顧他,但距離感和陌生感卻無法很快的消失。在父母眼裡和內心都會覺得無法理解,親生的子女怎麼會變得與自己格格不入?
認知距離產生陌生感。孩子從爺爺奶奶家回來,會覺得周遭的一切都是不熟悉的,缺乏溫度。父母要帶他外出遊玩,換作別的孩子會歡呼鵲躍了。但對於剛到一個新環境的他,卻又是一次考驗和挑戰。他將再次被帶往陌生的環境,去接觸陌生的人。想到這裡,孩子不由自主地產生不安全的壓力和焦慮,甚至是恐懼。行為上開始牴觸起來,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父母見到了自然會百思不解,但這確確實實是孩子心理迷茫與不安的狀態。
感情的疏離感。家長總是把一腔的愛不管不顧地投注到孩子身上,但孩子卻有時表現的無動於衷。主觀的家長就會感覺委屈,開始責怪孩子自私自利,怎麼這樣不知好歹。這樣將錯誤一股腦地歸咎於孩子身上,這是不公平的。父母對身邊長大的孩子非常瞭解,也相處親密默契,但從爺爺奶奶長期撫育下歸來的孩子卻恰恰相反。歸根結底,是父母在理性上痛愛孩子,可感情上卻疏離孩子的刻板影響導致的。聰慧敏感的孩子更能在親人不同的撫育方式中體察和感知其中微妙的差別,於是在行為的反饋上相應的表現出來。於是,被父母認定為孩子自私和不懂事,甚至埋怨自己父母的那種傳統教育方式是如何得不合時宜。
回覆列表
婷媽有話說:孩子從小隨爺爺奶奶,一直長大到了八歲。根據兒童成長過程中習慣的養成規律來看:孩子的很多行為習慣都是三歲以前形成的。習慣和心態的好壞,關鍵在於家長有沒有給予孩子足夠多的關愛。和足夠正確的方法。在孩子八歲前,爸爸媽媽是缺席的,而隔代養育通常會有溺愛等情況存在。所以孩子會變得自私自利,這也必然的。
但是並不是說,就完全沒辦法改變了。但是這需要更多的時間。這時候,需要家長更專注與用心。讓孩子從心底裡接納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