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澹奕

    宋朝缺馬,其實跟地理條件並沒有太大的關係,真正造成宋朝戰馬匱乏的原因是馬政,如果方式得當的話,雖然缺乏養馬地,但宋朝也並非無法獲得戰馬。

    後晉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送給契丹之後,一統中原的宋朝一直無法將其收復。

    不僅失去了華北平原的重要屏障,另一個讓宋朝難堪的是,北方重要的幾個養馬場都相繼失去無法收回,因此宋朝初期只能從西域、吐蕃購買戰馬。

    西夏興起之後,宋朝從西域買馬的通道被阻斷,因此這個時候宋朝就將目光瞄向南方,巴蜀地區成為了宋朝非常重要的產馬之地,當然,川馬的整體素質無法與北方馬相比。

    除了四川地區的川馬,宋朝還有個很重要的戰馬獲取通道,那就是從大理國獲得戰馬,雲貴高原也盛產戰馬,而且也算是南方地區素質最好的滇馬,只可惜終究是杯水車薪。

    因為天然養馬場的失去,宋朝重新打起了發展本土養馬業的主意,也就是馬政,這種方式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就是在本土繁育飼養戰馬。

    北宋景德四年,宋朝在全國設定二十二個監牧區,專門用以推動大陸的戰馬養殖。

    剛開始也發展得挺好的,可要知道中原地區的自然條件本身就不如北方的養馬場,所以培育戰馬的成本非常高,沒有多少經濟效益,甚至一直處於賠本的狀態。

    尤其是在《澶淵之盟》簽訂之後,宋朝在北方的壓力銳減,因此就放鬆了馬政,大量養馬場被改成了經濟效益更高的耕地,中原地區的馬政也迅速消解。

    即便是在王安石變法時期,也無法恢復馬政,這也導致北宋時期的戰馬極其匱乏,騎兵的隊伍也就無法壯大起來,這也導致了宋朝對北方騎兵的作戰長期處於劣勢當中。

    話雖如此,宋朝也並非沒有自己的騎兵,比方說靜塞軍、楊家將的騎兵與岳飛的背嵬軍,而這些騎兵的建立,就讓人很奇怪,南宋的戰馬是從哪兒來的。

    宋朝初期在北方尤其河南地區,飼養著二十多萬匹戰馬,也不算多麼差。

    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河套平原是最好的養馬地,其次就是山東與關中一帶,內地最差,不過雖然條件很差,但並非完全沒有,即便是偏安江南的南宋也是有的。

    通常來說,學界認為南宋實際擁有的騎兵大概是在五六萬騎,意外的是,南宋雖然沒啥好的養馬地,但是騎兵的戰鬥力還是非常過硬的,取勝的戰績非常之多。

    南宋繼承了北宋的馬政,但本身的養馬幾乎顆粒無收,南宋的戰馬大多數都是買的,當然南宋購買的並非是運輸東西的滇馬,而是從廣西、四川等地購買的“西馬”。

    北方不管是契丹還是女真或者是後來的蒙古,肯定是不會賣什麼好馬給宋朝的,而且他們圍堵宋朝也非常兇狠,畢竟宋朝要是強大起來對他們沒有好處。

    “凡戰馬,悉仰秦、川、廣三邊焉。”這就是宋朝史料當中明確寫明的。

    雖然女真人等對於宋朝的壓制,導致宋朝購買戰馬的渠道非常窄,但也並非沒有,有時候在他們壓制比較弱的地方,還是可以購買到不少的良馬的,稱作是“西馬”。

    這些西馬大多數都來自於西域吐蕃等地,因此得名,相較於北方的戰馬,素質是完全不遜色的上等馬,宋朝會組織大量人力物力,將其運輸到江南地區。

    如此一來,南宋也就獲得了大量的西馬為主流的戰馬,但是好笑的是,這麼多來之不易的戰馬優先供應的並非前線,而是率先供應給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與侍衛親軍步軍司。

    一方面,南宋所在的南方地區實在是沒有好的養馬場,另一方面,南宋也沒有什麼優質的戰馬品種很難進行培育工作,像是滇馬之類,是上不了戰場的。

    但長期受制於人也不是辦法,因此南宋也想過發展馬政,養自己的馬。

    南宋雖然偏安江南,但是經濟發展水平極高,是古代最富有的王朝之一,不缺錢的南宋斥巨資開始重新發展馬政,然而尷尬的是,南宋本土培育的馬,質量很差。

    正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南宋養出來的馬素質很差,被嘲笑是騾子,折騰了很多年直到宋孝宗宋光宗時期,實在是失望至極,只好放棄了。

    因為自身無法養育出好的戰馬,宋朝只能繼續花費巨資從境外購買戰馬,不僅費時費力還很費錢但也毫無辦法,南宋雖然有戰鬥力很強的戰馬,但都是花了很大代價得來的。

  • 2 # 夏蟲欲飲冰

    岳家軍以步兵為主,所部騎兵和戰馬甚少,岳家軍鼎盛時期近10萬人,騎兵不過萬餘,由於缺少靠譜的官馬攻擊,岳家軍的戰馬基本都是靠俘獲和搶掠金人、偽齊等政權得來,在《奏郾城捷狀》中,岳飛就曾留下了繳獲敵人戰馬的記錄,還特意將奪得戰馬的數量標註清楚,可見他對戰馬的重視:

    “今月初八日,探得有番賊酋首四太子、龍虎、蓋天大王、韓將軍親領馬軍一萬五千餘騎,例各鮮明衣甲,取徑路,離郾城縣北二十餘里。尋遣發背嵬、遊奕馬軍,自申時後,與賊戰鬥。將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與賊手拽廝劈。鏖戰數十合,殺死賊兵滿野,不計其數。至天色昏黑,方始賊兵退,那奪到馬二百餘匹,委獲大捷。”——宋·岳飛·《奏郾城捷狀》

    岳飛是一個非常善於以步制騎的將領,像上文提到的“將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與賊手拽廝劈。”說的就是步兵作戰的情形,因為麻扎刀、提刀、大斧等都是宋朝步兵制式反騎武器,騎兵在馬上並不方便使用這些武器,故此郾城之戰中,岳飛軍中的步兵一定為戰鬥勝利立下了重要功勞。而在其他戰役中也是如此,岳飛總是喜歡用重步兵應對敵方騎兵,這為他奪取了許多馬匹,得以組建精銳的騎兵。

  • 3 # 長歌行a

    南宋總兵力大概也就25萬左右,邊鎮四將兵力大概15萬左右,以劉光世兵力最多,大概五六萬人,因為劉光世軍隊主要是北宋的西軍殘餘,岳飛兵力次之,大概四萬多人,岳飛騎兵不多,不到五千騎,一半分散到各統制手裡,岳飛直屬集中使用的騎兵也就兩千騎左右,其中最精銳的重騎兵有500騎,號稱背巍軍,馬匹南宋養殖一部分,北方走私一部分,再加上少了戰場繳獲

  • 4 # 歷史長河邊的磨坊

    岳飛有四次北伐,目標都是偽齊(後面還有金國)。

    第一次北伐時,《金佗稡編》(岳飛奏):……降到番官楊德勝等二百餘人,奪馬二百餘,衣甲不知其數。……聽候朝廷指揮外,謹錄奏聞,伏候敕旨。

    第二次北伐,《梁溪全集》卷八九《乞降詔諸帥持重用兵札子》:近據岳飛公文,分遣兵將,收復鎮汝軍、商、虢等州,殺獲甚眾,所得糧儲不貲。

    第三次,偽齊更是發動二十萬大軍進攻。根據《金佗稡編》的記載;

    貴以馬軍迎擊,賊兵盡敗,追殺五里餘。還至牛蹄,賊復益兵追及之,有數千騎,方渡澗,為董先所擊,盡擁入澗中,積屍填谷。得馬二千餘匹及衣甲、器仗等,降騎兵三千餘人。賊兵之繼來者,望見官軍,皆引遁。

    虜騎歸至唐州界牛蹄、白石,方飯,伏起,旗幟遍山,虜實驚怖,俘獲甚眾,得馬三千疋,騎兵千餘人。王得此馬三千疋,軍勢大壯。先除軍職、正任承宣使。

    第四次北伐的郾城之戰,《金佗稡編》記載:

    郾城方再捷,……獲馬三千餘匹及雪護闌馬一匹,金印七枚以獻。兀朮狼狽遁去,副統軍粘汗孛堇重創,輿至京師而死。

    我還是挑了幾個有歷史記載的,其它更多的戰鬥沒列舉出來。岳飛就是靠著偽齊送裝備,漸漸地拉走了自己的騎兵部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球副本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