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木中取直
-
2 # 鉑金牛牛
齊桓公任管仲為相後,經過大刀闊斧的改革,齊國逐漸強盛,稱霸諸侯。
當時,鄭、陳、邾、蔡等國,懾於齊國強大的軍事,一致表示贊同。畢竟胳膊扭不過大腿,誰也不想找不痛快。不過,還是有人不服,誰呢?魯國。
(齊桓公稱霸)
魯國是齊國的鄰居,憑土地面積和人口實力,魯國在當時實力並不弱小,所以魯國表示不服。
按常理,不服就要把他打得服氣。所以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齊桓公仗著自己兵強馬壯,討伐魯國。結果,在長勺這個地方,魯軍由曹劌指揮,大敗齊軍。後來,儘管齊國和魯國交戰,雖多次取得勝利,扳回了臉面。但接下來的“曹沫劫盟”,再次讓齊桓公在眾諸侯面前丟盡了顏面,並且還不得不將魯莊公割讓的土地歸還魯國。
當時,一些勢單力薄的諸侯國,對齊桓公稱霸,在內心其實也不服氣。見魯國在和齊國的較量中沒有落下風,於是紛紛與魯國結盟,共同反對齊桓公稱霸。
一心想做霸主的齊桓公,對魯國這種軟硬不吃的國家很頭痛,再看到那些小的諸侯國與之結盟對抗自己,覺得形勢於自己非常不利,但又找不到好的辦法,於是成天眉頭緊鎖,不知如何才能搬開魯國這塊又臭又硬的絆腳石。
(齊相管仲)
管仲是個很有頭腦的人,他站出來表示:想要魯國臣服,也不是沒有辦法。齊桓公知道管仲一向足智多謀,既然管仲能說這種話,他當然就一定有對付魯國的上上之策。
管仲請齊桓公將身上的紈衣脫下來,並穿上縞布做的衣服。
所謂“齊紈魯縞如霜雪”,指的就是齊國和魯國都產一種白絹。“齊紈”是產於齊國本土的一種細膩而白的絹,又被稱為“紈衣”;“魯縞”則是產自魯國曲阜一帶的白生絹,在當時又被稱為“縞布”。
在管仲的請求下,齊桓公改穿縞布做的衣服,同時管仲又命令朝臣們也得穿縞布做的衣服。有一個詞叫“上行下效”。不錯,齊國的百姓見國君和大臣都穿上了縞布做的衣服,大家紛紛效仿,一時縞布做的衣服,成了最炫齊國風。
(全民織縞布)
齊國的織布工們見縞布這麼流行,當然都不肯織紈衣,而準備改織縞布。不過,他們雖有生意眼光,但是政令就是一把刀。管仲釋出政令,嚴禁百姓織縞布,所以,縞布只能從原產地採購。
這樣一來,魯國的縞布頓時成了最搶手的商品,一時供不應求,價格更是一漲再漲。魯華人見縞布如此賺錢,很多人都扔下鋤頭鐮刀,紛紛改行去織縞布了。
管仲這時又在魯齊邊境貼了一個大告示,聲稱只要是販縞布一千匹,即可得到齊國補貼三百金;販縞布一萬匹,則補貼三千金。這政策立刻讓魯國上下一片歡騰,老百姓全體改行織縞布。
縞布的生意好,賦稅跟著收得多,國庫裡的錢當然就增多了許多,魯莊公心裡美滋滋的,暗想齊桓公就是個大傻帽。
(桓公稱霸)
織縞布的熱潮持續了一年,魯國上下都成了富人,就在大家眉開眼笑的時候,管仲突然關閉了和魯國的貿易關卡,不準魯國的縞布入齊。同時,管仲又讓齊桓公和大臣們穿上紈布做的衣服,老百姓一看,當然也跟著穿上紈衣。於是紈衣又成了齊國流行的主旋律,誰要再穿縞布做的衣服,都不好意思上街了。
魯華人望著成堆的縞布傻眼了,事情其實遠比他們想的更嚴峻。因為田地荒蕪了一年,魯國沒有存糧,很快魯華人拿著錢都買不到糧食,陷入了飢餓的恐慌之中。
魯莊公這才如夢初醒,明白了齊國的陰謀,但為時晚矣。為了度過難關,魯莊公不得不向齊國買糧,管仲趁機把糧價漲了又漲,結果魯華人曾經賺的錢,又紛紛回到了齊華人的口袋中。就算如此,魯國還是不能度過難關。魯莊公萬般無奈,只得低聲下氣地向齊國表示,願以齊桓公馬首是瞻,唯齊桓公為盟主,並立字為據。
就這樣,管仲不靠一兵一卒,就把魯國製得服服帖帖。魯國一低頭,誰也不敢再說不服,齊桓公的霸主之位自然就無人能擋嘍。
回覆列表
在春秋五霸之中,齊桓公是當之無愧的春秋五霸之首。不過,和晉文公一樣,齊桓公真正登上齊國君主的寶座,也是大費周章的。齊桓公的兄長齊襄公在位時,齊國發生了內亂。管仲、召忽保護公子糾逃到魯國,鮑叔牙保護公子小白(齊桓公)逃到莒國。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孫無知殺齊襄公,自立為君。次年,雍林人殺無知,並討論重立君主。於是,莒國發兵護送公子小白回到齊國。魯國聽說以後發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國,並派管仲帶兵堵截了莒國到齊國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帶鉤。
情急之下,小白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魯國於是慢慢地送公子糾回國,過了六天才到達齊國。這時小白早已兼程趕回齊國,高傒立他為國君,是為齊桓公。齊桓公即位之後,想要殺了管仲。不過,在鮑叔牙的勸諫下,齊桓公還是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齊國的相國。自此之後,齊桓公勵精圖治,想要稱霸中原。如此一來,魯國就成了齊桓公眼中最好的目標,畢竟此前魯國助公子糾回齊國與齊桓公爭奪王位。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後,急需找到有才幹的人來輔佐,因此就準備請鮑叔牙出來任齊相。但鮑叔牙稱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齊國稱霸,必要用管仲為相。在得到管仲的輔佐之後,齊桓公起初有些膨脹了,加上認為齊國本身的國力就比較強大。於是,在公元前684年,也即在位的第二年,齊桓公就對旁邊的魯國用兵了。周莊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初,齊國軍隊進攻魯國。對於齊桓公來說,進攻魯國的理由也很充分,當初魯國支援公子糾繼承齊國君主的寶座,還派管仲射殺自己。雖然沒有成功,但是,齊桓公依然有報復魯國的藉口。面對強大的齊國大軍,魯莊公暫時避開齊軍鋒芒,撤退到有利於反攻的地方——長勺(今萊蕪苗山鎮)
由於之前戰役的勝利,齊國鮑叔牙以下將士都輕視魯軍,認為不堪一擊,於是發起聲勢洶湧的攻擊。魯莊公見齊軍攻擊魯軍陣地,就要擂鼓下達應戰的命令。曹劌勸阻說:齊兵勢銳,我軍出擊正合敵人心願,勝利沒有把握,“宜靜以待”,不能出擊。魯莊公遂令魯軍固守陣地,只命令弓弩手射擊,以穩住陣勢。齊軍沒有廝殺到對手,又衝不進魯軍陣地,反而受到魯軍弓弩猛射而無法前進,只得向後撤退。經過稍事休整,鮑叔牙又下令展開第二次攻擊。
對此,魯國主將曹劌勸魯莊公仍然不要出擊,繼續固守陣地。齊軍攻勢雖猛,但仍攻不進陣內,士氣不免疲憊,再退回到原陣地。齊軍兩次進攻,魯軍都沒有應戰,鮑叔牙和齊軍將領都認為魯軍怯於應戰,決定再次發動進攻。於是齊軍聲勢浩大的第三次進攻,迅即出現於魯軍面前。這就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看到這次齊軍來勢雖猛,但勢頭沒有上兩次大,認為出擊時機已到,立即向魯莊公提出反擊齊軍的建議。在此基礎上,魯莊公親自擂起戰鼓,發出攻擊命令,隨後魯軍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長勺之戰”。
周莊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六月,齊國聯合宋國再次進攻魯國。魯莊公與宋國戰於乘丘,取得大勝。齊國軍隊隨後撤退。次年五月,宋國伐魯以報乘丘之敗,但魯國再次戰勝。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齊桓公志得意滿,想要一展拳腳的時候,魯國給了齊國當頭棒喝。
被魯國收拾之後,齊桓公和管仲立即調整了對外策略,也即和魯國搞好關係,將主要的精力用在對付其他的小國上。在春秋時期,雖然齊國的整體實力要強於魯國。不過,二者的差距不是太大,尤其是在春秋初期,魯國可謂周王室鎮守東部疆域的重要力量。魯國(公元前1043年—公元前249年),先秦諸侯國,姬姓魯氏,侯爵,首任國君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西周初年周公輔佐天子周成王東征滅掉了夥同武庚叛亂的奄國,受封於奄國故土,由於周公要留在鎬京輔佐周成王,於是讓自己的長子伯禽代為赴任,沿用周公初封的“魯”稱號建立魯國,定都曲阜。
齊桓公如果長期和魯國為敵,不利於自己爭取周天子的支援,而沒有周王室的扶持,想要稱霸中原可謂難上加難了。因此,齊國於前681年與魯國在柯舉行和會。終魯莊公之世齊魯關係相對和睦,齊僅於前675年聯合宋、陳兩國進攻魯國西部。
最後,在長勺之戰後,齊桓公主要和魯國搞好關係,二者建立了比較和睦的關係。而這,無疑壯大了齊國盟友的規模和實力,從而有助於其稱霸中原。齊桓公二年(前684年)出兵滅掉譚國,譚國君主逃向莒國 。齊桓公五年(前681年),齊、宋、陳、蔡、邾五國國君在齊國舉行“北杏會盟”,旨在協力平息宋國內部爭奪君位的變亂,齊國首開以諸侯身份主持天下會盟的記錄,齊桓公的威望在諸侯中開始不斷升高。會盟前齊桓公曾邀遂國國君入盟,遭到拒絕。“北杏會盟”結束後,齊桓公吞滅遂國。雖然被魯國收拾了一次,不過,齊桓公沒有意志消沉,而是在管仲的輔佐下兼併譚國、遂國等小國。
齊桓公八年(前678年),齊又召集魯、宋、陳、衛、鄭、許、滑、滕等國在“幽地會盟”。會上大家再推齊桓公為盟主,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對於魯國來說,齊國沒有繼續進攻自己,那麼其也願意支援齊桓公為諸侯盟主。而魯國的支援和跟隨,無疑讓齊桓公如虎添翼,得以多次會盟諸侯。總的來說,在春秋初期,當時中原諸侯國諸侯苦於戎狄等遊牧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而魯國因為與齊國同在山東,隨著齊國逐漸崛起,魯國就沒有了發展空間,這戰國時期,魯國已被齊、晉、楚三面包圍。後來魯國經歷慶父之亂,魯統治階層衰微,魯國的統治權柄被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家瓜分,也就是所謂的“三桓”。不過三桓之間因為政治利益,相互爭權奪利,同時三桓與魯國公室之間互相鬥爭,嚴重削弱了魯國的國力,這無疑讓本來弱小的魯國更加雪上加霜。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國郢都,漢水絕大部分地區成為了秦國郡縣。楚王逃到了河南陳地,開始將重心轉到淮河流域。
而魯國的大部分土地都在淮河流域上,並且魯國當時國小民弱,權力分散。楚國為了在淮河流域站穩腳跟,就在公元前256年出兵滅了魯國。
自此存在了接近800多年的魯國就消逝在歷史的塵煙之中。
魯國的毀滅並不是因為他國的攻罰,而是魯國因循守舊,墨守成規,不思進取。當七國格局一成,魯國的滅亡就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