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高考錄取率比較歷年大學學歷的含金量的確不公平!
網際網路上有多個網站發表關於:《從歷年高考錄取率分析中國本科學歷的含金量》和類似的文章,有些文章就認為錄取率低的年份,大學生就是寶貝、大學學歷含金量極高,是因為錄取率低、百裡挑一,等等。
那麼,單憑高考錄取率真的就能比較出大學學歷的含金量嗎?
第一、先看看關於百分數的例項
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裡的學校,小學升初中的錄取率是百分之百!學校還拉橫幅宣傳。當年全公社小學升初中的錄取率是百分之三十多,該校的錄取率竟然達到百分之百?還是偏僻的小山村的學校,辦學條件,師資水平也沒有什麼特別,甚至更差,厲害吧!原來該校只有一位小學應屆畢業生,就考上了,所以,該校的錄取率就是百分之百!注意,這不是笑話!
第二、全國普通高考的錄取率有多個隱含因數,錄取率不能等同於大學學歷的含金量
1. 錄取率就是百分比又叫百分數,百分數是分母為100的特殊分數,小學生都會的數學。分子相同時,分母越大,值越小!
以下是大學錄取人數基本相同的1977年、1979年、1980年、1981年的錄取率:
1977年,報考人數573萬,錄取人數27萬,錄取率4 .7 % 。
1979年,468萬人報考,錄取了28.4萬人,錄取率為6.0%。
1980年,333萬人報考,錄取28萬人。錄取率為8.4%。
1981年,259萬人報考,錄取28萬人,錄取率為10.8%。
你能看出1977級、1979級、1980級、1981級本考生的含金量嗎?
你根據錄取率是否就可以得出1977級的大學學歷的含金量最高?
2..全國普通高考錄取率裡有什麼隱含因數?
1977年的招生檔案特別規定:“對實踐經驗比較豐富並鑽研有成績或確有專長的,年齡可放寬到30歲,婚否不限(要注意招收1966、1967兩屆高中畢業生)。”
1978年招生檔案又明確規定年齡可放寬到30歲,並取消了其他限制。
1979年高考限制年齡和婚否,高校招生規定考生一般不超過二十五週歲,未婚。
1981年開始高考預選正式列入高校的招生政策,約有三分之一及以上的學生不能參加全國普通高考!大家都知道這條最厲害。
等。
第三、應該依據“ 兩頭小,中間大”的正態分佈規律,對大學生的含金量的衡量才能比較合理
1.中國成年男子的身高符合“兩頭小,中間大”的正態分佈規律,就是(單位:米):
在√4左右和√2左右是很少數,大多數在√3左右。
2. 人的智力水平在全部人口中也呈“ 兩頭小中間大”正態分佈。因而全國普通高考大學生的大學學歷含金量,應該以錄取人數與當年全華人口的比值來衡量才公平!
比如:1965年錄取16.4萬,全國總人口7.25億而計算得出,
1977年錄取27萬,全國總人口9.5億而計算得出,
1981年錄取28萬,全國總人口10.1億而計算得出,
計算結果:
1965級大學生的學歷含金量要比1981級大學生的學歷含金量高。
1981級大學生的學歷含金量要比1977級大學生的學歷含金量高。
第四、依據“ 兩頭小,中間大”的正態分佈規律,比較歷年大學學歷的含金量才客觀、才公平
1.你別看1965年高考錄取率這麼高,那時能從小學一年級讀到高中畢業的人只能是很小的比例,原因之一是當時的中小學實行升留級制度,每個年級都要有留級生,小升初和初升高的大考都只能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才能升學。其二是大多數家庭的生活困難,需要人手在家放牛、打柴、幹農活而無法供天資聰明的孩子上學,尤其是女生。當然,城鎮的情況會好些。
據《中國教育年鑑(1949-1981)》記載:1976年全國小學生數比1965年增加了29.1%;中學更是加速度發展,1976年全國中學生數比1965年增加6.25倍,初中生增加5.4倍,高中生的增長尤其迅速,共增加了11.3倍。由此得出的結論正確的是“文革”時期出現了農村基礎教育的大普及。
2.老三屆是指中國1966年在校的1966屆、1967屆、1968屆三屆初、高中學生。在我所處地區,在校就讀的老三屆學生最遲於1970年全部高中畢業。1966年六年級小學畢業的學生,有在讀的於1971年高中畢業。到1977年恢復高考時,除了老三屆學生和七屆高中畢業生還有與之相當文化水平的考生和當年高中在讀的部分學生參加了1977年高考。這個分母當然就要比較大了。
3.1977年是恢復高考的第一年,那一年,報考人數多,能考上大學的,是在當時的水平(這個可以看當年的考試大綱、採用百分制的高考試題和2018年北大校長的致歉信)中擇優錄取。由於“文革”期間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中小學教育有名無實,各省教育水平差別很大,
1977年北京高考,四科總分及格,達到240分的有32127人,佔考生總數的20%。北京當年最低錄取線260分,共有9555名考生被大學錄取。
菏澤市1977年高考報名者中既有“文革”期間的歷屆高中畢業生,也有部分“文革”前的“老三屆”畢業生。菏澤市檔案館中的資料顯示,當年的報考人數是80686人,其中報考大專(含本科)的為26761人,報考中專的為53925人。在學業荒廢了十多年之後,他們都渴望透過高考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當年的高考閱卷工作是分地區進行的,在高考之後,地區招生委員會從全區抽調了409名教師進行集中閱卷。由於基礎差,複習時間短,考生的文化課尤其是數學和理化成績普遍較差。記者從一份當年的考生成績統計表中看出,高考數學成績在80分以上的全地區只有2人,而人數最集中的分數段為20-30分,有1萬多人,0-10分的有3000多人,有的考場甚至全場數學試卷全是0分。
4. 1981年開始高考預選正式列入高校的招生政策,約有三分之一及以上的學生不能參加全國普通高考!大家都知道這條最厲害。
所以,憑高考錄取率比較歷年大學學歷的含金量不公平!
以上內容純屬就事論事,沒有針對任何人之意,請勿對號入座!
憑高考錄取率比較歷年大學學歷的含金量的確不公平!
網際網路上有多個網站發表關於:《從歷年高考錄取率分析中國本科學歷的含金量》和類似的文章,有些文章就認為錄取率低的年份,大學生就是寶貝、大學學歷含金量極高,是因為錄取率低、百裡挑一,等等。
那麼,單憑高考錄取率真的就能比較出大學學歷的含金量嗎?
第一、先看看關於百分數的例項
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裡的學校,小學升初中的錄取率是百分之百!學校還拉橫幅宣傳。當年全公社小學升初中的錄取率是百分之三十多,該校的錄取率竟然達到百分之百?還是偏僻的小山村的學校,辦學條件,師資水平也沒有什麼特別,甚至更差,厲害吧!原來該校只有一位小學應屆畢業生,就考上了,所以,該校的錄取率就是百分之百!注意,這不是笑話!
第二、全國普通高考的錄取率有多個隱含因數,錄取率不能等同於大學學歷的含金量
1. 錄取率就是百分比又叫百分數,百分數是分母為100的特殊分數,小學生都會的數學。分子相同時,分母越大,值越小!
以下是大學錄取人數基本相同的1977年、1979年、1980年、1981年的錄取率:
1977年,報考人數573萬,錄取人數27萬,錄取率4 .7 % 。
1979年,468萬人報考,錄取了28.4萬人,錄取率為6.0%。
1980年,333萬人報考,錄取28萬人。錄取率為8.4%。
1981年,259萬人報考,錄取28萬人,錄取率為10.8%。
你能看出1977級、1979級、1980級、1981級本考生的含金量嗎?
你根據錄取率是否就可以得出1977級的大學學歷的含金量最高?
2..全國普通高考錄取率裡有什麼隱含因數?
1977年的招生檔案特別規定:“對實踐經驗比較豐富並鑽研有成績或確有專長的,年齡可放寬到30歲,婚否不限(要注意招收1966、1967兩屆高中畢業生)。”
1978年招生檔案又明確規定年齡可放寬到30歲,並取消了其他限制。
1979年高考限制年齡和婚否,高校招生規定考生一般不超過二十五週歲,未婚。
1981年開始高考預選正式列入高校的招生政策,約有三分之一及以上的學生不能參加全國普通高考!大家都知道這條最厲害。
等。
第三、應該依據“ 兩頭小,中間大”的正態分佈規律,對大學生的含金量的衡量才能比較合理
1.中國成年男子的身高符合“兩頭小,中間大”的正態分佈規律,就是(單位:米):
在√4左右和√2左右是很少數,大多數在√3左右。
2. 人的智力水平在全部人口中也呈“ 兩頭小中間大”正態分佈。因而全國普通高考大學生的大學學歷含金量,應該以錄取人數與當年全華人口的比值來衡量才公平!
比如:1965年錄取16.4萬,全國總人口7.25億而計算得出,
1977年錄取27萬,全國總人口9.5億而計算得出,
1981年錄取28萬,全國總人口10.1億而計算得出,
計算結果:
1965級大學生的學歷含金量要比1981級大學生的學歷含金量高。
1981級大學生的學歷含金量要比1977級大學生的學歷含金量高。
第四、依據“ 兩頭小,中間大”的正態分佈規律,比較歷年大學學歷的含金量才客觀、才公平
1.你別看1965年高考錄取率這麼高,那時能從小學一年級讀到高中畢業的人只能是很小的比例,原因之一是當時的中小學實行升留級制度,每個年級都要有留級生,小升初和初升高的大考都只能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才能升學。其二是大多數家庭的生活困難,需要人手在家放牛、打柴、幹農活而無法供天資聰明的孩子上學,尤其是女生。當然,城鎮的情況會好些。
據《中國教育年鑑(1949-1981)》記載:1976年全國小學生數比1965年增加了29.1%;中學更是加速度發展,1976年全國中學生數比1965年增加6.25倍,初中生增加5.4倍,高中生的增長尤其迅速,共增加了11.3倍。由此得出的結論正確的是“文革”時期出現了農村基礎教育的大普及。
2.老三屆是指中國1966年在校的1966屆、1967屆、1968屆三屆初、高中學生。在我所處地區,在校就讀的老三屆學生最遲於1970年全部高中畢業。1966年六年級小學畢業的學生,有在讀的於1971年高中畢業。到1977年恢復高考時,除了老三屆學生和七屆高中畢業生還有與之相當文化水平的考生和當年高中在讀的部分學生參加了1977年高考。這個分母當然就要比較大了。
3.1977年是恢復高考的第一年,那一年,報考人數多,能考上大學的,是在當時的水平(這個可以看當年的考試大綱、採用百分制的高考試題和2018年北大校長的致歉信)中擇優錄取。由於“文革”期間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中小學教育有名無實,各省教育水平差別很大,
1977年北京高考,四科總分及格,達到240分的有32127人,佔考生總數的20%。北京當年最低錄取線260分,共有9555名考生被大學錄取。
菏澤市1977年高考報名者中既有“文革”期間的歷屆高中畢業生,也有部分“文革”前的“老三屆”畢業生。菏澤市檔案館中的資料顯示,當年的報考人數是80686人,其中報考大專(含本科)的為26761人,報考中專的為53925人。在學業荒廢了十多年之後,他們都渴望透過高考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當年的高考閱卷工作是分地區進行的,在高考之後,地區招生委員會從全區抽調了409名教師進行集中閱卷。由於基礎差,複習時間短,考生的文化課尤其是數學和理化成績普遍較差。記者從一份當年的考生成績統計表中看出,高考數學成績在80分以上的全地區只有2人,而人數最集中的分數段為20-30分,有1萬多人,0-10分的有3000多人,有的考場甚至全場數學試卷全是0分。
4. 1981年開始高考預選正式列入高校的招生政策,約有三分之一及以上的學生不能參加全國普通高考!大家都知道這條最厲害。
所以,憑高考錄取率比較歷年大學學歷的含金量不公平!
以上內容純屬就事論事,沒有針對任何人之意,請勿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