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慈恩寺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糧食生產在農業生產的發展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古代與現代倚重工商業的發展模式不同,在農耕經濟自食其力的古代講究士農工商,吃的排第二,除了當官,就數有地有田種才有前途,農業是國之根本,民之生機。

    不過這地種得好不好,不僅僅看農民操盤土地的技術,還得看土壤質量,“化肥”質量。有些人把化肥跟肥料當成一個東西,事實上化肥跟肥料的定義是不太一樣的,化肥是化學肥料的簡稱,指用化學或物理方法制成的含有一種或幾種農作物生長需要的營養元素的肥料。


    而肥料是指提供一種或一種以上植物必需的營養元素,改善土壤性質、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一類物質。從定義來看,明顯化肥的定義十分富有現代氣息,古代是沒有這種科學技術的,所以嚴格來說,古代是沒有化肥的,用來施肥的只能稱為肥料。

    我們從各個朝代細說肥料的發展,中國農業的發展已經有了一萬年的歷史,河北磁山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早的黍,粟的發源地,不過施肥歷史沒有那麼悠久,是從商周時期才開始流行的,從殷商出土的農具文物和甲骨文的字形記載可以作為依據。


    戰國時期戰爭不斷,各國更加註重農業的發展和糧食的供給,已經重視並強調農田施肥了,甚至諸侯國發布的錢幣青銅布都是以農具為原型。殷商時期最多隻是利用動物糞便作為肥料,沒有其他肥料來源,到戰國和秦漢廣開途徑,利用畜糞尿、蠶糞、雜草、草木灰、豆萁、河泥、骨汁等。

    《齊民要術》中也記載了田間雜草腐爛之後能夠促進農作物生產的作用,其中的遺傳培育的原理在當今仍然可以借鑑使用。時間來到漢朝,都知道西漢初期休養生息,恢復經濟,就更加重視農業生產了,已經出現了養豬積肥,而且隨著封建地主制的形成發展,生產力大幅提高。


    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使用上述的肥料之外,又將舊牆土和栽培綠肥作為肥料,不要小看這個栽培綠肥,它屬於第一個可再生肥料,具有肥料里程碑的重要意義。

    唐、宋時期隨著水稻在長江流域的推廣,施肥經驗日益積累,總結出“時宜、土宜和物宜”的施肥原則,施肥已經能夠隨氣候、土壤、作物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宋朝是古代肥料劃分的分水嶺,宋朝之前的肥料的種類已經夠多了,但還只是限於有機肥料。


    宋朝打仗不行,技術還是不錯的,發展出了石灰、石膏、硫磺、食鹽、滷水等無機肥料。明代朱元璋開國第一件事就是“田野闢,戶口增”,移民墾荒,多熟種植飛速發展,據統計,明清時期,農作物施用的肥料達到了11大類130餘種。

    說完肥料,我們也得說土壤,土壤與肥料是相輔相成的,有好的土壤,肥料的作用就倍增。按尚書裡面的記載,土地等級經過官員全國各地的實地考察之後按地域來分,每個地方土地都有自己的等級,等級高一點的繳納的賦稅就多一點。如東原一帶土地就比較好,是肥沃的紅色黏土,土地質量是九州之中第二等。冀州土地比較差,是白色鬆軟的鹽鹼地,就屬於第五等。


    當然,古代的水利不好,也沒有農藥,生產技術落後,生產力自然無法跟現代相比,但是古人豐富的種植技術與智慧不失為一筆寶貴的財富,仍然可以古為今用,與當今的科技技術融合發展。

    中國古代以有機肥料為主,無機肥料為輔的肥料結構,通常增加糧食產量的途徑是擴大耕地面積或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但是根據當今中國國情,繼續擴大耕地面積的潛力已不大,雖然中國尚有許多未開墾的土地,但大多存在投資多、難度大的問題,農業的發展越來越緩慢。


    就算綜合國力的衡量標準是以工商業為主,但是農業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視的。農業雖然屬於比重越來越低的第一產業,但也是提供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社會現狀是大多年輕人都不願從事農業,但是隻有農工商齊頭並進,社會才能平衡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蒸雞蛋要不要放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