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由湖泊Si
-
2 # 開啟覺悟之旅
諸葛孔明人生的失敗,從走出茅廬始。作為一個通曉易理的世外高士,應知天意不可違,世勢不可擋,嘔心瀝血,殫思竭慮終落空亡,此其一敗也。
-
3 # 飄風我塵
應該是兩方面都有!他心裡非常清楚自己出去後的結果如何,可不出去又無從證明自己、及自己清楚的那些東西,所以應是處於自我的矛盾當中。他應該也清楚世間唯有劉備是他的選擇,讓劉備三顧茅廬其實也是需要一個說服自己的理由,而最終劉備也用自己的誠心說服了他:總的來說,諸葛亮其實是那種務實派的智者,他不在“世外高人”的行列。
-
4 # 變瘦變美變優秀
第一個最簡單的原因,事不過三,在《西遊記》中有這麼一句話:事不過三,我若不去,真是個下流無恥之徒。既然人家已經來了三次,諸葛亮不出去就說不過去了。
第二個也就是主演的原因:他要考察劉備對他的重視程度以及是否有耐心。當時諸葛亮已經聞名於天下,輔佐一代君主,首先得扶的起才可以。第三次出山,是他一直在觀察,最終心滿意足作出的結果。
第三兩個人相談甚歡,志向相同,所以一拍即合。
最終成就了一段佳話
-
5 # 均是天涯淪落人
不要問諸葛亮願不願意出山,很顯然諸葛亮是願意的,他如果不願意必然不會見劉備而且還讓他經過三次尋找,對於個人人而言自己辛苦努力的學習自然要讓其有所成就這樣才能夠體現出來自身的價值,在當時天下大亂的環境中諸葛亮自然也想要透過這樣的方法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諸葛亮雖然想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是他又不願意隨便找一個人去效忠為此而影響自己得形象,因此他必須要透過不斷的試探來尋找符合自身意向的人的,很顯然在不斷的考驗中劉備得到了諸葛亮的認可,因此諸葛亮才果斷的選擇出山為諸葛亮出謀劃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相同的,大家都在竭盡全力的用自己的能力為自己挑戰合適的工作環境,正是因為在這樣的挑選中,個人的價值才得到了應有的展現。
-
6 # 一口老牙
三顧茅廬再出去關羽和張飛都不服氣,等著看他笑話,一顧就出去更讓人看不起了,誰還聽你的啊!這就和現在的策劃大師王志剛堅持每個案子都要先付500萬一樣,就是要讓那些土豪和武夫知道知識是有價值的,不然就根本掙不到錢,還被人看不起,總覺得會寫些字的人沒有什麼用。
-
7 # 覺醒207580216
1、考驗劉備是否真誠,那是必不可少的了,出山做相第一要素,就是要考察對方的人品!總不能與豺狼為謀吧。2、為出山不但在軍事理論方面未雨綢繆,而且到全國各地親自去考察,瞭解魏、吳軍情;蜀地情況,尤其是荊州概況;總之出山之前必須要胸有成竹,第一步要做什麼?下一步應做到什麼?將來的目標,應當怎樣做?必須要有一個讓人口服心服戰略目標與戰略規劃;從而劉備三顧茅廬過程中,找不到諸葛亮,而諸葛亮就是在做這些事情。
-
8 # 六扇門人jgy
開始的時候諸葛亮並不想幫劉備,因為劉備基礎太差,勢力最小。當時的劉備只有關羽,張飛,趙雲等幾個勇將和少量的兵,而且劉備還沒有自己的地盤。如果答應他出山會很累,要做很多的謀劃為他打基礎。所以在劉備第一二次過來的時侯,諸葛亮故意避開,藉此推脫。第三次諸葛亮雖然在,但卻故意裝睡不理他,怎奈劉備很有耐心,在外面等了很久,讓他感到不好意思,於是見面。見面後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隆中對策。內容就是先取荊州,再取益州,站穩腳跟以後,聯合其他勢力對抗強大勢力,形成鼎足之勢,待自己的勢力做大做強後,再慢慢雄圖天下,這是一幅為劉備勢力發展打造的遠景規劃。本來他提出隆中對策的目的,就是想把劉備打發了。因為劉備在當時各方勢力中是最弱的,而且人又少又沒有地盤,輔佐他實在不易。所以也就沒有答應他出山。當然諸葛亮並不是不想出山,因為生逢亂世,能人異士正是出山表現自己才能的最佳時刻。這時候出山能大展拳腳,實現理想抱負,實現自我價值。然而要出山,也要找一個既能賞識自己,又有強大勢力的明主。而劉備並不是諸葛亮的最佳人選。最後劉備跪下苦苦相求。讓諸葛亮覺得劉備對他很重視,有知遇之恩。最後感動之餘才答應出山,為他出力,幫助他打江山。因此從上面的情節看,我認為三顧茅廬時,諸葛亮並不願意幫助劉備,但劉備的真誠打動了他,最後諸葛亮才答應出山輔佐劉備。以上就是我對這個提問的回答,希望你能滿意,謝謝!
-
9 # 求你別秀了好嘛
兩方面都有,主要還是選擇一個自己中意的主公!諸葛亮並不是山野村夫…人家和劉表是親戚…岳丈家是荊州黃家…黃家和蔡家是荊州的兩個大家族,屬於跺跺腳荊州都咳嗽的存在,沒有這倆家支援,劉表在荊州指定是啥也幹不了,諸葛亮的哥哥此時也在孫權哪裡上班…只要諸葛亮想,大可以在荊州弄個職位,毫無問題!哪怕看不上劉表,他也能去孫權哪裡!只是沒必要,他不想…既然要找就找個自己要的,沒有自己要的就絕不將就
-
10 # 歷史笑春風
如果諸葛亮不出山,估計就不會有三國鼎立的局面。但是如果沒有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就很有可能不會出山。因此,劉備三顧茅廬改變了歷史的走向。那麼,劉備和諸葛亮既然是意氣相投,為何還要經過三顧茅廬這個過程呢?
一、劉備三顧茅廬表達自己的誠意。
在歷史上,對於劉備三顧茅廬這件事是有所爭議的。有記載說諸葛亮是主動投入劉備陣營的,並且劉備在剛開始並沒有發現諸葛亮的才能。在諸葛亮主動為劉備出謀劃策,排憂解難之後,才得到了劉備的認可和重用。如果從普通人的眼光來看,這種說法也是能夠站住腳的。
不過這種說法也遭到了很多人的駁斥。不但在《三國志》中明確記載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而且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也說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以諸葛亮的身份地位,他是不會在正式的奏章中編造事實的。因此,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是真實存在的。
那麼,劉備為什麼要三顧茅廬呢?這是因為劉備思賢若渴。劉備在中國北方征戰了半生,他擁有一定的政治軍事才能,也擁有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佔據了徐州作為根據地。但是劉備卻被曹操打得立不住,只能逃到荊州避難。
劉備痛定思痛,發現自己集團的主要缺陷是缺乏政治人才。他為此四處尋找,企圖彌補自己集團的缺陷。但是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那就是他連人跡罕見的深山老林都尋找遍了,可是還沒能找到自己渴望的人才。
這是因為在那個時代,文化被壟斷在世家大族的手中。劉備出身貧寒,他可疑的身世不被世家大族所認可,這使得那些治國理政的人才不去投靠劉備。在荊州地區,隨著劉備對人才的優待信用,才讓他得到了諸葛亮的資訊。
其實劉備與諸葛亮的交集已經很晚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已經來到荊州數年之久。而且在諸葛亮加入劉備陣營的第二年,曹操就南下奪取了荊州。在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時候,強調諸葛亮的才能,說只能去請諸葛亮而不能命令他前來。這就讓劉備下定了三顧茅廬的決心,為了得到諸葛亮的加入,他要付出超過旁人的誠意。
當年劉邦為了得到優秀的軍事人才,他就封壇拜將,讓名不見經傳的韓信擔任大將軍。這讓韓信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也讓韓信死心塌地為劉邦效力。史書上說劉備有高祖之風,他親自三顧茅廬也正是效仿先祖,讓諸葛亮為自己真心效力。
諸葛亮對於劉備事業的作用,不亞於韓信對於劉邦事業的作用。而且,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可遇而不可求。如果錯過了諸葛亮,劉備將永遠無法再擁有像他那樣的人才。因此,無論劉備用何等禮儀來請諸葛亮,對於他來說都是值得的。
二、諸葛亮事不過三是表明自己的態度。
於是,歷史上就發生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在歷史上沒有詳細說劉備三次去請諸葛亮出山的經過,只不過前兩次劉備都沒有見到諸葛亮。至於說劉備為什麼沒有見到諸葛亮,這讓人們不由得產生了疑問?
因為我們知道,諸葛亮當時躬耕隴畝,應該居有定處。他已有家室,也不可能離家遠去。在這種情況下,劉備應該很容易就找到他。但是,實際情況卻是劉備連續找了諸葛亮三次才見到他,這裡面的奧妙不由得耐人尋味。
劉備沒有見到諸葛亮,無法只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諸葛亮不在家,另一個原因是諸葛亮在家卻避而不見。第二個原因發生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如果諸葛亮故意避而不見的事情敗露,就很可能會讓劉備產生誤會,進而放棄相請諸葛亮的行為。
因此,劉備沒有見到諸葛亮,很大的原因是諸葛亮當時並未在家。諸葛亮作為荊州名士,他的交遊很廣。在農閒時期,與好友交往,互相交流學問就成了他的日常活動。正是有了這種交流,才讓諸葛亮未出茅廬,就知天下三分,對天下的形勢瞭如指掌。
由於諸葛亮的頻繁出遊,才使得劉備難以找到他。不過劉備依然鍥而不捨,經過兩次碰壁後,第三次終於找到了諸葛亮。這第三次找到諸葛亮,很大程度上是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打動的結果。在劉備第三次去諸葛亮草廬的時候,一切都已經有了定局。
諸葛亮作為一位志存高遠的政治家,對天下形勢當然十分關注。像劉備來到荊州這樣重大的事件,諸葛亮當然很關心。他的好友徐庶投身劉備的陣營,也對諸葛亮的觸動很大。從徐庶的選擇中,諸葛亮也對劉備產生了興趣,在經過了解後,對劉備也有了自己的興趣。
不過從諸葛亮的內心來說,他也並沒有一定要加入劉備陣營的想法。按照諸葛亮自己的話來說,他當時的想法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但是當劉備連續來訪,向自己拋來橄欖枝的時候,諸葛亮的心緒被劉備的誠意打動了。於是,在劉備第三次來訪的時候,就遇到了等候多時的諸葛亮。
可以說,雙方的見面是雙方刻意安排達成的。諸葛亮為了這次相見,作好了充分的準備。他對劉備侃侃而談,說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在這篇震古爍今的偉大政治藍圖中,諸葛亮充分發揮了他的政治天才,從天下大勢的走向,到劉備集團的進取方向,都做了嚴密的論述。
尤其是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劉備集團內部狀況也瞭解得很清楚。他在做北伐規劃的時候,就特意指出讓一員上將率領荊州軍馬攻打宛洛,這位上將不言而喻就是關羽。正是諸葛亮對劉備集團內部的清醒認識,才讓他能夠提出像《隆中對》這樣合理的戰略方案。
僅從這方面來看,我們就知道諸葛亮對劉備的認可。因此,在劉備三顧茅廬時,就沒有出現諸葛亮外出的情況,如願以償地見到了諸葛亮。劉備用三顧來表明自己敬重諸葛亮的態度,而諸葛亮正是從劉備的三顧中感受到劉備的誠意,在和劉備見面交談後,互相得到認可的雙方,就立刻確立了君臣的名分。
結語:
劉備為了招攬諸葛亮,不惜三顧茅廬。這是因為劉備陣營缺乏能夠治國理政的政治人才,被世家大族排斥的劉備,除了同樣遭到排斥的諸葛亮,無人可以招攬。在得知諸葛亮的才能後,劉備就下定決心,按照徐庶的建議,親自去請諸葛亮出山。
諸葛亮雖然躬耕隴畝,但是在農閒的時候依然不忘遊學。他在家中的時間較短,這就造成了劉備兩次來訪而不遇。不過諸葛亮已經感受到了劉備兩次來訪的誠意,便有了劉備第三次來訪的相逢。在雙方互相認可之後,兩者便立刻確定了君臣的名分,開啟了三國的新篇章。
回覆列表
一方面,考驗劉備的誠意。
另一方面,諸葛亮策劃思路。因為這是一生的事業,大意不得。西川五十四州之地圖,即是期間的表現。“隆中對”就是孔明深思熟慮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