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706189292720

    集議的形式可以分為君臣共議、臣下受詔而議、宰輔召集議事、非常時期的集議等幾種。

  • 2 # 為建築而生

    百官集議制度,古已有之。因為無論任何時期與任何朝代,要決定、處理、解決一些重大或者疑難問題,一般的情況下,通常都要在一定的範圍之內,召集臣僚,集思廣益,然後執政者最終決策。


    這種百官集議制度的雛形,最早當在漢代出現。而其最完善、最進步的施用此制度,當屬於有宋一朝。


    史稱“宋人好議論”,而在有宋一朝,多種形式並存的集議型別可謂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其一,御前集議


    這個“御前集議”是當時宋朝最核心、最主要的一種王朝決策形式,宋朝的皇帝不但會親臨會議,而且親自主持。其中所議定的問題一般都在大的國是方面,如規立法度,和戎之策,戰守方略,財稅收付,主官任命,對外對內用兵等等。


    一輪集議結束之後,皇帝還要在偏殿再度接見個別臣僚,對一些軍機大事再行忖度,重新釐定、掂量。這些,已然屬於朝政的一部分,也被臣僚們視為常態。


    其二,朝堂集議


    朝堂集議最大的一個特徵就是宋朝皇帝不參與其會。而且,主持朝堂集議的人也不固定。那麼,由誰來主持朝堂集議呢?第一種情況就是由皇帝詔旨指定的大臣主持其議。第二種情況就是在沒有皇帝指定主持人的情況下,則按照參加朝堂集議的官員的官階大小來決定主持之人。


    朝堂集議參與的成員,首先還是按照皇帝的詔旨辦理,因為需要集議之事廣博,有時候甚至涉及軍事、政治、經濟等諸方面,參與臣僚人數真的就達到百人。


    很有名的一件事,在宋嘉定元年,為了平息契丹遼國的憤怒,主戰派韓侂冑被殺害,之後,是否要把韓侂冑的首級裝在木盒子裡送到契丹遼國,傳首北遼,以示宋朝的和議誠心。這件事,成為一個議題,就在朝堂集議上出現了。而且,真的就通過了此議,宋朝函送韓侂冑之首,送到契丹遼國,以表示對主戰派韓侂冑已經嚴懲,希望與遼國透過和議,維持和局。


    其三,都省集議


    在此這個都就是指宋朝宰相辦公的所在“都堂”,而省則指尚書省。尚書省在宋朝屬於行政權力的最高機構。宋朝有關朝廷行政上的大事一般都在尚書省議決。


    同樣,都省集議皇帝不會參加,在都省集議當中,參與者當然不僅僅是尚書省的人,這樣的行政集議,參與者多是涉及到的部門官員參加。


    其四,二府集議


    北宋初年,對於政治、軍事是兩相分離,中書門下省主政,樞密院掌軍。軍政分開,互不相干涉。


    後來,隨著邊事緊張,軍事鬥爭應對上壓力極大,而且,軍政相互保障難以分離。在這種情況之下,宋仁宗傳下詔旨,規定在樞密院之內,中書門下另設一廳,專門負責與樞密院會商協調邊事。再後來,宋英宗治平三年,皇帝詔旨規定,在溯望之日定期兩府集議。這種二府集議,共掌軍政大權的局面一直到史彌遠為相時,專權跋扈,軍政權柄盡收歸己,才徹底的毀掉了有宋一朝的兩府集議制度。


    其五,近臣及臺諫集議


    所謂的近臣,就是指經常能夠在皇帝身邊參與決策的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等參議、秘書累臣僚,這兩類官員也被稱之為兩制。而御史臺與諫官則合稱臺諫。


    兩制也經常集議,或者參與其它放集議。由於臺諫官有彈劾權,所以被朝廷所重視,以是故,臺諫集議也經常外延到其它當中。


    其六,定題集議


    宋朝的集議制度極其備細,有鑑於皇帝與大臣不可能面面俱到,事無鉅細的掌握纖毫明細,所以,對一些具體問題,就採取先令相關部門把自己的處置意見上報有司,比如,刑事案件先交付刑部、大理寺,經濟問題交付三司,禮儀之事先置於禮院、太常寺。


    如果出現重、特大相關事件,皇帝就會責成專門人員與高階臣僚一起集議,北宋神宗朝之時,有“阿雲之獄”一個案件出現,社會影響很大。當時就經過司馬光、王安石議,呂公著、韓維、錢公輔議。其事論證若干年才底定。


    其七,地方集議


    在北宋時期,根據其《職制令》規定;諸州通判,幕職官,縣丞、主簿、縣尉、並日赴長官廳議事,那麼,何謂幕職官呢?即籤判、司理、司法、司戶、錄參、節推、察推、節判、察判等。


    按照規定,這些北宋地方的下級官吏們如果在司法、獄判當中遇到疑難問題,或者同僚之間一件不能夠達成一致的時候,可以按規定進行相關集議。


    上述種種,的確也體現了有宋一朝的“事無大小,一聽於法”的理事原則。


    宋朝宋人以好議論著稱於世,這種社會現象的出現,恰好體現出宋朝政治清明,政權穩定,經濟繁榮,以至於出現言論寬鬆的良好氛圍。


    在古代中國,一個王朝的禮樂制度是衡量其正統性的明確標識,而當時的北宋王朝所承接的正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戰亂不斷,禮崩樂壞的現實局面。


    對於如何重新建立其一套北宋王朝自己的禮樂制度,以樹立起大宋王朝的正統權威,以及重新構建起一套有別於五代十國叢林法則的社會秩序,北宋王朝建立之初,對此煞費苦心。


    而在北宋一朝的百官集議當中,所議做多的事物,既不是政治,也不是經濟,又不是軍事,卻是如何建樹起正確的禮樂制度。甚至具體到北宋皇帝與王公的諡號必須要經過集議。


    宋代的百官集議對提高行政效率,提振議政風氣,優化合理的出臺中樞決策都起到了極好的促進作用。


    宋代的百官集議恰好客觀上防止和抑制了皇權的泛濫性蔓延,使得集議與皇權合力,無形中推動了王朝政治的開明化,使得社會諸階層都對國家之興衰榮辱開始關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母女關係不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