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漩渦鳴人yy

    權力不見得有多大,但是面子是肯定要給足的,這一點是滿清政府的立國之本,連皇帝自己在處理這個事情的時候,也必須得向著旗主!

    我們得說的一件重要的轉折就是八王議政!這是八旗的旗主最後一次向最中心最高的權力發起挑戰,在這次挑戰裡面,很顯然雍正佔取上風,並且大量的削讀剝削了吧崎的實力,其實早在雍正之前順治的時候,就因為多爾袞的事件,就開始削弱八旗對於朝廷對於愛新覺羅家族的影響。但是在雍正時期則是徹底的做到了把這個尾大不掉的問題給他割掉了!

    在這之後,八旗的其主其實更多的也只是一個榮譽性的虛銜。真正的權力在朝廷中,地位在國家中的地位,這已經是沒有了!但是由於這些人是八旗的旗主,名義上是其於八旗人的主子,所以其他的人相較於這些人來講就是奴隸,因此奴隸就應該做奴隸該做的事情!

    在滿清政府執政中國時期,當時八旗子弟見到自家的旗主,那是要多尷尬有多尷尬,首先,不管你的地位,不管你的身份如何,見到你家的主人,你必須得下跪!你必須得請啊,否則你就是大不敬之罪,其主打你罵你那是應該的,皇帝都管不了,第二,旗主如果要你去辦事情,你必須得去。你就算是當朝一品大員,你都必須得去幫忙!第三,如果說你這個八旗的旗主看上你自家八旗裡面有哪些女子比較漂亮,你挑她做老婆。沒有任何人可以反對!

    有人會說了這種事情,為什麼皇帝不出來管一下,皇帝難道就一直眼睜睜的看著自己手底下的大臣被這些八旗的旗主四處吆喝嗎?

    這種情況之下,上三旗你是管不到的,或者說八旗子弟之間任意的兩個不同的旗,他們兩邊是井水不犯河水的,誰要敢伸手出去管其他人,那這等於放了皇帝機會,皇帝會辦,但你如果管自己人,那皇帝沒有任何意見,甚至只能夠樂呵呵的。告訴你,辦的好,辦的漂亮!

    當然有人會說了,留下這些人幹什麼,如果這些人一不高興,天天在那裡折騰皇帝的日子豈不是很難過?講道理,皇帝,尤其是滿清的皇帝,他為什麼能夠奪取天下,還不是依靠著八旗子弟的擁護,八旗子弟人數少,維護住這些人的特權,這些人會拼盡全力的替你作戰。當然最後這些人便廢了,沒辦法作戰,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但是有這麼一個小的核心利益團體替你去辦事兒,很顯然皇帝的日子過得很舒服,很安穩!

    所以,無論八旗子弟怎麼鬧騰,無論巴西的其主怎麼幹出那皇帝不開心的事情。皇帝都得堅持把他們當祖宗一樣供奉起來!這些人的利益如果不在了,你靠什麼人去幫你奪得權力,滿清的政治體完全就是少數人統治多數人!在這種情況之下,一旦失去了你那部分少數人的擁護和擁戴的,剩餘的多數人就可以把你撕成碎片!

    位移。這種情況之下,你還必須得維持住吧,其其主的面子雖然損失的可能是另外一些人的權力。但是,你們這麼做是能擁有社會特權的,你們加入八旗是能擁有別人得不到東西,一生衣食無憂,你還想著離開嗎?頂多就是受會兒氣,人家又不敢殺你!

  • 2 # 冪冪情感生活

    這個問題老樑來回答。

    多大?這事您得看是那個時間段,他這時間段不同權勢的大小是不相同的。

    簡單的說來分為三個階段,前期,中期和後期。

    這前期大致應該是入關之前,中期應該是順治,康熙,雍正和乾隆時期,後期就到了清朝完了。

    其中前期的權勢是最大,按理說皇帝是最大的領導,這沒毛病,而他們這幫子旗主在自己的旗裡邊是最大的領導。說句誇張的話,旗主說今天他們要反對皇帝,這旗裡邊大大小小的人,這都得跟著反對。

    你們要跟他們說:“你們這不對!皇帝是最大的領導,你們不能反對他!”

    他們會集體拿大眼珠子瞪你,在他們的眼裡,只有旗主,沒有皇帝的。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好奇:“這是為嘛呀?”

    您如果想要了解的徹底一點,咱還得從頭說起。

    從頭說起

    咱不說,大傢伙也知道這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手裡邊創立的。

    開頭他其實只有一旗,然後變倆旗,後來隨著四處征戰,努爾哈赤手裡的人口是越來越多,倆旗就變成四旗,四旗後來乾脆就變成了八旗,這就是八旗制度,這當中間還有一支隸屬於皇帝親軍的黑旗。

    您現在去瞅八旗這裡邊,那有黑旗的影子,這其實是清朝權利鬥爭過程中的一個犧牲品而已,黑旗最終被肢解替換掉了。

    當然這不是今天咱要說的事,順道提一下,咱接著往下說事。

    因為這八旗是後金(清朝的前身)的統治基礎,所以努爾哈赤年富力壯的時候,他一個人管理。

    那麼後來年齡大了,就把身上的擔子一副副的全卸了下來,自己擔著實力最為強悍的兩黃旗,其他的都交給自己的兒子打理。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整個八旗就換了一個模式。

    這就相當於皇帝這屬於總公司的頭頭,手裡有錢,又開了八個子公司。

    那麼這八個子公司,他自己擔任兩個的老總,其他六個就分給兒子管理。而這些個兒子還有總公司的股份,大小算個股東,所以他們也有著和皇帝叫板的底氣。

    從關係上看,這六個旗主這都是平級的,誰也管不著誰,他們直接向皇帝負責,但內部如何運營,擁有很大的自主許可權,你愛咋咋地,畢竟你也是股東嗎,只要不是把這旗給搞塌了,皇帝是不管的。

    所以這種模式下旗主就是小個的君主,對於旗下的旗民有著生殺予奪的大權。

    舉個例子大傢伙體會一下。

    當年鑲藍旗的旗主沒事欺負自己的弟弟塞桑古,把個塞桑古坑的去找代善評理,而代善是正紅旗的旗主,對於這個事,代善表示他無能為力,他管不著別的旗裡的事,接著塞桑古又去找正白旗的皇太極,皇太極聽了也呲牙,也搖頭。

  • 3 # 唯史為大

    在清朝入關之前,八旗的旗主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對上只聽皇帝的命令,對下統領著數萬八旗軍。可以算得上是一方諸侯,有時候就連皇帝拿八旗的旗主也沒辦法。

    大家可以聯想到《鐵齒銅牙紀曉嵐》,和珅看到衣著破爛的金大煙袋(正紅色旗主)要下跪磕頭的場景。

    要知道當時的和珅可是乾隆帝的寵臣,是軍機大臣,軍機處的首魁。當時清朝的行政,財政,軍務都控制在和珅手中。要是普通人這樣玩弄和珅,那和珅殺死他比碾死一隻螞蟻都簡單。

    但不巧的是,這個金大煙袋不是一般人。他是正紅旗的旗主,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而恰巧和珅正是正紅旗的。所以,無論和珅在朝廷中的地位多麼高,在八旗制度當中和珅依然是金大煙袋的包衣奴才。所以奴才給主子磕頭再正常不過了。

    八旗都是咋來的?旗主為何這麼牛!

    努爾哈赤時期,建立了黃、白、紅、藍四旗。後來又擴充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所以合稱為八旗。等到皇太極時期,又擴充了蒙古八旗和漢八旗,清朝的八旗制度由此正式形成。後來清軍入關,挺進中原,主要依靠的就是八旗軍。

    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在清朝入關之前,八旗的旗主多是軍功卓著的皇子和皇室成員,所以他們的出身就非常高貴。旗主除了皇帝以外,一般人都不放在眼裡。

    旗人都是旗主的奴僕!旗人是旗主的私人財產!即使是皇帝也無權干涉。皇帝不可以跳過旗主直接統領旗人。正好應了那句老話“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龔自珍曾這樣說過:

    旗人的妻妾,旗主可以隨意享用!

    在清人入關前期,旗主的權力還是非常大的。一些比較蠻橫的旗主可以隨意的霸佔旗人的妻妾和財產。即使是一些在朝廷中身居高位的旗人,如果美嬌妻被霸佔也不敢吭聲,只能自認倒黴。

    下邊咱就來舉一個例子:

    從多鐸霸佔范文程美嬌妻一事,看旗主的權勢到底有多大!

    多鐸是努爾哈赤的第15子,是多爾袞的同母弟。是清朝初年八大鐵帽子王之一。是滿洲鑲白旗的旗主,在清朝全期可以說是權傾一時。把皇帝都不太放在眼裡。

    另一個主人公范文程也是鼎鼎大名!是第一批投降滿清的“走狗”!用個比較好聽的詞來形容,他是清朝的開國元勳!早年就追隨清太祖努爾哈赤,侍奉過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四朝皇帝。同時,他還有一層身份,是北宋范仲淹的第17世孫!(如果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子孫,當了北宋死對頭女真人的走狗,會不會氣的棺材板跳起來!)

    碰巧的是范文程是鑲白旗的旗人,多鐸是鑲白旗的旗主!

    范文程有一房非常漂亮的妻子,有沉魚落雁之色,閉月羞花之容。范文程是日夜把玩,愛不釋手啊!

    因為范文程是多鐸的包衣奴才出身,所以多鐸強行搶走了範文成的老婆,稱:“你老婆借我回家享用幾天,再給你送回來!”

    范文程也只能眼看著被綠,卻毫無辦法!因為你旗人本來就是人家旗主的私有財產,借你老婆用用毫不為過!

    後來皇太極知道了這件事情,並沒有給多鐸太大的處罰。最後不了了之!旗主的權勢之大由此可見!

    《清實錄》是這樣記載:

    小總結:

    在順治之前,八旗旗主(上三旗皇帝統領)確實是非常有權勢的。他們手底下的旗人只聽從旗主的指揮。在戰爭時期,他們是一旗的軍事首領,在和平時期,他們又是一旗行政首腦。總之,權利非常大,旗人就是他們的私有財產,包衣奴才。

    但是等到順治入關以後,旗人這麼大的權勢為皇帝所不容。所以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逐漸削減旗主的權勢,朝廷任命都統來管轄一旗的事務。也就是說,旗主只擁有所有權而失去了管理權。等到清朝中後期各旗的旗主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個象徵和擺設,不再擁有實際的權利。

    【end】。。。。。。

  • 4 # 香姐逛歷史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努爾哈赤為了便於管理部眾,建立四旗: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萬曆四十二年(1614),又增設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八旗制度正式建立。到了皇太極時,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滿蒙漢八旗共二十四旗構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體,但是滿八旗地位最為崇高。

    旗人得罪旗主將會有各種懲罰臨到,甚至喪掉性命,被滅族。八旗旗主不是皇帝就是諸王、貝勒,開國大臣,是世襲制,他們有聲望有實力,朝廷高官見了他們都得下跪。就算旗人在朝中當了最大的官,而旗主成了四處流浪的叫花子,這個權傾朝野的官員見了叫花子旗主,也必須下跪行禮。

    這就厲害了,劇中可能虛構,但至少反映了清代旗主的地位。金大煙袋自稱正紅旗老旗主,而和珅為滿洲正紅旗,所以見到旗主那是必然要下跪請安的,且是畢恭畢敬!下面來詳細說說。

    其軍隊本身就有極強的戰鬥力,再加上明末衰敗,和明朝統治者爭奪天下的戰爭中,八旗子弟獲得了巨大戰爭利益。努爾哈赤對作戰有功之臣分別授予不同官銜,並賜賞土地財寶,供其享用,且實行世襲制,所以八旗子弟享受著特殊待遇。至十八世紀中期,八旗營兵已完成全國軍事要地的分佈,實行永久性的駐紮,是清王朝中前期國家重要軍事武裝,軍事支柱!說到權勢,八旗制度是清朝的根本制度。

    然後問題就出來了,旗主的權力太大、地位甚高,這個時候經常和皇權貴臣發生衝突,清朝初期的幾位皇帝一直都在想法用各種手段削弱旗主的權力,但效果並不理想。很明顯的,這需要時間,經過幾代皇帝的前期努力,最後到了乾隆時期,旗主的權力幾乎被架空,原本屬於旗主的全部集中到了皇帝一人手中。

    和珅見到金大煙袋,被訓斥到:老人沒有給你說過旗裡的事?見到主子該怎麼著?都忘了?

  • 5 # 魏青衣

    八旗的旗主,實際權力不一定有多大,但政治地位卻很高。

    這個老人是誰?金大煙袋,為什麼和珅會對金大煙袋俯首稱臣?主要是因為和珅是正紅旗人,而金大煙袋是正紅旗旗主,因此,雖然金大煙袋在乾隆面前沒有和珅那麼高的地位,但金大煙袋卻也一點不怕和珅,反而讓和珅跪倒在地。

    雖說這只是一個虛構的小故事,但道理卻是不差的,朝廷官員中,只要是八旗後裔的,只要是見到自家的旗主,一般都要行個禮。

    但在入關以後,八旗旗主的地位就沒那麼崇高了,特別是在康熙以後,八旗旗主已經有些名不副實了,這時候的八旗旗主主要作用也只是政治地位比較高,不掌握實權,雖然是旗主,但卻不一定就要入朝為官。

    到了雍正年間的時候,為了抑制八旗旗主的權利,雍正甚至下令八旗旗主家裡出了喪事,旗民不能強制性參加喪禮,這也是對旗主地位的一種削弱。

    對於八旗旗主來說,旗民就像是他們的所有物,他們之間的關係就像是主子和奴才,不管旗主是什麼職位,旗民又是什麼職位,從政治地位上講,旗主地位都是要遠勝於旗民的,旗民見了旗主也都要跪地行禮。

    當然,旗主的風光從康熙年間以後就開始削弱了,像是和珅見了旗主就跪拜在地這種事也不會發生,畢竟這時候的旗主不管是政治地位還是實際權力都已經很低了。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八旗旗主在清軍入關之前,還是皇帝的血脈同胞,而過了一百多年,血緣也逐漸稀薄,旗主被削弱也是必然。

  • 6 # 葭明通半瓶歷史

    大清的官員,論權力之大,論財富之巨,論職位之高,論兼職之多!

    再補充一點,大清的奴才們,論離皇帝之近,論如何得皇帝之寵信!

    如果和珅在紀曉嵐面前謙虛一下“老紀,你第一,啥都是你第一還不行嗎?”

    大清上至皇親國戚下至文武百官,敢稱呼和珅為和二的除了紀大煙袋還有人嗎?

    和珅苦笑著“是,是,大人說的是。”

    金大煙袋就是正紅旗的旗主,和珅是正紅旗的旗奴。

    以上雖然是《鐵齒銅牙紀曉嵐》的戲說,卻也不是胡說。都是有所本的。

    八旗制度無論如何美化他,說他是軍事組織也罷,生活組織也罷,社會組織也罷。

    歸根結底,八旗制度還是奴隸制度。

    <清碑類鈔》說:

    “旗主每有貧無聊賴,執賤役餬口,若途遇其奴之高車駟馬者,必喝其名,使下車代役。”

    做旗主的就是這麼牛,金大煙袋還真不是吹牛,筆者如果是和珅,遠遠的在街上看見了,一定會繞道而行的。

    《清碑類鈔》還講過一個有名有姓有官職有事件的真實故事:

    道光朝時期的大學士鬆文青,很受道光帝的倚重,朝堂之上離他不得,忽然有一天就請假了,“皇帝,我告幾天假,可以不?”

    “當然可以了,愛卿去忙吧,準你一天假。”

    第二天,朝堂之上公事完畢,道光帝問軍機大臣說:“鬆筠何事請假?”

    一個滿人軍機大臣上前一步回答說:“他旗主家有白事,鬆大人‘照例’要去當差的。”

    道光帝對滿人軍機大臣說到:“你明兒去看視一下,如果沒啥大事,讓他銷假吧!”

    其實呢,這也無需大驚小怪,就好比有些大老闆回老家要下車和村中的糟老頭子們小心翼翼的打招呼一樣。

    應付罷了,趨炎附勢之徒照例還是去大老闆那裡走動的。

  • 7 # 歷史環形社

    相信大家一定都比較瞭解滿族的八旗,在明朝末期的時候,他們就憑藉自己的努力,打倒了李自成,打了勝仗,從那以後,清軍進入中原,從此清朝在中原有了一席之地,多虧了八旗,但這時候戰爭仍然還在繼續,不過旗主也因為這個享受了一個權利,就算官員升官以後也還是不敢不服從,甚至害怕見到他們,究竟是什麼權利呢?

    其實就是地位高,無論官員的職位多大,只要是在八旗內部,政權地位就永遠比他們低,甚至是奴才和主人的關係。既然是這樣,那是不是他們的地位和權力比朝廷的官員要高呢?其實並不是,他們的權利變化主要有兩個階段,清朝初期和清朝後期。

    八旗可能讓人有點難以理解,他原本是八支隊伍,在戰爭的時候分開之後,指揮比較容易,成為了八旗,每個旗中都有長官,努爾哈赤在的時候,八旗是他統領,後來他老了,就讓四個兒子來統領,後來每代旗主就這樣延續了下來,旗人的後代地位也是非常高的。

    在清朝剛開始,旗主的權力非常大,也很受人尊敬。權力比朝廷內的任何人都大,其實就僅次於皇帝。自從努爾哈赤建立八旗之後,各朝都是仰仗八旗,所以他們對清朝來說是不可缺少的。作為一旗之主,地位不言而喻,努爾哈赤起初就抬高了他們的權力,而旗人和他們的關係就是主人和僕人的關係,旗人的命運全部都握在他手中,所以旗人自然對旗主很敬畏。

    不過旗主也不只是有權利,他們還有義務,當時所有的戰役,幾乎都是旗主帶著部隊去完成的,所以他們有很大的功勞,當時有些人無論怎麼犯錯,都不會被降職,他們其實原來都是旗主,所以才能夠穩固不倒。

    在清朝政權逐漸穩固了之後,他們就受到了皇帝的提防,特別是多爾袞之後,皇帝決定有計劃的奪走他們的權力。中後期的時候,皇帝使用了非常多的手段,這類人就只有高的地位,而沒什麼權力了。地位從一個手握大權的人變成了沒有實權的虛職。

    但就算如此,考慮到八旗在清朝崛起的時候立下了大功,他們已經成為了榮譽化的旗主了,還是保留了他們很高的地位,在名義上,旗下的人還是他們旗主的奴才。因此,旗人的出身人官位再高,地位再顯赫,權力再大,就算是得到皇帝的恩寵,面對旗主,地位還是沒他們高,仍然要自稱奴才,給主子請安。對於一些地位很高的官員來說,要對有虛職的旗主低頭請安,實在是讓人很不適。所以清朝的旗人官員最害怕的就是見到旗主。

    清朝時候的制度在當時可以說是最完善的制度了,官員們要想反叛幾乎是把不可能的,當時有關官職的管理很,也正是有這樣的制度,不管是誰,只要是在朝堂上有官位的,就算是一品見到旗主也要磕頭,只要是朝中有官職,只要是遇到了他們就要磕頭行禮。

  • 8 # 醉觀滄海

    【用心回答,交流歷史】導語:題主這個問題提的好!清朝時期,八旗的旗主確實很威風,權勢也很大,即使官位再高的當官者對於自己的旗主也是畢恭畢敬的。(本回答僅針對滿八旗來回答,蒙八旗和漢八旗,同理相似於滿八旗)

    根據題目,暫且將題主的問題分為兩個部分來分別回答,這樣更加妥當。

    【第一部分】,回答“八旗旗主權勢到底有多大?”

    1️⃣滿八旗的前身及當時旗主權利;

    滿清的基業就是起於八旗制度,最早的八旗制度源自於女真人傳統的狩獵制度。那時候女真尚未形成統一的國家,都是以各自的部落形式存在,如女真三大部落‘’“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

    2️⃣滿八旗制度的正式確立,旗主權力的強化;

    在滿八旗制度正式確立後,後金政權仍然需要四處出戰,攻打遼國以及金國。這個時候,統治者所依靠的主要力量就是這八旗的旗主,再由旗主帶領旗民出征。在平時休戰時,八旗旗主各自管控著自己旗內人口的所有一切事務,上至軍事訓練下至結婚喪嫁,可以說,對於旗內的百姓,旗主就是他們的衣食父母,就是他們旗內的王,一切事務由旗主說了算。

    【第二部分】,回答為何官員升官後最怕見旗主?

    我認為題主所問“為何官員升官後最怕見旗主”,可能是由於幾個原因:

    1️⃣升官後可能會被旗主羨慕嫉妒嘲諷甚至打壓;

    2️⃣升官後可能會被旗主要求提攜平庸本旗子弟;

    3️⃣升官後可能會被旗主以不利的訊息所要挾做一些不願意做的事情

    問題總結:

    所以,從滿八旗制度建立起初,旗主在世襲的情況下,擁有者本旗內的政治、軍事、生活等一切大小事務的管轄權,儼然就是本旗的王,最高統治者。而那些升官後的官員,要麼怕受到旗主的羨慕嫉妒甚至嘲諷,要麼怕旗主硬安排讓自己提攜本旗平庸子弟,或者被旗主以一些不利訊息要挾辦理某些見不得光的事情,都很懼怕去見到自己的旗主,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 9 # 鳶飛九天2018

    為何清朝時期旗人出身的官員升遷後,最怕見到旗主?原因很簡單,因為,無論這個官員的職位有多大,但是在八旗內部,其政治地位依然要低於旗主,甚至在名義上,這個旗人只是旗主的奴才。

    八旗服飾

    既然官員是旗主的奴才,那是不是意味著,旗主的地位和權力遠高於清廷朝堂的官員呢?並非如此。清朝八旗的旗主權利其實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康熙之前和康熙之後。

    在康熙之前,尤其是清朝初期,八旗的旗主不但權力極大而且地位極高,是名副其實的一旗之主。權力確實在遠高於各級官員,實際權利和地位僅在汗王和皇帝之下。

    眾所周知,自努爾哈赤創立八旗制度以來,八旗就是後金乃至於清朝最根本的制度,清朝也是倚仗八旗,最終入關佔領天下的。因此,八旗對於清朝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努爾哈赤畫像

    那麼,作為統領八旗的旗主,其地位之高自然毋庸置疑。努爾哈赤創立八旗以來,就賦予了旗主極高的權利。八旗的各個旗主不但是該旗的最高軍事領導人。

    同時,他也擁有極高的政治權利和地位,旗丁之於八旗旗主,相當於奴隸之於主人,八旗的旗主對於其麾下旗丁的命運,完全可以一言而決。因此,命運完全掌握在旗主身上的旗人們,自然對於本旗的旗主十分敬畏。

    當然,旗主並非只有權利,沒有義務,女真人能由關外的漁獵部落,最終成為天下的主人,八旗旗主可謂居功至偉。清朝初期的幾乎所有戰役,都是由八旗旗主率領八旗軍隊完成的。也因為八旗旗主的巨大功勳,清朝的鐵帽子王,大部分都是旗主出身。

    八旗形制

    當然,有人身依附關係的旗主,由於其過大的權力,在清朝穩定對天下的統治之後,開始受到統治者的忌憚。尤其是經歷了多爾袞和鰲拜的專權之後,痛定思痛的康熙皇帝開始有計劃有步驟的剝奪旗主的巨大權力。

    到康熙中後期,在康熙的種種手段之下,八旗的各旗旗主已經只有崇高的政治地位,而沒有多大的權力,八旗旗主從一個掌握軍政大權的超品大員,變成了一個只有榮譽地位的虛職。

    但是即便如此,鑑於八旗各旗主在崛起八旗崛起之初的重大貢獻和清廷的祖制,已經變成榮譽化的各旗旗主,依然擁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在名義上,八旗的各旗人依然是各旗主的奴才。

    清末八旗子弟

    也因此,雖然旗人出身的八旗高官們雖然擁有顯赫的地位,巨大的權利,甚至更為隆重的眷寵,但是,其政治地位依然要低於各旗旗主,他們見了本旗的旗主,依然要自稱奴才,對老主子敬禮請安。

    位高權重的高官大員們,卻要對只有虛職的旗主伏低做小,這自然令這些官員十分不適,因此,清廷的旗人官員們最怕見的就是旗主。

  • 10 # 墨寧i

    想要了解八旗旗主 就先要了解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是清代根本制度,八旗分為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八個旗色,旗人“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被視為清王朝統治的核心與根本。

    八旗內部在行政方面有自己的官僚體系,在教育、科考、任職等一切社會領域都有自己的特權。清代的官員職位有滿缺、漢缺,旗人可以出任漢缺,但是漢人則不能反過來出任滿缺。

    因此,旗人的地位,總體來講要遠遠高於其他人。但是,旗人內部,也有複雜的等級區別,這些等級特別森嚴,整個清代二百多年,旗人分為外八旗人、包衣、旗下農奴三等,上下之間各有禮數,不敢逾越。

    這三等旗人,外八旗是八旗的核心力量,從皇家到普通所稱的八旗子弟,都是這個階層。

    而旗下家奴們,是上述旗人的奴僕,他們不能參與科舉,不能作官。地位較低的旗人,也可以通過“抬旗”提升地位,上升到更高階級,但是抬旗需要戰功、機遇。

    也就是說,同樣作為旗人,內部之間也存在著很多的等級差別。

    不過,清朝入關二百多年間,數量寵大的旗人們,經濟和社會地位難免隨著具體情況上下浮動,於是出現旗主貧窮、旗奴富貴的“錯位”,而且越到後期越明顯。但就算這樣,旗主和旗奴的世襲身份也是固定的,旗奴地位永遠低於旗主。這樣,就出現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主奴倒置現象。

      八旗制度層次分明,各旗管理有序。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為上三旗,上三旗內無王,都歸皇帝所親統.兵是皇帝親兵。下五旗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八旗旗主的權利羅列如下。一起來了解。

      其二、一旗之主就是一旗之君。各旗主貝勒對屬下旗員、兵丁的統屬關係十分嚴格。“屬人對旗主有君臣之分”。旗下官員及旗民有事,必須到本旗主處報告,得其允許後方可行動。行軍打仗不得擅離本旗及其所屬牛錄,如擅自離開要處重罰。甚至旗人女子婚嫁也需要本旗貝勒的許可。旗主貝勒在一旗之內就是一個小君主,不是旗主的貝勒,對本旗旗主貝勒都是敬畏如神。

      其三、努爾哈赤為八旗之主,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八旗分隸,互不統屬,但八旗卻共推一旗之主為八旗之共主。努爾哈赤對八家貝勒具有絕對權威。這一方面是由於各旗貝勒都是他的兄弟子侄,另一方面是八旗之主擁有旗的數量和實力要遠遠超過其他各旗。

      因此他有能力發號司令。努爾哈赤作為大汗,集各種大權於一身。如戰爭的俘獲品及人畜等,各旗貝勒不能私自支配,必須由努爾哈赤分配。在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政權中,“汗”有上天賦予的無限的權利。諸貝勒、大臣以汗為父。國家大小政事,均須以汗所事為是,所非為非。這種以血緣關係維繫的政權統治帶有濃厚的原始社會末期父系家長制的遺存。

      編制有序的管理,於是有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各為其主,各行其是。這就是八旗最為出名的地方。也是旗主可以和皇帝平起平坐的實力。

    八旗

    【上三旗】

    正黃旗

    旗主:皇帝親統

    佐領:九十二個整佐領又兩個半分佐領

    兵丁:三萬

    人口:十五萬

    鑲黃旗

    旗主:皇帝親統

    佐領:八十四個整佐領又兩個半分佐領

    兵丁:二萬六千

    人口:十三萬

    正白旗

    旗主:皇帝親統

    佐領:八十六個整佐領

    兵丁:二萬六千

    人口:十三萬

    【下五旗】

    鑲白旗

    旗主: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

    佐領:八十四個整佐領

    兵丁:二萬六千

    人口:十三萬

    正紅旗

    旗主: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

    佐領:七十四個整佐領

    兵丁:二萬三千

    人口:十一萬五千

    鑲紅旗

    旗主: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

    佐領:八十六個整佐領

    兵丁:二萬六千

    人口:十三萬

    正藍旗

    旗主: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

    佐領:八十三個整佐領又十一個半分佐領

    兵丁:二萬六千

    人口:十三萬

    鑲藍旗

    旗主: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

    佐領:八十七個整佐領又一個半分佐領

    兵丁:二萬七千

    人口:十三萬五千

    上三旗皇帝親統,建昌元年八月

    【下五旗旗主(固山額真、都統)】

    正紅旗:愛新覺羅均劭

    鑲白旗:愛新覺羅列膺

    鑲紅旗:愛新覺羅先州

    正藍旗:愛新覺羅先極

    鑲藍旗:愛新覺羅列驍

    【上三旗梅勒額真(副都統)】

    正黃旗:愛新覺羅朝宗

    鑲黃旗:

    正白旗:

    【下五旗左右梅勒額真(副都統)】

    正紅旗:【左】愛新覺羅先赫【右】愛新覺羅列湛

    鑲白旗:【左】愛新覺羅先羿【右】

    正藍旗:【左】愛新覺羅列昭【右】

    鑲藍旗:【左】愛新覺羅先煦【右】

    鑲紅旗:【左】愛新覺羅列英【右】

    滿清八旗內部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無論你是誰,身居何職,官至幾品,只要你還在本旗中,都得低旗主一頭,旗主可以說是超品的存在。再加上這個金爺比乾隆還要高上兩輩,身份地位擺在那裡,和珅給他下跪見禮也就不足為奇了。當然,電視劇畢竟是電視劇,有一定的誇張和藝術成分。滿清八旗制度隨著清朝的發展,其重要性和八旗權力也在逐漸衰落。而清朝滅亡後,八旗特權被廢除,失去了經濟來源又不會生產勞動的旗人多窮困潦倒甚至男盜女娼。

  • 11 # 菸斗雜談

    舉個例子吧。

    王鐵蛋,大名王大慶,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

    但是,勤奮好學,

    終於,學業有成,在城裡當了大官,

    某一天,老家的生產隊長,也是他老家隔壁的二大爺,到城裡找王大慶辦事,

    二大爺見到王大慶後,當著王大慶的同事,大聲地對王大慶說:

    “鐵蛋啊,二大爺有件事想請你幫個忙,你看成嗎?”

    瞬間,王大慶臉憋得通紅,小聲地對二大爺說:

    “二大爺,別叫我鐵蛋,在這兒應該叫我大慶。”

    二大爺不幹了:

    “打小我就叫你鐵蛋,小時候我還經常抱你呢,你偷摘我家桃子的事我還沒跟你算賬呢,怎麼,當官了,就不知道自己是誰啦?”

    王大慶更是覺得無地自容,這老爺子實在是惹不起,誰讓我的底細他門清呢?

    除了老老實實招待二大爺,忙前忙後地幫二大爺辦事以外,王大慶不敢再說什麼。

    鬱悶歸鬱悶,二大爺這樣的親人,就像拉著他這隻風箏的線,不管他這隻風箏是“王鐵蛋”也好,還是“王大慶”也罷,那根線是永遠不能斷的,也是永遠不敢斷的,否則,即便是“王鐵蛋”變成了“王大慶”,即便是他王大慶有了更大的成就,一切都將是無根的浮萍,無處存身的落葉罷了。

    題主所提的問題,與此類似,只是人物、時代不同而已。

  • 12 # 常棣tandy

    一、入關後八旗領主王公與旗人主屬關係的表現

    嘉道時期,禮親王府的昭槤曾敘述:人關後“諸王分將之旗有五:曰正紅、曰鑲白、曰鑲紅、曰正藍、曰鑲藍,其五旗戶籍,皆為王公僚屬,沿左氏人有十等之制,遞為臣僕”。昭槤所說的下五旗旗人皆為宗室王公之“僚屬”“臣僕”,就是指的他們之間的主屬關係,它是入關前旗人對領主王公私隸性關係的殘留,是它的延續存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主奴性的私隸關係。

    入關後,下五旗王公的屬下旗人,由於在社會等級結構中具有身份上的特殊性,所以在文獻上又有專門的稱呼——“哈哴阿”,滿文為“harangga”,“從屬者”之義。對領有他們的宗室王公乃至其家屬,仍稱“屬主”“管主”,俗稱“主子”“主”。

    他們在主子跟前要自稱“奴才”,即使是身為中央或地方大員者也要這樣稱呼。康熙年間,隸屬於鑲白旗雍親王胤禛的四川巡撫年羹堯,在給胤禛的信中沒有自稱奴才,便遭到主子胤禛的痛斥,指責他是“藐視本門主子”,並訓誡他:“祖宗制度,各王門旗屬,主僕稱呼”,“莫不皆稱主子、奴才”,“且汝父稱奴才,汝兄稱奴才,汝父豈非封疆大吏乎”。

    康熙初曾在京滯留的進士儲方慶還據其所見,以漢軍旗人官員為例,對二者之間的主僕名分及哈哴阿的低賤性做過更生動的敘述:

    至於滿、漢之外,復有漢軍一途,其仕之尊顯者亦列於公孤之選。然位雖尊於天家,而名仍隸於私室,方得其位之時,非不赫然貴矣,一遇其主,則俯首帖耳,執役之不眼,舉人世可卑可賤之事恆視為固然,而不敢稍有所牴牾。

    這些漢軍旗人雖然在朝廷為官,有些人甚至“列於公孤之選”,極人臣之貴,可是“一遇其主”便俯首帖耳,唯命是從“而不敢稍有所牴牾”,且“執役之不暇”,將侍奉主人之賤役“恆視為固然”,自認為是分所當然,為何如此?

    其原因,正是因為他們在官場或社會中地位雖尊,卻又“隸於私室”,是王公主子私人的卑下奴才,所以在主子面前不得不如此。身為哈哴阿的官員若犯嚴重罪行,則進一步降其身份為更低等的家奴,而且仍如入關前一樣,給原主子家為奴。雍正以前,這類事經常出現。

    如順治五年七月,懷來兵備道道員朱永旺只因“抗攝政王令,不飼牛”,便被革職、鞭五十,然後“給本主多羅貝勒勒克德渾家為奴”。順治十七年八月,巡撫朱衣助降敵後又逃回,免其死罪後“仍交與該王為奴”。

    康熙二十二年三月,兵部等衙門擬將觸犯軍法的總兵官朱衣客處斬,康熙帝下令:“朱衣客著從寬免死,給與該主為奴。”當時還有罰入辛者庫之制,所謂入辛者庫,是入於包衣管領下為奴,使其為主子服賤役。如康熙四十八年正月,護軍統領趙賴(滿人)因保皇太子胤礽時推病不到,康熙命將趙賴革職,“交該管主,令人辛者庫當下賤差使”。同樣,雍正十一年七月,莊親王胤祿屬下査爾布獲罪,其一家四口也是“人該管和碩莊親王之包衣辛者庫”。

    其次,是管主役使哈哴阿,哈哴阿作為僕有侍奉主子的義務。

    順治朝在京的史學家談遷曾據其見聞而敘述,當時旗人“隸於旗下,各受所轄,雖官中外,列三九,一謝事歸旗,聽役本轄,子女不得避也”。康熙朝,大學士席哈納、吏部左侍郎傅繼祖(滿人),年老休致後,便一個在“該管王門上行走”,一個為主子管王府家務。年老退休了卻不能養老,還要為本管王當差行走,表明他們的身份並不完全自由。

    旗人官員犯罪革職,朝廷有時還直接指令他們去侍奉主子、接受主子的差遣。如康熙二十六年,副都御史舒恕因昏庸不能勝任其職而被解任,“交與該王為護衛”。納爾庫被革去筆帖式“交與該王當差”。五十二年三月,內閣學士宗紳保因“為人胡塗,著解退,發伊該管王處行走”。哈哴阿家屬子女,平時就應在主子之家當差。

    如順治朝著名的大學士正紅旗漢軍旗人寧完我,其四世孫寧邦璽在雍正年間為正紅旗“康親王(崇安)屬下”,便在康親王府上充當服侍主人雜務的拜唐阿。刑部尚書鑲白旗滿洲人富察氏傅鼐,康熙朝時為雍親王胤禛屬下,也是“年十六,侍憲皇帝(胤禛)於藩邸,驂乘持蓋,不頃刻離”。

    乾隆四十四年所修的《八旗則例》甚至還規定:旗員任地方官攜家屬赴任,如有十八歲以上的子弟,要先“詢明該管王公有無用伊之處”,“如有用處,停其攜往”。這一規定至同治年間仍然保留。 清廷也允許五旗王公在中央規定的範圍之內,於屬下旗人挑取為其府第行走的差役和隨侍人員。

    另外,哈哴阿日常還要去主子家請安,以盡為僕之禮;遇年節或主家紅、白之事,去主家慶、吊,乃“分所當然”。前述四川巡撫年羹堯因為沒有盡這種主僕之禮,主子雍親王胤禛便痛斥他“六七個月無一請安字,視本門之主已同陌路人矣”,又提到“妃母(指康熙帝之德妃,胤禛生母)千秋大慶,阿哥(指胤禛長子弘時)完婚之喜,而汝從無一字前來稱賀”。

    主家若有喪事,其屬下旗人還要穿孝、服喪。順治年間規定: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死,其“所屬官員、護軍校以上並妻,俱喪服,大祭後除服”。宗室王公們的福晉、夫人,或女兒受封者如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死,也有“屬員服喪”之禮,所屬旗人“官員帽除纓,官員妻俱喪服,大祭畢除服”。

    為防止王公家喪事所屬官員服喪影響國家公務,雍正四年又補充規定:“嗣後王、貝勒、貝子、公等,如遇家有喪事,將該屬文武大臣,著吏、兵二部開列具奏再令成服。其官員內有在緊要處行走者,著該管大臣指名具奏,令其照常辦事,特諭。由此看來,《清宮遺聞》所記道光初的吏部尚書軍機大臣正藍旗蒙古人鬆筠,在其主家有喪事時披麻戴孝、司鼓執役一事,儘管有添枝加葉及錯訛之處,但並非憑空虛構。

    二、主屬關係殘留對政治的諸多消極影響

    清代宗室王公與所屬旗人的主奴性私屬關係,對清代政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1. 主屬結黨營私。

    這一問題,在康熙朝後期的儲位之爭中表現得較為突出。皇太子胤礽被廢,諸皇子競相謀奪儲位,各自把私門屬下作為爭奪儲位的心腹助手;屬下則希望主子異日榮登大寶自己沾光而奔走效勞,四出活動,充當了各皇子黨人中的重要角色。康熙就曾說,當時諸皇子“已經分封,其所屬人員,未有不各庇護其主者”,大學士馬齊,原隸鑲黃旗滿洲,皇八子胤禩封入正藍旗後,馬齊連同其家所在的佐領一起撥隸貝勒胤禩。馬齊位高權重,也有活動能量,在第一次廢太子,康熙令大臣們推舉新太子時,馬齊便在朝臣中大造輿論,聯合官員們推舉胤禩。

    康熙察覺其活動,將馬齊及其弟馬武、李榮保奪官,後來又將該家族之佐領從胤禩屬下收回,重歸自己的上三旗。 皇三子胤祉的屬下人孟光祖,也曾到山西、陝西、四川、湖廣等地活動,拉攏地方官,終被康熙派人緝捕處斬。

    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的屬下戴鐸,則給主子提出了一個全面的謀求儲位的計劃,並建議胤禛大力培植本門屬下人,使他們充當朝內外的要職。胤禛還曾許令本門屬人借銀子捐官,並命戴鐸、馬爾齊哈、年羹堯等屬下人聯絡中央及地方督撫大員,以擴大本黨勢力。

    康熙後期的儲位之爭,是對當時朝政造成重大影響的事件,諸皇子與屬下人結黨謀位,對這場鬥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2. 宗室王公憑藉他們的主子身份,勒索屬下錢財,迫使屬下旗員侵吞錢糧,虧空公帑,助長了清前期貪汙之風的惡性發展。

    地方官署,是官吏加徵耗羨、浮收勒折、收取規禮(即陋規)的利藪,清前期的督撫多由旗人擔任,旗人任府州縣官的也不少,而這些旗人地方官不少又是宗室王公的屬下,是他們的私屬“奴才”,因而貪鄙的王公主子便以勒索這些屬下地方官,作為進財的特殊渠道。

    如康熙後期的兩廣總督楊琳,鑲紅旗漢軍旗分佐領下人,為“敦郡王屬下(敦郡王為康熙帝第十子胤䄉),王曾遣閹人赴廣,據其署內,搜尋非理,楊亦無如之何”。敦郡王胤䄉所以敢派人明目張膽地到楊琳的總督府內搜尋錢財,正是憑藉他的主子身份。而堂堂的封疆大吏楊琳,也正因為是胤䄉的屬下奴才,所以對一個閹宦之輩的搜尋也“無如之何”,不敢得罪主子。

    這類勒索事件,在康熙朝尤為多見。早在康熙十年,康熙帝就曾針對諸王公“於所屬在外官員……勒索其財物”的現象釋出上諭加以訓斥,但並未採取嚴厲的制止措施。康熙後期,已發展成較嚴重的政治問題了。雍正上臺後對此有過透露,他說:“五旗諸王不體下情,分外勒取,或縱管事人肆意貪求,種種勒索不勝列舉,以致該員竭蹶饋送,不能潔己自好。凡虧空公帑罹罪罷黜者,多由於此”。雍正把王公勒取屬下視為康熙後期官員虧空公帑這一嚴重問題的主要原因,儘管說得有些過分,但反映出這種問題的嚴重性。說明這類現象不僅普遍,而且勒取的數額也絕對不是少量的。

    如貝子胤禟,一次就向湖廣總督滿丕“索六萬金”。無怪乎雍正說:“王成勳一州縣官,伊主星尼一公爵耳,尚勒取銀數千兩,若屬於王府而為大員者,尚可問耶?”貝子胤禟勒索屬下動輒幾萬,誠親王胤祉“諮意需索所屬”,其數量肯定也不少。

    這類惡習,雍正上臺後曾嚴加禁止。乾隆時,由於他的政策不像乃父之嚴厲,所以又有所氾濫,出現“王公等於屬下外任人員每多需索”的現象,為此又兩次降旨申禁。 但是既然主僕關係存在,就不可能從根本上禁絕,只不過是有所收斂而已。而且乾隆也預設:“各旗王公所屬人員服官在京者,向遇年節生辰,一赴本門叩謁,尚屬分所當然”,並表示“嗣後各王公屬下人,唯在京向各門仍照舊不禁,其有現居外任職官因事來京者,概不許於本管王公處謁見,以清弊源,著為令”。

    允許在京官員在主家年節生辰之日去叩謁,這些奴才們又怎能兩手空空地去慶賀? 以他們的低俸祿,又怎能孝敬主子,只好侵蝕公帑、收受或勒索其他官吏( 主要是地方官)的規禮。再者,在京的屬下官員孝敬主子,地方官的屬下又怎能不向主子有所表示。所以既然有這種特殊關係,就不可能杜絕這類事情。

    清代地方官吏向中央官員或貴族饋送規禮,是始終存在的事情,其中具有屬下身份的地方官也不可能單單拋開他們的主家,得罪主子。

    3. 管主奴役屬下,干擾旗人官員行政,侵犯國家司法權。

    入關後所以延續王公對旗下佐領的統轄,並繼續實行分封制,除以前的遺留因素外,一個重要目的,是供受封王公於所屬佐領中挑取府第護衛隨從之人如護衛、護軍校、親軍、親軍校,以及管理府第事務之人如長史、司儀長、典儀、散騎郎等。這些人全部由王公從屬下佐領中挑取。

    王公府第家務雜差,雖主要由其包衣佐領下人(包括家屬)充當,實際上由於旗分佐領下人也是王公的屬下,所以王公們也常常把他們當作包衣奴僕役使,而且有的役使手段相當殘酷,簡直是奴役。

    禮親王昭槤曾敘述:下五旗人員“皆為王等僚屬,任其差遣,承平日久,諸王皆習尚驕慢,往往御下殘暴”,“多有虐其所屬不堪言者”。康熙朝的雍親王胤禛對這種現象瞭如指掌,其實他本人本王府也是這種情況。

    所以上臺後的第四天即釋出上諭,首先禁止下五旗王公再役使現任官員的子弟:

    下五旗諸王屬下人內,京官自學士侍郎以上,外官自州牧縣令以上,該王輒將其子弟挑為包衣佐領下官及哈哈珠子、執事人,挫折使令者甚眾,嗣後著停止挑選。其現在行走人內系伊父兄未任以前挑選者,令其照常行走。若系伊父兄既任以後挑選者,俱著查明撤回。或有過犯、該王特欲挑選之人,著該王將情由奏明,再行挑選,特諭。

    次年七月,針對王公對旗分佐領下屬人之奴役,再次釋出禁令:

    下五旗諸王將所屬旗分佐領下人挑取一切差役,遇有過失,輒行鎖禁、籍沒家產,任意擾累,殊屬違例。太祖、太宗時將旗分佐領分與諸王,非包衣佐領可比,欲其撫循之,非令其擾累之也。嗣後仍照舊例,旗分人員,只許用為護衛、散騎郎、典儀、親軍校、親軍。或諸王挑取隨侍之人,或欲令所屬人內在部院衙門及旗下行走者兼管家務,或須用多人以供差役,或補用王府官職,或令隨侍子侄,著開名請旨……其旗分人員,不許擅行治罪,必奏聞交部。如不請旨,斷不可也。儻有仍將旗分人員妄行擾累,令其多供差役,兼管散職,著該旗都統等奏闡。若都統等隱匿瞻徇,一經御史參劾,即將該都統等治罪。

    從雍正上諭中所反映的,諸如管主對屬下“折挫使令”“挑取一切差役,遇有過失,輒行鎖禁、籍沒家產,任意擾累”等情況看,諸王公對旗分佐領下屬人簡直是非人待遇,甚至“或有不肖王等,因漁色之故,多斃人命”。諸王公奴役虐待官員之家,隨意“令所屬人內在部院及旗下行走者兼管家務”,不僅有辱斯文,有損國家體制的尊嚴,而且影響官員正常執行公務。

    至於濫用非刑、輕斃人命,則侵犯了國家的司法權,也使屬於國家編戶的旗人人身安全受到威脅。因而皇帝不得不強令禁止。

    從以上兩道諭旨還可看出,雍正並未完全禁止王公對屬下的役使,只是限定使役範圍,如第一次諭旨,並沒有禁止王公們從非現任官員子弟中挑取需用之人,即使是現任官員子弟,也只是需上報“奏明,再行挑選”。

    第二次諭旨,強調的是諸王公不許將屬下人員“擅行治罪”,至於在規定的所應挑取的護衛、散騎郎、親軍等等之外,若挑取本人或子侄的隨侍之人,或“需用多人以供差役”等,也可“列名請旨”。這種帶有侷限性的禁令,效果當然也是有限的。

    其規定的禁令所以帶有侷限性,正是囿於管主與屬下的私隸關係,不能完全禁絕,因而,此後雍正、乾隆等皇帝還曾採取從王公屬下撤出被奴役者家族的佐領、裁撤或換用由屬下人充任差役人員等措施。就在雍正第二次諭旨釋出兩年後,又發生了管主虐待屬下之事,廉親王胤禩,只“因護軍九十六不遵伊之指使、給供,遂立斃杖下;長史胡什吞以直言觸怒,痛加鑫楚,且推入冰中,幾至殞命”,經宗人府參奏,雍正命將“九十六之宗族佐領不可留於胤禩屬下,著撒入公中”。

    再有,前述雍正四年,將貝勒、貝子等佐理府第事務的散騎郎裁撤。乾隆四十五年,高宗停止王、貝勒管理府第事務的長史、司儀長由其屬下官員內挑補之例,改由上三旗頭二等侍衛,鑾儀衛、冠軍使等揀選補放等措施,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此外,將下五旗某些功臣、近臣之家族由王公屬下抬入上三旗,也與此有關,如前述正紅旗漢軍人兩廣總督楊琳,清世宗便於雍正元年三月把其家抬人正黃旗漢軍,使他們脫離與敦郡王胤䄉的主屬關係。

    至道光十八年仍又發生了駭人聽聞的惇親王綿愷濫設非刑、囚禁屬下多人案。綿愷是道光皇弟,分封鑲白旗,性格暴躁,府內服役人員,動輒被拷打。其王府及西郊的寓園還設有囚房,專門囚禁違背其意志的服役人。該年五月,一名不堪虐待的包衣將其控告。道光帝責令有關衙門清查,結果搜出被囚者達八十二人,其中被圈禁的滿洲哈哴阿官員兵丁十一名,包衣佐領下人三十一人。

    這些被囚禁者“均因細故被禁”。如有的因私自探家,有的因討求差事,有的是因在王府中互相口角。其中有一人被責打逃跑後追獲,痛打後以鐵鏈鎖在書房內伺候辦事人員,又被懷疑偷了房內金茶托而遭毒打,恐懼之下服毒自殺,抬回其家後,其家屬“因畏王府,不敢控告”。道光帝接到審供後大怒,將綿愷降為郡王,革去宗令、都統等職務,罰俸三年。

    惇王府所囚禁者即多達八十餘人,被虐待者不知凡幾,由此也可見,這種殘酷對待屬下人的惡習是經常性的。若非那位包衣人大膽控告主子,仍不得暴露。道光帝也感到事情的嚴重性,隨即下令對下五旗王公的分封領屬制進行改革,即前述道光十八年的對王公所領有的佐領數的削減,同時還規定:“嗣後八旗官員人等,文職自四品以上,武職自二品以上,其本戶均毋庸作為哈哴阿,以示區別,著為令!”

    以免去身為哈哴阿的品級較高的旗人本身及其家屬的“哈哴阿”身份,解除他們與王公主子的主僕關係。道光帝這樣做,還是與以前雍正帝一樣,考慮到身為官員尤其是高階官員的旗人同時又是宗室王公的奴才,不免受主子役使,有損國家體制的尊嚴。但這次改革仍是有侷限性的,既然分封領屬制繼續保留實行,那麼下五旗的中下級旗人官員乃至大批的一般旗人哈哴阿,以及他們的家屬便仍然具有奴才身份,難免不被王公主子之家驅使、奴役。

    應該說,由於滿族的不斷漢化,以及清帝尤其是雍正對宗王的禁抑,雍正至道光諸帝又採取某些措施,抬高一些旗員的身份,使其脫離主屬關係,宗室王公的領主性身份在逐漸削弱,旗人身份有所提高,但上述道光十八年發生的事件,以及道光帝所做的有侷限性的改革,並繼續實行旗下分封制等等事實,又使我們不能不看到,距入關已有二百年的滿族內部,仍延續存在著落後的領主分封制的主屬因素。

    4. 落後的主奴性等級因素,影響到整個滿漢官僚階層,加大了宗宣責族與異姓官僚階層的等級差距,對當時的行政也造成某種消極影響。

    清代以前王朝的宗室王公,漢代,諸侯王位居丞相之上。清代則不然,凡大朝、重大慶典,親王以下人八分公以上者,俱在丹陛上序立。宗室低爵者和一品以下百官則立於丹墀內,依品級次序排列。丹陛內的高高在上者,全部為顯爵貴位的宗室王公。行禮畢,王以下人八分公以上可進殿內,丹墀內排列的低爵者和一品以下大臣則仍在原地。

    清代的宗室王公由於始終參預政治活動,在京城與朝臣朝夕相處,因而他們與民爵、高階官員的等級差距在禮制的其他方面還有具體表現。

    清前期,大學士等官與諸王共議國政的形式是,諸王端坐聽稟,貴為宰相的大學士要“向諸王長跪(雙膝跪)”奏事,後來改為屈一膝,直到雍正以後,才免去屈膝,但平時相見,則仍要下跪行禮,一直到嘉道及以後仍是如此,所以歷住嘉慶至同治時期中央與地方官的吳振棫曾說:“今大小臣工見諸王,屈一膝為禮……蓋見皇子,則雙屈膝也。”

    實際上官員中始終有向諸王雙屈膝長跪請安者,所以乾隆、嘉慶、咸豐三朝,皇帝曾多次下令禁止。異姓公、侯、伯及一品大學士等平日出行,如果路過親王、郡王、貝勒府門,雖未見到其本人,也要下馬走過,違制者就要治罪。

    再以題奏格式為例。清前期,官員奏章,凡提及王、貝勒之處,“親王、郡王、貝勒俱抬一頭書寫”。如雲貴總督高其倬奏疏,事涉撫遠大將軍王胤禵,即將“大將軍王與皇帝並寫”。臣工章奏,寫皇帝之處要另起行抬一頭書寫,這裡的“大將軍王與皇帝並寫”,正是沿用“親王、郡王、貝勒俱抬一頭書寫”的慣例,雍正時加以禁止。官員奏章的抬寫,是向皇帝等特別之人表示尊敬的禮制格式。

    議政時的雙膝長跪,往代的宗王與大臣之間從沒有這種禮節,而這些禮節形式竟實行於清代的宗室王公與朝臣之間,反映了清代宗室王公身份地位的特殊性。雍正以後雖然免去跪議、書寫抬頭兩種形式,但其他禮節還依然如舊,仍顯示出他們高高在上。如果說往代宗室王公與異姓貴族、高階官僚同處於大致相等的等級地位的話,那麼清代的宗室王公則是皇帝之下,高居於民爵百官之上的高階階層。

    清代的宗室王公與民爵百官之間的等級地位所以相差較懸殊,大概主要原因,就在於八旗領主分封制及其主屬性的領屬制殘留下,領主宗室王公與旗人官員之間的主僕關係。在滿族(泛指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內部,明顯分出的兩個階層,旗員是處於“僕”的階層,被稱為“八旗世僕”“旗僕”“世僕”;宗室王公,主要是“人八分”的王公都處於“主”的階層。

    主、僕兩階層之間,等級差距自然懸殊。再者,旗人官員雖然各有屬主,但這些屬主都是愛新覺羅家族中的王公貴族,旗人在本管主家為卑下地位,與同家族的其他受封者雖無直接統屬關係,但他們之間也必然會殘存一定程度的尊卑關係。如嘉慶時的一品大臣尚書景安,與禮親王昭槤本不同旗,不屬昭槤管下,但因景安的主子與昭槤同出一祖禮親王代善,昭槤便罵景安為他家奴才。

    選秀女之制也說明了這點,清代旗人之女選秀女,不僅備皇帝充實後宮,而且為皇子、皇孫以及下五旗王公及其子弟指婚,選秀前自行婚嫁者治罪。表明旗人對愛新覺羅整個家族都具有某種隸屬性。旗人與宗室貴族在身份地位上的這種卑尊差距,也必然會在官場的等級關係中有所反映,因而旗員即便身為高官顯爵,其身份地位也在王公之下。

    在滿漢復職制中,位高權重的旗人官員處於奴才的卑下地位,那些居於旗員地位之下的漢官也就自然失去了以前漢族王朝那種尊貴的政治地位,他們雖無奴才身份,而只能同處奴才的地位。

    清代宗室王公與滿族官員差距較大的尊卑關係,對當時的行政也產生了某些影響。清前期,諸王貝勒參政的主要形式是議政與管理部院事務。

    諸王與大臣們議政時,“諸王環坐,閣臣等向諸王跪白其議”,有時“長跪移時”,一跪就是兩個小時,一次,年老的大學士李之芳竟因不堪其苦而栽倒於地。 大學士們的這種所謂議政,與僕人向家主稟報事務無甚兩樣,所以最後是“稟承意旨,呼則以殿下”,又有如僕從去執行主子的命令。如此召則跪稟,呼則唯唯退下,他們與諸王共議,不過是為宗室王公、滿洲勳貴決策提供參考性意見。

    雍正朝及乾隆初,重要部院多由親王、郡王兼管,當時若有“重臣兼部務,則一切皆唯所命”,部臣唯親郡王馬首是瞻。果親王胤禮,為雍正之弟,乾隆之皇叔,雍正朝繼怡親王胤祥、廉親王胤祺而管戶部、工部事務。乾隆初,又兼管刑部。禮親王昭槤說:果親王在“任事時,謦咳所及,九卿唯唯”。

    位高權重的宰輔、九卿在宗室王公面前被壓制到如此低三下四、唯唯諾諾、唯命是從的卑下地步,在往代的宗王與大臣之間是不多見的。它壓制與影響官員才能的發揮,有損國家體統的尊嚴,因而康熙時,給事中對大學士向諸王跪白其議之事提出彈劾,要求改變這種禮制。

    此後,朝臣又“奏請親王不可兼部務”。雍正以後,皇帝為減少這種弊端,曾有意識地降低參政諸王的職任身份,如議政者任其為議政大臣,而非議政王。清末,諸王任職,皆為職官,而非王的身份,僅恭親王奕慎有過“議政王”之銜,只不過是個名譽虛銜而已,因議政王大臣會議早已不存在,他的這一加銜,是因他協助慈禧政變成功,對他的特殊獎譽。

    從這件事例也可看出,以前有“王”之身份的職任,其行政身份地位是突出高於以後諸王的職官身份的,所以,清末之時,才以“議政王”這種帶“王”之身份的職銜獎酬立下殊功的奕慎。清末的官場上,任職官的王公們與一般大臣的職任身份差距已明顯縮小,因而才有官員敢於彈劾任官的宗王,而這種現象,在清前期是從未出現過的。

    (正文完)

  • 13 # 漢冬已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大漢奸范文程這個人吧,滿清絕對的最大功臣之一,深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信任。在滿清地位絕對屬於最上層,但他的老婆就給多鐸給搶去睡了好長時間,結果後者屁事都沒有,而多鐸就是一位旗主。

    八旗旗主最威風的時間是在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到順治帝統治中國之前這段時期。他們的權勢有多大呢?

    首先,八旗是後金戰鬥絕對主力,組成部分全都是女真人和野人。他們無論是鎧甲刀具馬匹都是最好的,戰鬥力極為強悍。剩下的才是那些漢人和北韓人奴隸,這些人組成了其餘的漢八旗等,遇到激烈戰事時只有當炮灰的命。

    其次,一位旗主就是一旗幾萬人軍隊的絕對統帥,他甚至可以命令這些軍隊反叛整個後金。當然,這只是說他們對軍隊的控制力非常強,並非說他們有那個想法。正因為如此,所以各個旗主的身份地位只是矮了建立者努爾哈赤一頭,皇太極時期也只是矮了這位皇帝一頭而已。但討論國家大策的時候是由八位旗主來決定的,皇太極想要制定一項政策不可能繞過他們,這些人不同意政策也執行不了,這是他們在上層的地位。

    至於對下層,旗主就是統轄區域絕對的權威,想怎麼幹就怎麼幹無人可以阻止。

  • 14 # 江湖小曉生

    八旗旗主最早在後金那權力是相當大的。努爾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分別是正黃旗、正白旗、正藍旗、正紅旗,以及鑲黃旗、鑲白旗、鑲藍旗和鑲紅旗。

    前面帶正的四旗是1601年,努爾哈赤所建立,後面帶鑲的四旗,是努爾哈赤在1615年所建立。估計是努爾哈赤覺得顏色不夠用了,才想到在原來的正旗上鑲一個邊框,這想法的確獨特。

    滿洲所有子民,都被納入八旗之中,這幫人平日裡就是老百姓,一旦打起仗來,每一個都是身先士卒計程車兵,戰鬥力極其強悍。

    等到滿洲勢力延伸到蒙古和漢地以後,為了擴充編制,他們不得不又搞出了蒙八旗和漢八旗。不過社會地位還是滿八旗最高。

    一、八旗制度下旗主和包衣奴才之間的關係。1、入關之前。

    最早努爾哈赤確立八旗制度的時候,正黃旗和鑲黃旗是由努爾哈赤直接領導的,身體啊的6旗主要由努爾哈赤的兒子和侄子所領導。

    這麼一來我們就能明白,這個時期的八旗旗主,那是一般人都高攀不起的,全都是皇親貴胄,每個人都是當時滿洲兵的最高統帥之一。

    你作為人家的包衣奴才,不但不會感到自卑,反而是一種榮光。因為你不管官升到多大,只要還在滿人的統治範圍內,那都比不上這八旗旗主。

    2、入關初期。

    以上的情況,其實到了皇太極時期,依舊沒有得到改變。因為皇太極時期,滿清八旗依舊需要打天下,那麼八旗旗主依舊是這些軍隊的最高統帥。

    不過領導格局卻發生了變動,因為皇太極奪嫡的時候,覺得自己的實力有些吃虧,為此他打算多掌握一些旗,以此保證皇帝的權威。

    因此皇太極告訴大家,黃色是皇帝特有的顏色,所以正黃旗和鑲黃旗都應該一直是皇帝掌握(此前努爾哈赤將正黃旗給了多鐸,鑲黃旗給了阿濟格),此外他本人原先是正白旗旗主,所以現在他依舊要擔任該旗旗主。這麼一來皇太極就掌握了三旗的力量,這三旗也被稱為上三旗。

    另外五旗的分配是這樣的,皇太極長子豪格擔任鑲白旗旗主。豫親王多鐸擔任正藍旗旗主,阿敏被罷免,他弟弟濟爾哈朗擔任鑲藍旗旗主。代善依舊擔任正紅旗旗主,代善的兒子嶽託擔任鑲紅旗旗主。

    這幾個旗主,全部都是努爾哈赤子侄和孫子,就算你地位再高,能跟這幾個旗主鬥法嗎?那個時候,人家可都是手握重兵的主帥。

    這裡還有一個小故事就能說明一切,范仲淹有一個後代子孫叫范文程,他大小就出生在滿洲。

    他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不僅可以幫清朝出謀劃策,自己還常常身先士卒上戰場打仗,所以成為了清朝的開國元勳,是柱石一般的大臣。

    可他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鑲紅旗的包衣奴才,在八旗制度之下,包衣奴才不管做了多大的官,見到自己的旗主,那就是個奴才。

    當時擔任正藍旗旗主的多鐸,看中了范文程的媳婦兒,就強行把人家媳婦兒弄回去享受了幾天。這件事可把范文程給氣壞了,但是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只能在家唉聲嘆氣,因為人家多鐸是旗主王爺,而你只是個包衣奴才。

    如果是鑲紅旗旗主嶽託搶了范文程的媳婦兒,那范文程不僅不應該發怒,反而應該感到驕傲,那是主子在恩賞奴才,你說這種制度變態不變態?

    3、問鼎中原以後。

    世上任何事情任何關係,都不可能一塵不變,清朝問鼎中原以後,八旗旗主王爺們,逐漸就不掌握兵權了,為什麼?因為皇帝也擔心旗主王爺們功高蓋主,中央集權才是最出色的政治制度。

    為此八旗旗主王爺們從康熙後期開始,逐漸成為了尾大不掉的人物。用他們吧,他們真的沒什麼能力,可不用他們吧,他們又都是開國元勳們的子孫後代,面子上過不去。

    於是清朝一直在維持著八旗旗主們的顏面,至少在地位上,八旗旗主是滿清最高檔次的貴族,不管你的官職多高,見到本旗旗主,那只有下跪的份。而且他們會因此感到光榮。

    紀曉嵐見到乾隆,只能稱自己為臣,而和珅見到乾隆,卻可以稱自己一聲奴才,這就是區別。和珅是滿洲正紅旗人,正兒八經的旗人,見到皇帝自然就是奴才了,就算他做到了六部尚書,在旗主王爺跟前那就是個奴才。

    鐵齒銅牙紀曉嵐裡,那個金大煙袋,就是正紅旗旗主,雖然人家啥官職都沒有,可頂著這麼一個旗主王爺的身份,你和珅這位宰相級別的人物,看到了他也得跪在地上磕頭,這就是八旗制度下的規矩。

    二、清朝中後期,八旗旗主逐漸失去了權威和地位。

    乾隆時期,其實八旗子弟就已經開始糜爛,他們仗著祖上留下的產業,過著各種腐敗的生活,壓根就沒有為生計著想過,所以八旗子弟逐漸成了社會上最沒用的一幫人。

    這個時候的旗主王爺,其實也跟這幫人沒有任何區別,除了地位稍微高了一點,整個人也就是個廢人一樣,吃喝玩樂成了他們每天主要去做的事情。

    清朝末年,這種情況就更加嚴重了,八旗子弟已經成了社會的負擔,他們也不把八旗旗主放在眼裡了,因為旗主王爺們也都是社會蠹蟲,誰還比誰強啊?

    反倒是那些包衣,很可能有一些人在朝中做了大官,旗主們要辦事情,還真的得去找他們的關係。包衣們表面上尊重旗主王爺,實際上能不能辦,還真的得看心情。

    總結:清朝前中期,包衣奴才最怕見著自己的旗主。

    清朝前中期,沒有入旗的大臣,只能算是旗主們的包衣,他們跟旗主的奴隸一樣,是沒有任何身份和地位的。

    他們升官以後,就很容易跟旗主王爺們碰面了。而你作為包衣奴才,對不起,你的一切都是旗主王爺的,人家想要奪取你的財產、親人,那是合理合法的,你說這幫包衣奴才害不害怕呢?

    參考資料:《清史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呂雉要殺戚夫人和劉如意,重臣周勃,陳平和張良為何不加以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