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1)單細胞生物靠單個細胞就能完成各種生命活動。例:細菌、藍藻、草履蟲
(2)多細胞生物依賴各種分化的細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複雜的生命活動。
(3)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必須依賴活細胞才能生存。例:SARS病毒、艾滋病病毒
二、生命系統結構層次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由小到大依次為:
細胞(最基本的結構層次)→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群落(一定區域內所有種群)→生態系統→生物圈(最大的生態系統)
注意:
①單細胞生物一個細胞就是一個個體,沒有組織、器官、系統層次。
②植物沒有系統層級,六大器官直接構成植物個體。
③病毒不具有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④生物大分子如細胞膜等細胞結構屬於系統但不是生物系統
三、顯微鏡的使用
1.步驟
(1)“找”:在低倍鏡下找到物像後(調焦時,先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接近玻片,再反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上升至看清物像,最後利用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楚),轉動反光鏡使視野明亮
(2)“移”:把要放大觀察的物像移至視野中央(把左上方的影象移至視野中央時,把裝片向左上方移動,偏往哪兒,就往哪邊移動)
(3)“轉”:轉動轉換器,換成高倍物鏡
(4)“調”:觀察並用細準焦螺旋調焦。(調暗用平面鏡和小光圈;調亮用凹面鏡和大光圈)
2.顯微鏡的放大倍數
(1)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指物像邊長或寬的放大倍數。而不是面積或體積的放大倍數。
(2)總的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X物鏡的放大倍數。
3.目鏡、物鏡區別
物鏡:有螺紋,鏡筒越長,放大倍數越大,距裝片距離越近;
目鏡:沒有螺紋,鏡筒越長,放大倍數越小。
4.高倍鏡與低倍鏡視野的比較
高倍鏡細胞較大,細胞數目少,視野較暗,實際觀察範圍小,與裝片的距離近;
低倍鏡細胞較小,細胞數目多,視野較亮,實際觀察範圍大,與裝片的距離遠;
5.移動規律
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是物像的倒像,如字母“b”在視野中的像是“q”。
6.顯微鏡放大倍數變化時,視野中細胞數目的變化
①視野中細胞成單行:後來細胞數目=開始細胞數目/(後來放大倍數/開始放大倍數)
②視野佈滿細胞(均勻分佈):後來細胞數目=開始細胞數目/(後來放大倍數/開始放大倍數)²
四、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本質區別: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
1.不同
真核細胞:
①具有成形的細胞核,有核仁、核膜和染色質(DNA和蛋白質),有多種細胞器
②變異型別: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③細胞分裂:有絲分裂,無絲分裂,減數分裂
④先轉錄(細胞核),後複製(細胞質)
原核細胞:
①沒有核仁、核膜,有擬核(環狀DNA分子,不與蛋白質結合形成染色體)。
②變異型別:基因突變
③細胞分裂:二分裂
④邊轉錄邊複製
2.相同
①都有相似的細胞膜和細胞質
②都有與遺傳關係密切的DNA分子
③都有核糖體
④都以ATP作為直接能源物質
3.細胞壁
①植物細胞:纖維素和果膠
②真菌:幾丁質(酵母菌,黴菌,食用菌)
③動物:無細胞壁
原核細胞
①藍藻:藍球藻,念珠藻,髮菜,顫藻
②細菌(名字帶杆,球,螺旋,弧都是細菌,乳酸菌叫做乳酸桿菌屬於細菌):肽聚糖
③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
五、細胞學說(施萊登和施旺)
1.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
1543年比利時的維薩里、法國的比夏發現人體在器官和組織水平的結構
1665年英國的虎克觀察植物的木栓組織,發現並命名了細胞
18世紀 德國的施萊登、施旺提出細胞是構成動植物的基本單位
1858年德國的魏爾肖提出細胞透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2.主要內容
①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發育而來,並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所構成。
②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與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中產生。
3.意義:揭示了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
一、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1)單細胞生物靠單個細胞就能完成各種生命活動。例:細菌、藍藻、草履蟲
(2)多細胞生物依賴各種分化的細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複雜的生命活動。
(3)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必須依賴活細胞才能生存。例:SARS病毒、艾滋病病毒
二、生命系統結構層次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由小到大依次為:
細胞(最基本的結構層次)→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群落(一定區域內所有種群)→生態系統→生物圈(最大的生態系統)
注意:
①單細胞生物一個細胞就是一個個體,沒有組織、器官、系統層次。
②植物沒有系統層級,六大器官直接構成植物個體。
③病毒不具有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④生物大分子如細胞膜等細胞結構屬於系統但不是生物系統
三、顯微鏡的使用
1.步驟
(1)“找”:在低倍鏡下找到物像後(調焦時,先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接近玻片,再反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上升至看清物像,最後利用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楚),轉動反光鏡使視野明亮
(2)“移”:把要放大觀察的物像移至視野中央(把左上方的影象移至視野中央時,把裝片向左上方移動,偏往哪兒,就往哪邊移動)
(3)“轉”:轉動轉換器,換成高倍物鏡
(4)“調”:觀察並用細準焦螺旋調焦。(調暗用平面鏡和小光圈;調亮用凹面鏡和大光圈)
2.顯微鏡的放大倍數
(1)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指物像邊長或寬的放大倍數。而不是面積或體積的放大倍數。
(2)總的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X物鏡的放大倍數。
3.目鏡、物鏡區別
物鏡:有螺紋,鏡筒越長,放大倍數越大,距裝片距離越近;
目鏡:沒有螺紋,鏡筒越長,放大倍數越小。
4.高倍鏡與低倍鏡視野的比較
高倍鏡細胞較大,細胞數目少,視野較暗,實際觀察範圍小,與裝片的距離近;
低倍鏡細胞較小,細胞數目多,視野較亮,實際觀察範圍大,與裝片的距離遠;
5.移動規律
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是物像的倒像,如字母“b”在視野中的像是“q”。
6.顯微鏡放大倍數變化時,視野中細胞數目的變化
①視野中細胞成單行:後來細胞數目=開始細胞數目/(後來放大倍數/開始放大倍數)
②視野佈滿細胞(均勻分佈):後來細胞數目=開始細胞數目/(後來放大倍數/開始放大倍數)²
四、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本質區別:有無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
1.不同
真核細胞:
①具有成形的細胞核,有核仁、核膜和染色質(DNA和蛋白質),有多種細胞器
②變異型別: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③細胞分裂:有絲分裂,無絲分裂,減數分裂
④先轉錄(細胞核),後複製(細胞質)
原核細胞:
①沒有核仁、核膜,有擬核(環狀DNA分子,不與蛋白質結合形成染色體)。
②變異型別:基因突變
③細胞分裂:二分裂
④邊轉錄邊複製
2.相同
①都有相似的細胞膜和細胞質
②都有與遺傳關係密切的DNA分子
③都有核糖體
④都以ATP作為直接能源物質
3.細胞壁
真核細胞:
①植物細胞:纖維素和果膠
②真菌:幾丁質(酵母菌,黴菌,食用菌)
③動物:無細胞壁
原核細胞
①藍藻:藍球藻,念珠藻,髮菜,顫藻
②細菌(名字帶杆,球,螺旋,弧都是細菌,乳酸菌叫做乳酸桿菌屬於細菌):肽聚糖
③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
五、細胞學說(施萊登和施旺)
1.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
1543年比利時的維薩里、法國的比夏發現人體在器官和組織水平的結構
1665年英國的虎克觀察植物的木栓組織,發現並命名了細胞
18世紀 德國的施萊登、施旺提出細胞是構成動植物的基本單位
1858年德國的魏爾肖提出細胞透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2.主要內容
①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發育而來,並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所構成。
②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與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中產生。
3.意義:揭示了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