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2953758246135
-
2 # 無限塞羅迪迦
莊子的妻子去世,莊子不僅不難過,反而擊盆而歌歡喜雀躍,這在常人看來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是這也是常人恰恰不懂莊子的一件事。莊子是道家學說堅定的信奉者,他的哲學理念告訴他,生老病死,季節更替皆為萬物之常理,妻子的離去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她只是進入了下一個輪迴,所以他替妻子高興才會做出讓人感覺不可思議的事情。
-
3 # 奧特慢馬蛟文
據說,莊子的妻子因病而亡,好朋友惠子聽聞,前來弔唁,卻看到莊子正盤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責問莊子道:“你妻子與你結髮同窗共枕數載,為你生養孩子,孝順敬老,賢惠持家,如今不幸亡故了,你不哭也就算了,還在這裡敲著盆子唱歌,有你這樣做人的嗎?”莊子說:“你錯了,她剛死時,我怎會悲傷呢?然而,氣又變而有形,形又變而有生,今又變而為死。故人之生死變化,猶如春夏秋冬四時交替也。她雖死了,人仍安睡天地之間,而我竟還悲哀地隨而哭之,自以為是不通達命運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在莊子看來,生老病死就是很自然的事情,這就像一年四季的交替,人又有什麼好痛苦的呢?人源於自然,再回歸自然,不過是正常的生死輪轉,他依然在天地之間,只要懷著這樣的想法,人又有什麼好悲傷的呢?
莊子的很多言論表明莊子對生死有其獨到而深刻的理解,他說:“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餓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人之生,也就伴隨著死,一個生命的消失,就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宇宙間只不過是一口氣,氣聚則生,氣散則死,但聚與散,只是現象,氣的本體則沒有所謂的聚散,無聚散之氣,是生命的本原,從現象看來,有生滅之相,但滅而不滅,所以說“死也生之始”。
生和死在莊子看來,只是生命中的個別現象。人之所以悅生惡死,或是貪生怕死,只因沒有領悟到這是一種自然的現象。莊子以整體宇宙的流行來宏觀生死的現象,以“萬物畢同畢異”的知性以統合整體關的慧心。人與宇宙是為“一”,不可分;因而,人生的諸般現象,放在宇宙的大化流行中,也都是和諧的,在現象與現象之間沒有差別。所以,生死現象,在道的形而上觀點下,是沒有任何區分的。同時,死生同狀,以死生為一的思想基礎也在以道觀之的原則下形成。
其實,道內存於萬物,也正是道本體的外現。因此,道本體的超越性,落入形象之中,也就是道生萬物時,同時道又內存於萬物當中。藉此而知,萬物的存在由道的創生而開始、由道的記憶體延續,由道的記憶體而運作;簡言之,萬物由道而來,終需迴歸到道;但萬物的運作亦是道在引導。
總而言之,生死都是天命,問題在於我們對生死的態度如何。一般人都認為“人之生也,與憂俱生,久憂不死,何苦也!”為免除人生憂患,莊子主張“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能夠順天安命,自無憂患之足慮。然後肯定生之價值,過著健全的一生,乃能享受圓滿的死亡,由此而肯定死的價值。
莊子主張修養的最高目標為遠到至人、神人的胸襟,乃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因而能夠泯合天人,冥絕生死,而至於“心齋”、“坐忘”的勝境,此時一切外在生死成毀的變化,都不能擾亂他內心的寧靜。故能齊萬物、外生死。此為內聖之道修養的極致,雖非常人所能,但宜心嚮往之。
莊子視生若死,視死如生,或許這就是他所說的“形如枯槁,心如死灰”。就這這樣的生死觀造就了莊子平淡的、寂寞的、理智的、安詳的一生。傳承了老子的哲學觀點,萬物生於無,生命也是來自無,復歸於無,這就是他的生死觀。
回覆列表
莊子妻死 原文如下: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譯文:
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惠施)前往莊子家弔唁 ,只見莊子岔開兩腿,像個簸箕似地坐在地上,一邊敲打著瓦缶一邊唱著歌。惠子說:“你的妻子和你一起生活,生兒育女直至衰老而死,身死你不哭泣也就算了,竟然敲著瓦缶唱歌,不覺得太過分了嗎!”
莊子說:“不對的,我妻子初死之時,我怎麼能不感慨傷心呢!然而考察她開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僅不曾出生而且本來就不曾具有形體,不僅不曾具有形體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氣息。夾雜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變化而有了氣息,氣息變化而有了形體。
形體變化而有了生命,如今變化又回到死亡,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執行一樣。死去的那個人將她靜靜地寢臥在天地之間,我卻嗚嗚地隨之而啼哭,自認為這是不能通達天命,於是就停止了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