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寤寐獨歌

    目前為止,在人們尚未完全瞭解地震的前提下,歷史經驗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其理論‬依據‬很專業‬,學術性較強‬,但我其‬舉‬的‬例子讓人一目‬瞭然‬:

    1972年‬華北地區遭遇幾十年不遇的嚴重乾旱,結果1975年遼寧海城發生7.3級地震,1976年唐山發生7.8級地震;

    1972年西南地區發生嚴重乾旱,1973年四川爐霍發生7.9級地震,1974年雲南昭通發生7.1級地震;

    2006-2007年四川發生了特大幹旱,然後2008年就是汶川大地震。

    經驗可以告訴人們久旱之後有大震的機率,但具體到每一次地震,以現代的科技力量,地震預警只能以秒來計算!

    2021年1月8日,北美洲多明尼加共和國發生了一次3.1級小地震,它的震源深度打破了世界紀錄987公里,在震中位置地震預警可以提前168秒。而大多數‬地震‬,如果震源‬淺‬的話‬,提前預警‬的時間‬就會‬是幾十秒‬到‬幾秒‬。對於‬城市中‬居住‬高樓大廈的‬人們來說‬,這個時間‬太‬短了‬!

    我們只能期待科技進步,能夠較為準確地提前更長時間預警,增加逃生機率;再就是提高建築質量,增強房屋的抗震性;同時提高人們對於地震發生的警惕性,以便於在災難來臨時能夠迅速反應。

  • 2 # 陳錫沅

    先說這句話是從哪裡來的這句話呢最早是中國地震科學家耿國慶聽一個農民說的。那農民說的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帶著這樣的疑問,耿國慶先生就去做了一次調查。這一查不要緊,整整查了中國兩千二百零二年的歷史。從秦始皇十六年,你一直查到公元一九七一年,在這期間,華北和渤海地區一共發生了六十九次六級以上的地震。在這六十九次地震中,震前一年發生大旱的有二十七次震前兩年發生大旱的有十五次。震前三年發生大漢的有十六次,震前三年半發生大旱的有九次,結論是什麼?結論是,在震前一到三年半內發生大旱的次數為六十七次,佔比百分之九十七點一。而在這其中呢還有一個重要的規律,就是大旱之後地震發生的越慢,強度就越大,大漢的面積越大,地震的強度就越大。那這樣的資料可靠嗎?為此我還專門去查了一下四川七點六級大地震,位於西南大旱區雲南昭通六點五級大地震位於西南大旱區海城七點三級大地震位於華北大戰區唐山七點八級大地震也位於華北大地震。這些破壞力極大的地震,似乎都能體現震撼之間的關係,為什麼會這樣?也有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各個板塊之間相互擠壓摩擦,孕育出了地震。而在這個過程中所產生的能量會使得地球區域性溫度升高,這些熱量傳導到地面,會使得地面的溫度升高。說的誇張一點,就像一塊燒紅的石頭,釋放出大量上升的熱氣流,從而不利於形成降雨出現了大旱。而我們的國家呢有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因為板塊之間的擠壓相對都比較活躍,主要分佈在五個區域,分別是臺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二十三條地震帶。涉及到的省份主要有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山西、寧夏、江蘇、安徽、青海、西藏、新疆、甘肅、四川和雲南的全部和部分地區。最後我想說的是,大旱未必會引發大震,但有備無患,卻也不必寄人憂天。有人說,今年的蚊蟲很少,會和地震有關嗎?我特意去查了一下蚊蟲繁殖的最佳溫度是二十五到三十攝氏度,超過三十五度人都會受不了,蚊蟲就會出現下折。也就是類似於冬眠的一種現象。所以您明白了嗎?

  • 3 # 才思敏捷藝術家R

    從今年7月開始,全國很多地方遭遇了百年難遇的大旱,長江上游的主要支流嘉陵江都見底了,從四川一直到安徽,從鄱陽湖一直到太湖,整個長江中下游都遭遇了嚴重的乾旱,原本應該是汛期的長江流域,竟然不下雨了。

    雖然我並不想危言聳聽,但有一個風險不得不提,那就是“旱震關係”理論。這個理論知道的人並不多,但我認為非常重要,所以先來做個介紹。

    提出“旱震關係”理論的人叫耿慶國,他是國家地震局的地質學家,他在研究地震和氣象關係的時候發現,6級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區,在震前一至三年的時間裡,往往是旱區,旱區面積越大,震級也越大,如果是旱災之後第三年才地震,那麼震級會比第一年大。

    為什麼旱災之後會地震,他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地震的直接原因是地殼內部應力的集中釋放,雖然釋放應力的速度很短,但孕育的時間卻很長,在孕育地震的過程中,不僅有力學過程,同時伴有熱、電、磁等各種物理化學反應。在這個過程中,釋放出來的大量能量會導致低空大氣出現異常變化。

    在大地震的孕育過程中,由於地熱增高,使得地面出現乾熱特徵,這會導致空氣中水汽含量大大降低,溼度變小,繼而使得雲層難以形成。由於缺少雲層,讓太陽能夠直射地面,這更加劇了乾旱。

    根據他的理論,並不是乾旱導致了地震,而是大震發生之前1-3年,震區特殊的地質變化,使得地面溫度增高,從而形成了一個特殊的高氣壓帶,這改變了當地的氣候環境,使得降水難以發生,於是就有了旱災。

    理論已經有了,下面我們來看看能不能聯絡實際。下面這個表格,從公元前231年(秦始皇十六年)開始,一直統計到公元1971年,在這兩千多年時間裡,華北及渤海地區總共發生了69次六級以上地震,其中只有兩次震前沒有出現旱災,剩餘的67次震前都是旱災。

    耿慶國還發現,從1956年到1971年,全國共出現46個旱區,其中有39個旱區在災後1-3年內發生了六級以上地震,大旱之後有大震的機率高達84.8%,只有15.2%的旱區在災後三年內沒有發生大地震。

    作者同時指出,旱震關係中的旱和農業裡的旱並不一樣,農業裡莊稼生長期內缺乏降水,導致糧食減產,這就叫旱災。但旱震關係中的旱是指大旱,是持續時間長、面積廣的嚴重乾旱,而突破歷年降水量最低值的地區,是確定發震危險區的明確訊號。

    作者還舉了幾個近期的例子。比如:

    1,1972年中國華北地區遭遇幾十年不遇的嚴重乾旱,結果1975年遼寧海城發生7.3級地震,1976年唐山發生7.8級地震。

    2,1972年中國西南地區發生嚴重乾旱,1973年四川爐霍發生7.9級地震,1974年雲南昭通發生7.1級地震。

    3,如果以上的例子還不夠顯著的話,2006-2007年四川發生了特大幹旱,然後2008年就是汶川大地震。

    2006年,中國四川、重慶遭遇大旱,部分地區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一些地區氣溫多次超過40度,甚至出現了44度的高溫,更可怕的是,這場旱災一直持續到了2007年。到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了八級地震。

    事實上古人早就發現了“旱震關係”,但並沒有上升到理論。在《國語》中就有這麼一番話: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川竭,山必崩……”。

    伯陽父說,河水乾了,必然山崩。當時涇水、渭水、洛水都幹了,於是就發生了岐山大地震。周幽王二年的岐山大地震,是中國歷史上記錄下來的第一個六級以上地震。

    以上基本把“旱震理論”做了一個簡單的概述,這次中國發生了大範圍的旱災,會不會在未來的1-3年發生大震,我當然是不知道的,但我覺得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南大學老師不願給學生低分引發熱議,成績“正態分佈”是個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