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願你天天好心情0P
-
2 # 漆水步昶
毛主席曾評價曾國藩: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不少人心中的曾國藩,往往是“權謀”的形象。曾國藩因此也成為官場權謀的代名詞。事實上,曾國藩領導力的核心,並非權謀,而是理念。
曾國藩“非有超群軼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
曾國藩並非天資聰明之人。左宗棠對曾國藩的評價是“才略太欠”,是個“書憨”,即書呆子。梁啟超也說曾國藩“非有超群軼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他沒有超群絕倫的才華,在當時的傑出人物中,被認為是最笨的一個。
曾國藩對自己也很有自知之明,他評價自己“生平短於才”、“自問僅一愚人”。曾國藩在給家裡寫信時也說,“吾兄弟天分均不甚高明”。他曾以讀書、做事為例,“餘性魯鈍,他人目下二三行,餘或疾讀不能終一行;他人頃刻立辦者,餘或沉吟數時不能了”。曾國藩的作戰指揮也是如此,“行軍本非餘所長,兵貴奇而餘太平,兵貴詐而餘太直”。
曾國藩“自以秉質愚柔,舍困勉二字,別無入處。”他認為“天道忌巧”,他相信“惟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惟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梁啟超認為曾國藩的成功,恰恰就是這個困勉拙誠的功夫,“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如斯而已,如斯而已”。民國學者蕭一山也說曾國藩“不尚機權,惟務質實”,這是曾國藩人生哲學的核心,是他一生得力之處。
以“忠義血性”為核心理念來激發天良,改變人心
曾國藩是以書生從戎,他所面臨的環境非常險惡。一方面是太平軍的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另一方面,曾國藩所處的時代,又正是封建王朝的末世。整個統治集團中,官吏瀆法貪冒,柔靡浮滑;士子不知廉恥,唯利是求。流波所及,軍隊之中,將帥貪婪平庸,士卒望敵而走。用曾國藩的說法,這些人都已經喪盡天良了。
在曾國藩看來,可怕的不是太平軍的造反,而是人心的陷溺、人慾的橫流。軍事的失敗只是一種表象,其背後是價值體系的崩潰,“無兵不足深憂,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後,忠憤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為浩嘆也”。沒有兵不必要深憂,沒有餉不值得痛哭。唯獨放眼向這個世界看去,竟然很難找到一個見了有利可圖的事情不奮勇爭先、見了急公好義的事情唯恐落人之後的人。這是真正令人深深嘆息的現象。
要扭轉這種局面,在曾國藩看來,當務之急,是以“忠義血性”為核心的理念來激發天良,改變人心,號召那些“抱道君子”,以“捨身衛道”、“殺身成仁”的精神,以“打脫牙,和血吞”的剛毅,以“志之所向,金石為開”的信念,投身於挽狂瀾的事業中。也正是在“捨身衛道”、“忠義血性”的驅動下,曾國藩的湘軍表現出了異於任何軍隊的戰鬥力。
曾國藩在《湘鄉昭忠祠記》回顧湘軍成功的原因時說過一段非常精彩的話: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誠為天下倡。世之亂也,上下縱於亡等之慾,奸偽相吞,變詐相角,自圖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難避害,曾不肯捐絲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誠者起而矯之,克己而愛人,去偽而崇拙,躬履諸艱,而不責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遠遊之還鄉,而無所顧悸。由是眾人效其所為,亦皆以苟活為羞,以避事為恥。嗚呼!吾鄉數君子所以鼓舞群倫,歷九載而戡大亂,非拙且誠者之效歟?
這無異是對曾國藩與湘軍成功之道的最好總結。可以說,他的信念、他的抱負、他強烈的救世意識,以及他執著地將自己的理念付諸行動所形成的強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領導力的核心。
曾國藩理念的核心,就是傳統的儒家思想
曾國藩理念的核心,其實就是傳統的儒家思想。儒家的理念,用宋代理學家張載的話說,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一理念早就在那裡了,然而一般的儒生卻只是想、只是說,而不敢做、不去做。曾國藩與一般儒生不一樣的是,他堅信“天下事在局外吶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自入局,挺膺負責,乃有成事之可冀”。
毛澤東對曾國藩這一點非常佩服。他認為中國歷史上有兩種人,一種是辦事之人,一種是傳教之人。而曾國藩是“辦事兼傳教”之人。毛澤東認為,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人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一是清朝末年的曾國藩,一是北宋時期的范仲淹。這兩個人成事的根本,就在以“傳教”來達成“辦事”的結果,也就是透過理念的傳播與踐行成就了事業。
一生三變:曾國藩從“儒”到“法”再到“道”的理念變遷
曾國藩的朋友歐陽兆熊曾說,曾國藩“一生三變”:做京官時以程朱為依歸,辦理軍務一變而為申韓,咸豐八年再出而以黃老處世。
程朱,即程顥、程頤兄弟與朱熹,是理學的大師;申韓,即申不害與韓非子,是法家的代表;黃老,即黃帝與老子,是道家的別稱。歐陽兆熊的這段話,很好地點出了曾國藩的領導力從“儒”到“法”再到“道”的理念變遷,也是其從理想到現實再到成熟的螺旋式成長軌跡。
曾國藩在北京為官的時候,是以理學為自己的修養之道。理學對其領導力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理學何為?理學就是要“學做聖賢”。曾國藩一生以“做聖賢”為自己的追求,他的格言是“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理學對曾國藩的另一個影響,就是“衛道”的強烈使命意識。“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曾國藩正是以“衛道”為旗號,與太平天國對抗,把一場軍事的戰爭,變成了一場文化上、價值上的“衛道”的戰爭。
在中國文化中,儒家一直扮演著主體的角色,儒家為華人提供了理想的人格和價值追求,是一種正面的導向。但是,儒家也帶有明顯的理想主義色彩,過於相通道德的力量,因而理想主義色彩過濃的儒生,往往是“迂遠而闊於事情”,無法把事情做成。因此,對於必須在現實世界中把事情做成的曾國藩來說,只靠儒家的價值理念,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曾國藩出來統帥湘軍、帶兵打仗,“一變而為申韓”,開始運用法家的理念施為。法家與儒家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說理解儒家的核心是一個“德”字,那麼理解法家的核心其實就是一個“利”字。法家相信人的本性是求利的,社會從本質上來說是圍繞著利益而展開的。
除了利益,法家信奉的還有實力。所謂的“力生強,強生威,威生德”。法家認為權勢才真正具有讓人屈服和順從的力量,人的行為也只有透過強制的力量才能改變,在法家眼中,除了實力之外,沒有什麼是真正可以靠得住的。此外,法家還強調爭奪。法家認為這個社會的本質就是爭奪,就是弱肉強食。爭什麼?爭利益。靠什麼爭?靠實力。
可見,與儒家相比,法家的思想非常現實。它把社會的本質血淋淋地展現在人們面前。這就使得曾國藩一方面有著儒家的理想,但他的理想不再是一種理想主義;它使得曾國藩能夠透過表面的溫情脈脈,看清深層次的利害,對人情世故有更清醒的理解,從而達到所謂的“鉅細周知,表裡洞徹”,這無疑是他能在為官從政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清醒而明白的意識的關鍵因素。
但是法家也有自身的不足。法家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就是過於強勢、過於冷酷、過於霸道、過於刻薄、過於自是、過於以自我的利益為中心。如此的逞強、霸道、自是,一定會導致別人的敵意與對抗。所以曾國藩在湖南和江西帶兵時,就陷入了極度緊張的人際關係中。他所到之處,與官場衝突不斷,以至於到了“通國不能相容”的地步,最終被皇帝罷免了兵權,被迫回家守制,曾國藩也因此跌到了人生的最低谷。
挫敗一度使曾國藩陷入無盡的焦慮抑鬱之中,他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一心一意想做事,所到之處,官場卻總是跟他作對,甚至連朝廷都對他棄之如敝履。正在他焦頭爛額、走投無路的時候,他的朋友歐陽兆熊一席“岐黃可醫身疾,黃老可醫心病”的話,使他突然意識到,也許問題並不在別人,而在自己。
挫折使曾國藩有了一個自我反省並得以真正脫胎換骨的機會。近一年的自我反省對曾國藩的人生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於是曾國藩“咸豐八年再出而以黃老處世”。黃老就是道家。道家與法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裡?如果說法家的特點在於一個“剛”字,那麼道家的特點便是在一個“柔”字。法家之弊是逞強,是剛愎自用,是自以為是。道家的“柔弱”、“不爭”,恰恰是要打破人的自矜、自伐、自是、自彰,從過分的自我之中走出來。
如果說儒家給曾國藩以理想的追求,法家給曾國藩以現實的眼光,那麼道家就給曾國藩以真正成熟的心態。歐陽兆熊說曾國藩“一生三變”,曾國藩其實是把儒、法、道三家的精髓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他既有儒家的理想與追求,又有法家的清醒與現實,還有道家的成熟與靈活,從而達到了真正的圓通無礙的境界。這便是曾國藩領導力的最大特色,也是他最終能夠成就事業的根本原因。
-
3 # 盤龍山
曾國藩充其量就是滿清封建王朝的一個奴才,他稱不得什麼近代聖人,只不過為了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參與了殘酷鎮壓太平軍農民起義,為了適應滿清政府抑制汗臣的權勢,所藏深層不漏,遵從孔子克己復禮的儒家之道罷了。
他兇殘的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因為當時清政府財政困難,根本就拿不出錢來供給湘軍軍費,因此自籌軍費是湘軍維持軍餉及武器裝備的途徑,湘軍當時的軍費途徑有兩個,一是當地富豪地主籌響,二是攻城略地後燒殺搶掠解決軍餉,因此當時太平軍及兩軍戰鬥的地方老百姓換曾國藩叫曾剃頭,可見曾國藩有多殘忍無度,他縱容湘軍燒殺搶掠,每每攻下一座城池,濫殺無辜,血流成河,強搶百姓財物無惡不作,之所以湘軍戰場上拼死用命,與之每個湘軍士卒都有發財的機會有直接的厲害關係,因此曾國藩的家鄉一般的要參加湘軍大多需要找人說情報名才能入伍,凡是湘軍人等每一次得勝之後都有大批各種財務運回家中,這是湘軍具有非凡戰鬥力的根本原因。
綜上所述,說曾國藩是近代的聖人,是封建社會殘餘思想的翻版!鼓吹曾國藩是近代聖人的大都是妄想為封建思想翻版的信徒,事實上曾國藩就是一個滿清封建王朝的一個忠實的奴才,他鎮壓屠殺農民起義,燒殺搶掠殺人如麻是個名副其實的殺人狂魔曾剃頭劊子手!滿清政府的腐敗墮落最終也沒有保住曾國藩屠殺鎮壓太平天國血腥的成果,最後被辛亥革命所推翻,結束了封建王朝的歷史。
-
4 # 社會末學
首先要明白什麼人才能稱之為聖人。
當今很多學者認為,只有那些具有道德智慧,能夠發明器物、制度、文化,並能拯救民眾,造福天下的人,才能稱為聖人。
不要搞個人崇拜。
-
5 # HP我心依舊1976
對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是一個社會價值觀的體現。在我最初的記憶裡,曾國藩是殘酷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劊子手,他對農民軍的殘忍一點都不亞於日寇。
幾十年後的今天,這樣一個早已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人竟然被某些華人尊稱為“近代聖人”,要麼說明某些人的階級立場出現了問題,要麼說明我們這個社會的性質已經發生了改變。
中國永遠是人民的中國,革命的中國!在這個國家裡,決不允許為那些歷史罪人開脫罪責,更不能讓他們改頭換面,變成一個“聖人”!
-
6 # 乘著風箏去旅行
所謂聖人之稱,大概是指個人修行方面,它在曾國藩身上表現的特點是克己復禮,審時度勢,大智若愚。他集儒家之大成,並深得陽明理學之精髓,在用兵及政治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故能善始善終,得一世之美名。
-
7 # 手機使用者華彩
曾國藩是晚清中興第一人,除自身文治武功外,治家教子很有一套,後代能者眾而庸者少。因此,官累至一品大員,以國公入葬。這是清朝中漢臣所得到的最高待遇。
曾國藩在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時,主動訓練鄉勇,出資充為軍費,自任軍首,與弟及族人率湘軍奮勇迎戰太平軍,使節節敗退的清朝中央軍得以喘息,不然,大清危矣!而在戰勝太平軍後,自己擁兵幾十萬,且戰鬥力暴棚。為了掩人囗實,也為了讓大清中央政府放心,其主動勸退族人及功勞及大的親弟曾國荃回鄉務農,並遣散數十萬湘軍,意思是放下兵柄,沒了軍隊,這樣別人就沒有了囗實,大清中央政府也放心,因此,曾國藩被當世推崇的是他淡泊名利,忠貞無二的情操。
(碧中)
-
8 # 歡快圓月Ux
聖人?開玩笑的吧?不說他剃頭的惡號,就說對中國的文化思想做出過什麼貢獻?恐怕只有那一套阻礙中國文明程序勾心鬥角的官僚文化吧。中國兩千年儒家只有兩個半聖人,孔子,孟子兩個和王陽明算半個
-
9 # 紅日肖叔
曾國藩在中國近代歷史上作出了卓越的人生貢獻精典!!儘管他殘酷地鎮壓了農民起義軍、維護了統治集團和自身的利益、但仍然是一個尅盡責守的負責人者!!
-
10 # 那個山明山
至誠至拙識大勢 ,自卸羽霓正其生。
曾是思想家,也是求真務實的實幹家 ,審勢度勢這是毛澤東最看重的。在籌建湘軍時舉薦翰林院庶吉士李申夫協辦營務,一改八旗舊制,按新制營規組建湘軍,軍容嚴整,獎罰分明,為淮軍和後來袁世凱創新軍之楷模。使湘軍能徵貫戰。鎮太平天國而成名。其戰將隱催鼓譟曾起事反清進位,包括左宗棠乃急倡者。曾穩坐釣魚臺,攻克太平天國南京大勢已定後,即將掠取的財富用遣散湘軍求自保。左斥曾愚志小,左不得已求自保,申奏朝庭帥部進軍新疆平叛避禍,李鴻章則阿諛奉承朝庭各取所。可見曾至愚至誠。
-
11 # 飄風我塵
備受推崇之人多了,老百姓不承認,結果總是白搭!況且其也算是歷史上的優秀之輩,若說其有近代聖人之相,那也非是百姓這一邊的,如此何以堪稱聖人?另外,之所以有人認為其當聖,或許——
一,個人崇拜之下,誰人不可成聖?
二,太渴望有聖誕生,卻是導致聖的貶值,頗具病急亂投醫之嫌疑。
三,非關其他,實乃是借他人之名,而標榜抬高自身而已。
-
12 # 使用者青蓮君
——眾評已不凡已。
吾喜評憨呆倔強。自知知人知世矣。
勤勉自律務實。
致。
-
13 # 耕者506
因為他:
為國分憂,
為民服務,
為己嚴律,
為湘表率,
以事服人。
故而得尊,
自然得稱。
向所有在中華民族艱難前行中有所奉獻的湖湘先賢致敬!由此而及全國,全世界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作出貢獻的人們致敬!
-
14 # 開朗沙灘WI
曾國藩肯定不是什麼聖人。有人認為曾國藩是聖人的原因是:
1.曾國藩在它的清庭官宦生涯中,領唔了些為官之道感言,有點精闢的人生總結,這些東西可能符合少部分近代人的口味,所以有人追捧他是“聖人”。
2.有極少數封建思想的遺老遺少本質上與曾國藩相同,這部分人恭維他是聖人。
-
15 # 陳聖鋼
有人認為曾國藩有近代聖人之稱,為什麼這麼多人推崇他?綜合分析如下:
1.曾國藩為挽救清政府的危機、維護國家主權等方面盡職盡責,如:主張洋務運動,以科技、實力救國;組織了一支強大的湘軍,拯救了腐朽的清政府;反對列強侵略,……。
2.集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心學、儒學為一體,如《曾國藩治軍實錄》,《曾國藩家書》,《曾國藩家訓》等。
3.得到了近現代知名人士及偉人的好評,如:章太炎稱:曾國藩“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毛主席評價:“予以近人,獨服曾文正……”等。
曾國藩這個人,在中國近現代史上確為爭議的人。左宗棠評價:“曾國藩能力極差”;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劊子手,鎮壓捻軍的劊子手;天津教案的漢奸……。本人認為:對曾國藩客觀的評價應是:功過各一半,半個聖人欠缺,並非千古完人。
-
16 # 坦坦蕩蕩的學之龍
不要僅限於做人生的聰明人,而要在哲學裡面做聰明的人。
不然的話,你可以拿的動人生卻拿不動世界。
用哲學改變世界,用世界改變人生,
這就是人生的哲理。
-
17 # 張清義聊家教
曾國藩的守成智慧
(張清義談國學智慧)
曾國藩作為晚清四大重臣之一,文至武英大學士,武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他平定叛亂,力挽狂瀾,中興大清,位極人臣,流芳百世。他的成功業績史上罕見,他的修身至圓融善終更是令人推崇之至。
同治11年3月12日,午後,62歲的曾國藩與兒子曾紀澤散步暑西花園,突發腳麻,曾紀澤扶掖回書房,端坐三刻逝世。是月,清廷聞訃,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諡文正。6月25日,靈柩運抵長沙。7月19日葬於長沙南門外之金盆嶺。我們看曾國藩一個是走得從容,一個是逝世後流芳後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善終。眾所周知,清朝是滿族建立的,曾國藩是漢臣,清朝的政策是“滿漢相防”,這自然增加了曾國藩從政的難度。再加上當時晚清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各種局勢錯綜複雜,國力衰敗,內憂是太平天國起義,外患是帝國列強想瓜分中國。在這種危局中曾國藩能做到遊刃有餘,最後善終,在他從政的人生軌跡中不難發現,經常運用守成智慧,是他成就人生、完善人生的重要法寶。下面我們從四個方面談談曾國藩的守成智慧:
1、曾國藩認為:為官執政的秘訣是守窮。
我們知道,清朝官員的俸祿是不低的,特別是曾國藩最後已經升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收入可觀,因此曾國藩雖然不至於過多麼奢侈的生活,應該不至於過得很清苦,可是曾國藩和他的家人過得生活異常清苦,而且他還告誡他的弟弟和子女們:“無論大家小家,士農工商,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在曾國藩看來,勤儉節約是興旺的根本,驕奢懶惰是失敗的溫床。守得住清苦,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在官場上守窮,是保身之道,因為能做到守窮,就會遏制貪念,外人看來自己沒有什麼野心。在修身方面能做到守窮是善身之道。這符合儒家窮則獨善其身的理念。曾國藩不僅身體力行,對子女管教也是非常嚴厲。他的兒子曾紀鴻在北京做官,生活的非常清苦,一次曾紀鴻得病買藥的錢都不夠,起初左宗棠不信,後來核實情況屬實,左宗棠立即慷慨解囊。對守窮的意義曾國藩是從修身的高度來詮釋的,他告誡家人:“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2、曾國藩裁軍不辭官,功成身退得善終。
曾國藩的湘軍由很少的一千人,最後發展到五十萬人,和清朝的正規軍人數相差無幾。並且湘軍有個明顯特點“兵為將有”,湘軍所有人都服從曾國藩,不認皇上。這樣大的勢力使曾國藩無疑成了清朝所有漢臣中權力最大的一位。咸豐皇帝說了一句:“沒想到一個書生,竟有這麼大的本事。”這句話使曾國藩“時時警惕,居安思危,審時韜晦”。曾國藩知道,打敗太平軍後,湘軍成了皇帝的一個大包袱。咸豐擔心一旦曾國藩和朝廷權貴結盟,朝廷政權會受到很大威脅。所以曾國藩忍痛遣散了大部湘軍,但沒有辭官,因為曾國藩明白咸豐非常害怕他的影響力,如果他辭官回鄉,皇上為了避免後患,很有可能起殺心除掉他。
3、自立立人,自達達人。
我們談的是曾國藩的守成智慧,自立或自達就是自己事業有成,運氣通達,就是一定程度上有了“成”,得了勢。曾國藩在自己“自立”或“自達”後,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在他看來:一個人的輝煌,不是真正的輝煌。一個家族的輝煌才是真正的輝煌。並且持續輝煌才會有意義、有價值、有生命力。做事業,靠單打獨鬥是不行的,一個人做出的輝煌事業不是有價值的事業,要培養出人才梯隊,把事業持續發展下去才是大智慧。所以在家訓上他傾注了大量心血,在社會上他一生愛才,培養人才。家庭教育中他培養出著名外交家:他的兒子曾紀澤。在社會上他培養了以李鴻章為代表的一批柱國大臣,當時社會上有一種說法:天下督撫,半出曾幕。全國各省的督撫一半是曾國藩培養出來的,由此可見曾國藩立人、達人之一斑。他經常說:我知道自己想立起來,首先要把別人立起來。他經常向朝廷推薦人才,和他關係不好的左宗棠、沈葆楨都是因為他的推薦才做了一方諸侯。
4、四次拒絕皇袍加身,遏制了君臨天下的貪念。
曾國藩在萬事具備,不欠東風的情況下,在無數人殷切期望中毅然決然地拒絕謀反,其中原因史學家眾說紛紜。在爭論中我們應有這樣的共識:曾國藩一生在修身,他修到了大儒的境界,“不為聖賢,便為禽獸”的思想在他內心已是根深蒂固。他得大勢後用守成的大智慧確保了自身和家族的安康。
1864年7月,湘軍攻克天京(南京)。左宗棠派胡林翼送交曾國藩一封信,上寫到: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曾國藩立即把“似”字改成“未”字,左宗棠的意思是讓曾國藩起兵問鼎中原,推翻清政府。曾國藩把信改成“未可問焉”,就是斷然拒絕造反。胡林翼給曾國藩留了字條寫到:東南半壁無主,我公豈有意乎?曾國藩對此置之不理。清朝大才子王闓運親自到曾國藩處勸造反起兵。王闓運精通王霸之學,勸起曾國藩滔滔不絕,可謂舌燦蓮花,曾國藩邊聽邊在書桌上蘸水寫字,等到手下有事把曾國藩叫出去,王闓運發現書桌上水跡未乾,曾國藩寫了很多“妄”字,意思是說王闓運狂妄之極。王闓運最後仰天長嘆,飄然而去。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領著30多位將軍力勸曾國藩皇袍加身,大有陳橋兵變之勢。曾國藩閉門不出,最後讓人給各位將軍讀了一副對聯: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眾將軍聽後,有的搖頭嘆息,大失所望。有的淚流滿面,激動不已。曾國藩最後出來說:“今天這事以後千萬不可再提,任何枝節,我曾國藩一人擔當。”
我們之所以說曾國藩萬事具備,不欠東風,有幾個事實很能說明這一切。如果曾國藩不做皇上是因為他感到時機不成熟,那麼在這裡我們就無需大談他的守成智慧。我們看他有四大條件可謂得天獨厚:
1、湘軍是虎狼之師,八旗綠營戰鬥力之弱無法可比。
2、東南錢糧富庶。
3、湘軍內部造反情緒盛行。
4、天下英才盡歸曾幕。曾國藩擁有大批人才。
當時有這樣說法:天下督撫,半出曾幕。所以稱曾國藩的幕府是:神州第一幕府。現在看來曾國藩不做皇上是守成的大智慧,用他給將軍的對聯就是對這一大智慧最好的註解:倚天照海花無數,背倚青天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向下看滄海中花團錦簇,代表著人生的很多誘惑,也暗示了人生很多虛幻之境我們看不清楚,裡面的兇險很多人更是不得而知。流水高山心自知,用平靜如水的心態修好自己的品性,不要因貪念影響了自己的心智。
曾國藩的守成智慧這只是冰山一角,他的家訓和家書當中關於人生的守成智慧隨處可見。這也是人生的持盈保泰之道。
回覆列表
角度不同,說是聖人就是聖人,
說是劊子手就是劊子手,
歷史公認,大家任可,反正不一,是非對錯,誰能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