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茫茫長夜

    衣冠不會看

    禽獸不會比

    狗拿耗子得空的時候

    從東村叼來了衣冠

    從西村吆來了禽獸

    那是一個花好月圓的夜晚

    狗狗為它倆定製了一場盛宴

    衣冠坐在狗狗的上首

    禽獸坐在狗狗的下首

    狗狗上拉下扯,就這樣把它倆組合了

    衣冠是個地主

    禽獸是個莊主

    呵呵,都挺有錢的,一拍就合,香味相投

    還真TMD夠格呢~~好一對衣冠禽獸

    只可惜非天作之合

    還是狗狗多管閒事得出的結果

    汪,汪汪,汪汪汪

    狗狗乖,別不高興哈

  • 2 # 夏蟲欲飲冰

    “衣冠”與“禽獸”看似無關,為何卻能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衣冠”和“禽獸”這兩個看似無關的詞語,之所以能夠緊密地結合成一個詞語——“衣冠禽獸”,還要拜朱元璋所賜。

    用“衣冠禽獸”這個詞語罵人的最早記錄,見於明末陳汝元所著《金蓮記·構釁》一書中:“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

    此後,“衣冠禽獸”一語就一直作為貶義使用,泛指外表衣帽整齊,徒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的人,比喻其道德敗壞。

    其實在明朝以前,是有一個成語,來指斥那些道德淪喪、行為卑劣的“偽君子”。這個詞語就叫做“衣冠梟獍”,出自孫光憲的《北夢瑣言》卷十七:河朔士人目蘇楷為衣冠梟獍。古人認為梟是一種窮兇極惡的鳥兒,傳說它為了存活,不擇手段,不惜吞吃母親。獍則是一種飢不擇食,殺氣騰騰,甚至會咬死自己的父親的兇獸,這兩種動物在崇尚孝道的中國古代聲名狼藉,被人所厭惡,因此人們就用“衣冠梟獍”這個成語來比喻一個人道德敗壞。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早期,在衣冠禽獸這個四字成語剛剛出現之時,它其實是個褒義詞,如果當時的一個人說希望自己以後能夠衣冠禽獸,那麼絕不是說他打算以後做一個道德敗壞之人,而是表現出了他的志向遠大,說明了他以後有當官的志向,而現代人要說自己以後想當公務員想當官,難道能說是貶義嗎?

    因為“衣冠禽獸”一詞來源於明代官員的服飾傳統,明代官員分為九品,明太祖朱元璋規定自己朝廷內的官員們都要穿新式官服,在衣服上繡繪飛禽走獸的補子以區分官階。補子就是一塊縫在官員服裝上的布,上面所繡的不同禽獸,代表了一個人官位的大小,所以,古代官員穿的袍子也叫“補服”。

    其中文官的官服上繡禽,武官的官服上繪獸。並且為了區別,明朝根據官員品級的不同,給予其官服上所繡的禽和獸的種類也不同,具體的規定是:

    “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鴛鴦,八品繡黃鸝,九品繡鵪鶉。

    武官一品、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虎,四品繪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繪彪,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

    文武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

    一些現代人就暢想,或許朱元璋這樣規定官員服裝,在上面又是繡鳥又是繪獸的,是想要時時告誡自己和後代,自己是在和一群“禽獸”打交道,絕不能對他們太好,也不能忘記這些官員的危險。

    當然這種暢享只是現代人的一種想當然罷了,並且不管朱元璋的本意是什麼,明朝人都認為“衣冠禽獸”一詞是讚語,是在比喻做官。

    只是到了明朝中晚期,由於宦官專權,閹黨橫行,東林黨作亂等,使得明朝政治腐敗。文官武將魚肉百姓,欺壓百姓無惡不作,使得明朝官員聲名狼藉,越來越臭,老百姓紛紛視其為匪盜瘟神,於是,曾廣受推崇的“衣冠禽獸”一詞開始有了貶義,漸漸墮落為“披著人皮的狼”的意思,老百姓們就開始將那些為非作歹、道德敗壞的官員稱之為“衣冠禽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對賈平凹女兒賈淺淺的"尿尿詩"和加入中作協的事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