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忠南

    華語頂級製作,超低音鼓,對耳機、音響、音樂素養有要求,今年最佳專輯

    結論:兩極分化,能聽到超低音底鼓走向的人會讚不絕口,聽不到超低音底鼓的朋友會認為如同嚼蠟。

    鄧紫棋的《Gloria》這是一張對於華語音樂創新形式有突破和指引方向的專輯,整張專輯的808鼓機是最精彩的編曲內容,這種走超低音程式設計的非常規鼓點衝擊感,直接拔高音樂審美門檻,不再慣著華語聽眾,開始致力於具有音樂素養和引導大眾審美提升。這張專輯對於音響和耳機的要求比較高,建議不要外放,用耳機更佳。否則會錯過大部分的低音情緒,導致以點窺面。

    整體而言,《Gloria》這一張專輯,並非是一張純粹的商業專輯,而是一張鄧紫棋給自己製作的禮物,偏向於個人救贖和靈魂慰藉的自我審美專輯。主打歌《Gloria》的曲調結構,脫離了套路和絃,這裡表達的內容是放棄大眾商業市場,不再走傳統音樂思路。

    在華語音樂市場集體擺爛的時代,抄襲、翻唱、改編為主的市場主流下,鄧紫棋具有如此大手筆的投入和音樂創新,十分難得。無腦噴《Gloria》的人,基本上和當年噴周杰倫的《雙截棍》、《娘子》是同一批人。《Gloria》這一張專輯是鄧紫棋音樂製作越發成熟的見證物。

    整體專輯製作思路,《Gloria》借用了電影《沙丘》對於聽覺、視覺的環繞沉浸式體驗的思路,《Gloria》的低音走向和編曲迷幻,人聲真實的對比編配。都表達了鄧紫棋對於音樂的把控,逐漸從純歌手的部分,走向了音樂製作人對於音樂思考的深度部分。

    在聲樂唱功上,鄧紫棋對於音色技巧的把控越發嫻熟,其中尤其是強混金屬芯、弱混空靈感和聲帶邊緣化三個主要音色,越發有自信,整體的人聲音軌的混音效果,都是不斷增強人聲效果,對於背景的虛幻性造成衝突對比,這樣的好處是——元宇宙的虛幻背景下,超真實人聲具有拉回現實腳踏實地的聽覺。

    在音域上,每一首歌的高音部分都集中於A4-D5,而且A4-D5的音高密度有一個明顯上升,包括和音部分,五組音的比例也在增加。這很明顯鄧紫棋在不斷從華語音樂出發,朝著歐美音樂審美進發,但目前還是在探索階段。

    在曲風上,很明顯每一首歌一個曲風,《Gloria》是宗教概念曲風,《Hell》是偏流行搖滾,《不想回家》是流行電音說唱,《你不是第一個離開的人》是標準的華語抒情、剩下的十首歌,應該都是不同的風格。

    在編曲上,每一首歌的差別性非常大,但每一首的808鼓機的低音底鼓運用都堪稱亮點。超低音底鼓,這是華語音樂非常難以看到的,因為大部分聽眾都不會去聽低音部分。Bass在華語音樂市場就是一個自動忽視的存在,大部分聽眾的審美達不到去欣賞一首歌低音走向的素養。鄧紫棋選擇這樣的編曲人,這樣做會讓一定聽眾感覺質量一般,但是對於聽歌具有審美要求和能聽得懂編曲內容的人而言,直接原地過年,質量不輸歐美平均工藝水準。

    以下簡單從專輯製作、唱功兩點做切入點,做補充說明:

    1:專輯製作:開拓式創新,音樂版《沙丘》

    在流行音樂誕生之初,邁克爾傑克遜就做出了將舞蹈和音樂融合的MV表達形式,MV也成為了流行音樂傳播的核心方式。鄧紫棋在《Gloria》之中做出了一個非常大的突破——電影式鏡頭語言。

    鄧紫棋十四首歌的十四部MV,不是簡單的MV湊數隨便拍一拍,而是具有和音樂聯動一同表達的內容影片,如果你用電影鏡頭去分析、解析MV之中的鏡頭語言,你會發現新大陸。同樣的你如果能聽到808鼓機的低音底鼓走勢,再配合MV的鏡頭語言以及旋律曲調,和編曲配器,你會發現鄧紫棋《Gloria》的製作統一度遠遠高於其他歌曲,甚至高於周杰倫的《最偉大的作品》。

    這就好比,《教父》之中將光影語言第一次運用出色彩效果一樣。鄧紫棋的《Gloria》在視覺的鏡頭語言和音樂的旋律語言上做到了高度統一。這一點需要較高的審美,尤其是起碼你要懂低音走勢對應的審美語言。

    比較簡單的音樂審美可以簡單羅列一下:

    1:音高上行代表了緊張,音高下行代表了舒緩、沉重。

    2:持續上行代表了衝突、撕裂,持續下行代表了黑暗,迷失。

    3:慢板代表了深重和柔情,快代表了歡快和爆發。

    4:反拍代表著蓄力。離調代表了塑造緊張,正拍代表了衝擊。

    5:四四拍代表了持續地反覆強化和進行,四三拍代表了遊蕩。

    在鄧紫棋的《Gloria》之中,她並不是僅僅在做音樂,她也在做電影,她也在做文學劇本。做的行動本身比做得如何更重要,如何讓音樂的內容不僅僅侷限於音樂,這是鄧紫棋對於華語音樂的推動點,起碼鄧紫棋告訴了華語音樂市場如下內容:

    1:音樂型別不應該僵化,起碼宗教音樂也可以流行,感動與共情才是音樂的唯一法則。

    2:音樂形式不應該僵化,應該拓展,起碼音樂MV可以朝著電影的方法發展。

    3:音樂內容不應該忽略低音,低音才是高階音樂審美的方向。才是音樂創作的基石。

    4:歌手應該要基於自身的處境去創作音樂,鄧紫棋是自己感知到宗教對於她有用,在她遭受詆譭的時候,宗教真的救贖了她。他認為這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方式,便做成了音樂。音樂不是隻有商業利潤一種衡量方式,出發點也許可以真誠一點。

    2:唱功。

    鄧紫棋在《Gloria》這張專輯之中較大的突破,是在唱功上的表達,她音色強混金屬芯的次數開始減少,而弱混、頭聲、低音胸聲的次數在加大。這其中的資訊是:

    鄧紫棋對於音樂的理解,開始不再歇斯底里和調侃,而是更多地透過修飾性華麗音色直接傳達音樂歌曲的情緒基調,這種做法是歐美的常用做法。在聲樂上不做過多鋪墊,從第一個音開始就表達歌曲特性。

    這一點,我們可以透過不同歌曲的第一句唱法音色,明顯感知到。

    《Gloria》第一句的人聲音色以真聲胸聲為主,配合統一度較高的氣聲修飾。第一遍風格也是弱混為主,第二遍遞進切入平衡混和強混、弱混三者混合。

    《只有我和你的地方》第一句是:聲帶邊緣化配合弱混,同時增加氣聲泛音,這兩者配合就不是普通的聲帶邊緣化,而是開始特立化情感,表達出基本的娛樂情緒。

    《你不是第一個離開的人》很明顯的完美低音胸聲共鳴,整體基調就是一個低迷、沉重的情歌基調。副歌部分的第一個字清一色落點也是低音胸聲,高音部分由弱混表達,不再使用強混的衝擊力。而是弱混的闡述性。然後接一個E5的強混起調撕裂,然後在接一個強混版的副歌衝擊力。

    整體上唱功音色選擇,鄧紫棋的強混次數開始用在點子上,將強混的高音和力量優勢作為終極大招,放在後部。而前面是有弱混和聲帶邊緣化作為主要音色過度。這樣的做法有一定原因是減少強混次數來護嗓,同時也增加了整首歌的張力對比。這就好比是一個如下的排列:

    超弱、弱、超弱、弱、弱、弱、超強!

    鄧紫棋開始對於音色的追求,是一種更符合自身理解的排列,認為一首歌的基調應該高度統一,而不是《泡沫》時期的不斷變化,所以整首歌的聲樂基調已經徹底被鄧紫棋找到,因為華語音樂市場就是以聲帶邊緣化和弱混作為主體。

    這一代能從周深、從韓紅、從譚晶身上都可以看到,弱混的纖細化、氣混的泛音化才是華語受眾的主要音色。

    綜上,我還是很喜歡鄧紫棋的《Gloria》90後能有這樣的態度和內容,已經萬分不易。鄧紫棋這一張專輯砸的錢,可以做好幾張。希望後面幾首歌,有一首現象級商業歌曲,起碼不能虧錢。

    這個全體擺爛,改編主流的音樂時代情況下,有鄧紫棋這樣願意出專輯的新生代音樂製作人歌手,好好珍惜吧,等她和林俊杰不出專輯,那才是徹底芭比Q了。

  • 2 # 安否

    個人認為《不想回家》是鄧紫棋新專暫時的最佳。

    就像編曲人名字叫老道,這首歌完成度很高,又是一首成熟的製作,挑不出毛病,曲風標準的歐美流行,但部分旋律又不歐美,穿插起來形成奇妙的聽感。

    這歌在編排方面也下了心思,一上來就反常規先唱一小段副歌,編曲在不同段落都有小變化,鼓點處理的挺有意思,這首歌可能有的人乍一聽覺得就是歐美流水線,但細聽一遍就能聽出是有個人特點和巧思的,後面應該還有幾首老道的編曲。

    歌曲一首一首地發,核心主打,爆裂主打,心碎主打,浪漫主打,微醺主打,這是首首主打的節奏啊。

    傳統的直接發整張專輯的好處就是大家會自動把注意力聚焦到專輯裡幾首好的主打歌上,而忽略一些湊數的歌。

    一首一首地發,我感覺是要真的對整張專輯的每首歌曲都有足夠的信心,一首一首地接受檢驗。

    目前來看這5首雖然沒有那種神曲,但不能否認每首都不拉胯並且製作都屬上乘。按照鄧紫棋的性格後面,尤其是下半部分天堂的回信可能還有大活要整,我還是比較期待的。

    鄧紫棋新專輯五首歌都在做這種嘗試。Gloria 福音流行,hell流行搖滾,然而主副歌為突出歌曲主旨矛盾猜忌,嚴重割裂。

    只有我和你的地方 另類R&B,還有不要回家的不走尋常路,初聽感覺難聽,這首是比較反常規的歌,你聽這鼓點很明顯和大部分電子樂鼓點有區別,但這也是好聽的,還有一上來先唱副歌,副歌旋律比主歌平,這歌就是給人反著來的感覺,我會比較喜歡有特點的歌。

    總之,感覺還是不錯的,期待後面的歌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頂樓推拉檢查口漏風漏雨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