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育鄰人

    感謝提問:

    孩子們主動求學習的內驅動力之源:勞有所獲。當然,2022年秋季學期即將實施的《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細分了個年齡階段孩子應該掌握的基本生產勞動與生活技能,其中不乏包括種植、養殖、手工製作、整理與收納家庭清潔烹飪家居美化、木工、陶藝、布藝等日常生活勞動等都將計入學校義務教育目錄清單。剩下的問題便是如何落實孩子們的勞動教育?城鎮環境下去哪裡為孩子們開闢菜園子+果園子

    生命,被賦予了繁殖能力+生長週期+小部分損傷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質組合形態,所有自然生命都必須以被動適應+主動索取的方式適應自然生存環境。植物從自然物質中吸納可溶於水的微礦物質結合光合作用生產生命養料、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微生物寄宿在植物或動物體內......自然生命悄無聲息地形成了具有相對均衡穩定性的“生態食物鏈”。

    知道播種的植物種子未來可收穫更多,才有人類積極耕種、知道動物幼崽未來可以產出更多肉+蛋+奶,才有人類樂意飼養雞+鴨+鵝+豬+牛+羊+魚+蝦、知道開採的礦物能夠製成便於人們使用的生產勞動與生活輔助用具,才有人類積極開採&加工......人類是自然生命體系中綜合智商最高、成長髮育最慢、成長可塑性最強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動物,也是自然生命體系中唯一具備按照自主生存需求透過主動勞動創造收穫生活消費物資的動物族群。

    馴化播種植物的農業馴服圈養動物的畜牧業和漁業採礦加工製成生產勞動與生活輔助用具的工業輔助人類戰勝疾病的醫藥業、輔助孩子們學習成長的教育業......主動勞動創造已經成為人類與其它自然生命區別開來的根本標誌。當然,人類一切主動勞動創造的根本目標還是為了滿足自身維持生存的綜合物質需求,比如可以填飽肚皮的食物、可以驅寒保暖的衣物、可以遮風避雨的住房、可以便利溝通的通訊等等。

    《史記》卷一百二十九 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

    學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虞不出則財匱少。”財匱少而山澤不闢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則饒,原小則鮮。上則富國,下則富家。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於營丘,地潟鹵,人民寡,於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繦至而輻湊。故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強至於威、宣也。

    國學故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禮生於有而廢於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埶益彰,失埶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夷狄益甚。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意思是說天下人為了利益蜂擁而至,為了利益各奔東西。的確,人類孩子自出生的那一刻就知道盡最大努力維護自己的生存權益,比如嬰兒餓了會哭、有不舒適了也會哭、稍大的孩子就會努力為自己爭取物權......然而,現代人類社會生活中卻有一項勞動幾乎看不見實實在在的勞動收穫——學習文化知識

    寫作業換來老師的一個閱字、考試得到幾個分數、考試名列前茅的可以得到獎狀......從幼兒園起步,孩子們接受被教育的將近20年【幼兒園3年,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3年以上】時間裡幾乎得不到任何實物收穫。因此,許多孩子剛上學時興趣滿滿,日子漸長則興趣逐漸消退。

    條件反射,原來不能引起某一反應的刺激,透過把這個刺激與另一個能引起反應的刺激同時給予,使他們彼此建立起聯絡,從而在條件刺激和條件反應之間建立起的聯絡叫做條件反射。人類主動勞動創造在相對短時間內與維持生存並無直接關係,比如播種的植物種子、飼養的動物幼崽均需要經歷若干時間之後才能收穫。當然,播種植物種子和飼養動物幼崽需要等待的時間被人類熟知之後就形成了條件反射

    給表現好的孩子小貼畫、獎狀、豬肉......現實教學活動中,老師們都在想各種激勵方式鼓勵孩子們學習上進。但是,就現有教學獎勵而言,尚不足以充分調動孩子們的主動學習熱情。因為,量太少且無法讓孩子們真正體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因此,越來越多受過高等學歷教育的年輕人寧願在城裡送外賣也不回農村種地、寧願在城裡開“順風車”也不進加工廠、寧願整日擺弄直播/短影片/養寵物也不積極結婚生育。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當家才感柴米貴,養兒方知父母恩。意思是自己成家立業以後,才知道生活艱辛的滋味;自己有了子女,才知道養育子女不容易,從而感知、回報父母的恩情。同理,孩子們也只有親歷體力勞動實踐、品嚐到勞動果實的甘甜之後,方才知曉生活的艱辛&精心坐在教室裡好好學習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回望來路,廣大的70-90後都曾經為了可以免除體力勞動而努力學習文化課業,今天亦有許多農村的孩子因努力學習而免於輔助家長幹農活兒。

    原北大教授王福重曾說:糧食和農民其實沒有一點關係,因為當種子被種在地裡之後,農民就可以回家睡大覺了,一切都是種子自己的努力,因為在農民睡覺的過程中,種子就已經在發芽成長了,所以說,我們和農民吃到的糧食沒有一點關係,在我看來,農民出大力流大汗一種懶惰和愚蠢……今天,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非上學時間在家與工業電子產品為伴、所學內容完全無須流汗且得不到任何感官性成果收穫的孩子們越來越多意欲成長為只需動口無須動手的“謙謙君子”,想當然地認為賺錢就等於勞動創造的全部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意思是吃得千辛萬苦,才能獲取功名富貴,成為別人敬重、愛戴的人。叫聲餓了,食物送到嘴邊、天氣變化,保暖衣幫穿好、少有委屈,各種安撫輪番登場......被“錦衣玉食”包圍的孩子們豈能不“樂不思蜀”,又有何動力可以長期驅動他們的求學進取心?所以,孩子們主動求學習的內驅動力之源:勞有所獲

  • 2 # 隱士夢言

    孩子學習一種新的遊戲的時候,需要別人督促嗎?他是不是充滿了內驅動力的?那麼學習翫遊戲是不是一種學習呢?肯定也是一種學習,只不過是家長老師們,認為那是沒有價值,沒有意義的學習而已!

    由此可見,孩子排斥學習的根源,對讀書學文化無法產生內驅動力的根源,也是有內外兩層因素導致的。

    其內因,是書本上的文化知識,沒有變成像遊戲一樣有趣的內容。如果可以將課本知識也變成孩子們感興趣的遊戲,那麼這個內因就解決了。

    其外因,那就是老師和家長,沒有用玩遊戲的方式方法來進行教學。一味地強迫教育,或者一味地強調學習的重要性,這樣的強制性的洗腦灌輸,只會讓孩子產生排斥感,那自然也就無法產生內驅動力了。

    反之,如果孩子隨時隨地能夠看到家長老師自己在學習,並且因此而很開心,像家長老師在玩遊戲一樣,讓孩子認為讀書寫字是人生中的一大樂趣,那麼這樣的引導,才是開啟孩子內在驅動力的鑰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內有人評論“伊德利卜是西方最後一個能影響敘利亞局勢的工具”,你覺得這句話對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