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學的歷史部分,我們學習到的最古老的思想來自於亞里士多德的《論靈魂》和《尼各馬可倫理學》,但是亞里士多德的思想究竟對後期的心理學發展產生了什麼影響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亞里士多德生於色雷斯的斯塔基拉。他父親是馬其頓國王的醫官。他受了醫學傳統的影響,很重視經驗。亞里士多德十八歲到雅典跟柏拉圖學習;柏拉圖死時,他才離開柏拉圖的學院。
公元前343年馬其頓王菲力普請亞里士多德教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即後來的亞力山大大帝。公元前335年,亞里士多德在雅典開始講學並著書。亞力山大死後,亞里士多德因屬親馬其頓派,遭雅典人的反對。他避居優比亞島,第二年死在那裡。
亞里士多德博學多才。他關於心理學著有專著,並且在其他著作內也談到心理學問題。他對古希臘的學術作了總結,也有所發展。他的學說流行很久,一直到近代科學興起時才被動搖。
亞里士多德認為心理學是自然科學的一部分。他著《靈魂論》一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論靈魂》。這裡所謂靈魂,是指生活功能的動力,不單指主觀過程、心理。
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是生活的動力,生命的原理,是身體的形式。所謂靈魂是身體的形式,是說靈魂是身體的功能,另一方面又是說身體是靈魂的工具,靈魂是身體的目的,靈魂能推動身體發展。照後一方面的看法,靈魂又好像是獨立於身體之外的東西了,他這個思想被後來基督教神學所利用。
但是,按亞里士多德的意思,靈魂與身體是相應的,例如,狗的身體不能有人的靈魂。所以照他的看法,靈魂輪迴是不可能的。
希臘早期思想家認為世界萬物都有生命,或說都有靈魂。亞里士多德則把生命限於動植物和人,與現在所謂生物相當。他把生物的靈魂分為三等:植物只有滋長的靈魂,動物有感性的靈魂,人則有理性的靈魂;從植物到人,靈魂的等級越來越高。
高階靈魂包括低階靈魂的功能。這三級靈魂從世界開始就有的,這是世界的組織,並不意味著生物在時間上的進化;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生物的種和屬是不變的。
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是單一性的。人的靈魂包括有理性的、感性的、滋長的功能,但不是人有這三種不同的靈魂,因為高階的靈魂包括有低階靈魂所具有的一切功能,並且靈魂與身體相應,身體是一個,靈魂也是一個。
亞里士多德認為感覺能給予人以知識。這是由於他認為感覺在起源上和在性質上都依賴於客觀事物。他認為外物對於感覺像金戒指對於它印在蠟上的痕跡一樣(蠟塊說),這是說感覺與發生這個感覺的外物之間有個必然的關係。
外物停止刺激時還可以有對他的印象(如視覺後像),這就是質料離開後,形式還殘留。感官與外物相比是處於中等狀態,例如感冷熱的感官處於冷熱中間的狀態;所以它能感冷,也能感熱。他在《靈魂論》一書中說:“感覺在於適當比例,物如太多(意指刺激過強)會產生痛楚,並會歪曲感官的作用。”
他認為外物作用於特殊感官發生感覺,感覺遺留下意象。一物多次留下意象,就形成對於它的簡括形象,即他所謂經驗。人由這些“經驗”抽出概念或概括成原理,以進行思維。所以他說“靈魂不能無意象而思維”。
這就是他認為對普遍性的知識是由感官經驗而來的心理過程的說明。概念來自意象,但概念的思維是抽象的思維,不再是形象的心理活動了。
亞里士多德把特殊感官的感覺以上,抽象思維以下的好多中間功能歸於“共同感官”。這些中間功能包括比較感覺材料的異同;感知“共同的感覺物件”,如運動、靜止、數目、形狀、大小、時間長短等;對於感覺的自覺(自我意識到感覺的發生);記憶、回想、想象、睡眠和做夢。他認為心臟是心理的器官,而腦則不是,腦只是使血液冷卻的器官,共同感官位於人的心臟區域。
他舉出理由,如心臟是血管系統和體熱的中心,而心理活動是與血液和體熱相連的(因為血液失得多,則知覺也喪失)等等,以支援他的這個看法。他也舉出理由以否定腦是心理的器官,如腦被切割,不發生感覺等。
亞里士多德所謂記憶是指保持和被動的再生,回想則指主動的再生。回想可以利用相似、相反和相接近的關係的聯想。他認為情感可以加強記憶;有秩序的材料(如幾何學的證明)比無組織的材料容易記住。
當然,亞里士多德關於心理學的論述不止這些,但是透過以上的資訊我們就已經能夠清楚的意識到他的思想為我們現代心理學的誕生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希望能對大家學好心理學做好鋪墊。
在心理學的歷史部分,我們學習到的最古老的思想來自於亞里士多德的《論靈魂》和《尼各馬可倫理學》,但是亞里士多德的思想究竟對後期的心理學發展產生了什麼影響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亞里士多德生於色雷斯的斯塔基拉。他父親是馬其頓國王的醫官。他受了醫學傳統的影響,很重視經驗。亞里士多德十八歲到雅典跟柏拉圖學習;柏拉圖死時,他才離開柏拉圖的學院。
公元前343年馬其頓王菲力普請亞里士多德教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即後來的亞力山大大帝。公元前335年,亞里士多德在雅典開始講學並著書。亞力山大死後,亞里士多德因屬親馬其頓派,遭雅典人的反對。他避居優比亞島,第二年死在那裡。
亞里士多德博學多才。他關於心理學著有專著,並且在其他著作內也談到心理學問題。他對古希臘的學術作了總結,也有所發展。他的學說流行很久,一直到近代科學興起時才被動搖。
亞里士多德認為心理學是自然科學的一部分。他著《靈魂論》一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論靈魂》。這裡所謂靈魂,是指生活功能的動力,不單指主觀過程、心理。
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是生活的動力,生命的原理,是身體的形式。所謂靈魂是身體的形式,是說靈魂是身體的功能,另一方面又是說身體是靈魂的工具,靈魂是身體的目的,靈魂能推動身體發展。照後一方面的看法,靈魂又好像是獨立於身體之外的東西了,他這個思想被後來基督教神學所利用。
但是,按亞里士多德的意思,靈魂與身體是相應的,例如,狗的身體不能有人的靈魂。所以照他的看法,靈魂輪迴是不可能的。
希臘早期思想家認為世界萬物都有生命,或說都有靈魂。亞里士多德則把生命限於動植物和人,與現在所謂生物相當。他把生物的靈魂分為三等:植物只有滋長的靈魂,動物有感性的靈魂,人則有理性的靈魂;從植物到人,靈魂的等級越來越高。
高階靈魂包括低階靈魂的功能。這三級靈魂從世界開始就有的,這是世界的組織,並不意味著生物在時間上的進化;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生物的種和屬是不變的。
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是單一性的。人的靈魂包括有理性的、感性的、滋長的功能,但不是人有這三種不同的靈魂,因為高階的靈魂包括有低階靈魂所具有的一切功能,並且靈魂與身體相應,身體是一個,靈魂也是一個。
亞里士多德認為感覺能給予人以知識。這是由於他認為感覺在起源上和在性質上都依賴於客觀事物。他認為外物對於感覺像金戒指對於它印在蠟上的痕跡一樣(蠟塊說),這是說感覺與發生這個感覺的外物之間有個必然的關係。
外物停止刺激時還可以有對他的印象(如視覺後像),這就是質料離開後,形式還殘留。感官與外物相比是處於中等狀態,例如感冷熱的感官處於冷熱中間的狀態;所以它能感冷,也能感熱。他在《靈魂論》一書中說:“感覺在於適當比例,物如太多(意指刺激過強)會產生痛楚,並會歪曲感官的作用。”
他認為外物作用於特殊感官發生感覺,感覺遺留下意象。一物多次留下意象,就形成對於它的簡括形象,即他所謂經驗。人由這些“經驗”抽出概念或概括成原理,以進行思維。所以他說“靈魂不能無意象而思維”。
這就是他認為對普遍性的知識是由感官經驗而來的心理過程的說明。概念來自意象,但概念的思維是抽象的思維,不再是形象的心理活動了。
亞里士多德把特殊感官的感覺以上,抽象思維以下的好多中間功能歸於“共同感官”。這些中間功能包括比較感覺材料的異同;感知“共同的感覺物件”,如運動、靜止、數目、形狀、大小、時間長短等;對於感覺的自覺(自我意識到感覺的發生);記憶、回想、想象、睡眠和做夢。他認為心臟是心理的器官,而腦則不是,腦只是使血液冷卻的器官,共同感官位於人的心臟區域。
他舉出理由,如心臟是血管系統和體熱的中心,而心理活動是與血液和體熱相連的(因為血液失得多,則知覺也喪失)等等,以支援他的這個看法。他也舉出理由以否定腦是心理的器官,如腦被切割,不發生感覺等。
亞里士多德所謂記憶是指保持和被動的再生,回想則指主動的再生。回想可以利用相似、相反和相接近的關係的聯想。他認為情感可以加強記憶;有秩序的材料(如幾何學的證明)比無組織的材料容易記住。
當然,亞里士多德關於心理學的論述不止這些,但是透過以上的資訊我們就已經能夠清楚的意識到他的思想為我們現代心理學的誕生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希望能對大家學好心理學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