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寒江晚舟

    反與不反,都是為了個人及小集團的利益。這是吳三桂作為一個軍閥的本性決定的。吳三桂因叛明而興,又因反清而亡。要是講點迷信,從命理上說,那是因果報應。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祟禎敗亡,要是沒有吳三桂降清,清軍沒有那麼容易入關。滿清自1616年努爾哈赤正式反明,與明朝前後苦戰20餘年,雖然幾次兵臨北京城下,卻始終不能攻克。所以,當清朝實際掌權者多爾袞聽到李自成佔領北京的訊息後,曾驚歎:“自成必有過人之處”。從內心裡講,清朝統治者對於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最初是所敬畏的,並沒有下決心入關。

    而李自成對於吳三桂也沒有失禮之處。李自成佔領北京後,對爭取吳三桂是下了功夫的。首先是派人對吳三桂好言安撫,許願封官,並送去勞軍銀5萬兩,這筆鉅款對當時缺餉少糧的吳三桂來講簡直是雪中送炭。農民軍雖然在北京城內對原明朝官吏進行拷掠追贓,但沒有觸及吳三桂家屬,只是進行軟禁。在吳三桂沒有明確表示歸順的情況下,李自成這樣做,也在情理之中,並非對吳三桂不敬。一直到吳三桂公開降清,李自成才下令處死吳三桂之父吳襄及家人。關於農民軍將領劉宗敏霸佔吳三桂愛妾陳圓圓之說,正史中均無記載。據小說《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先生多方進行考證,李自成攻佔北京前,陳圓圓即已隨吳三桂前往山海關,當時並不在北京城內,不可能與劉宗敏發生任何故事。何況吳三桂連親生父親的死活都不在意,又怎麼會“衝冠一怒為紅顏”呢?

    吳三桂降清是他精心算計的結果。他常年在遼東前線,與清軍多次交戰,知曉清朝的實力。他雖然沒有與農民軍直接交戰過,但透過他在明朝政府和軍隊的同僚,也很容易掌握農民軍的情況,特別是農民軍進入北京後,他派駐在北京城內的密探,為他傳遞了大量關於農民軍的情報,這使他對農民軍暴露出的弱點有全盤的瞭解,最終他得出結論,清朝的實力要大於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為了自己長保富貴,必須降清。從他個人角度講,這一次是算計對了。正是由於他的投靠和他提供的關於農民軍的真實情報,使滿清統治集團下定了入關的決心,成了整個中國的主宰。

    而到1673年,吳三桂決定反清時,依然是算計的結果。此時,清朝統治基本穩定。吳三桂自以為是清朝的大功臣,擔心被缷磨殺驢,而此時康熙皇帝已下決心削撤“三藩”,他在朝中的親信肯定已經給他通風報信。吳三桂有理由認為,撤藩後自己的下場好不了。同時,明朝滅亡未久,“反清復明”尚有一定的號召力。滿清貴族入關後迅速腐化墮落,八旗軍的戰鬥力大不如前。吳三桂判斷,目前的清軍不是他所統率的久經戰陣的軍隊的對手,他必須趁自己實力猶存的時候搏一把,以免落到兔死狗烹的下場。

    但是這次他算計錯了。經歷明末清初幾十年的戰亂,當時天下剛剛由亂到治,民心思安,沒有幾個人願意造反;吳三桂親手處死了南明的永曆皇帝,他再提“反清復明”,沒有人會相信;事實上他本人很快就放棄這個口號,自稱“大周皇帝”了,這使他更喪失了人心,徹底變成一個造反的軍閥。八旗軍戰鬥力雖然不如以往,但清軍中的綠營兵戰鬥力並不弱。整體實力對比上清朝仍然佔優勢,而吳三桂又提不出什麼可以凝聚人心、獲得民眾擁護的政治綱領,最終的失敗就是必然。

    綜觀吳三桂一生成敗,他只是個軍閥,不是政治家,所以,他只能在軍閥這個層面上進行算計,而不能站在更高的層面上去統籌考量。可在亂世投機,卻看不懂真正的天下大勢。這種侷限性導致了他最終的失敗和歷史定位不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對教育有什麼啟示或者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