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後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關鍵成就,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具體到語文學科,其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方面:
1.語言建構與運用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語言是一種關係。”語言的產生是因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社會關係,有交往的需要,而語言文字恰好實現了這種關係與需要,這才顯示出語言的價值。語言的建構可以理解為構造一個合乎語法的句子,說出一句在一個語言集團中能被理解的句子,這是一個具有語言資質的主體所必須具有的能力。具備語言的建構並不意味著就能恰當實現運用。語言的運用實際上是以相互理解為目標的。語言必須滿足一些語用學、商談倫理等規範才能實現交往的意義。
從語文學科角度出發,“語言建構與運用”這項核心素養,可理解為“出於真誠對話的願望,準確理解對方的話語形式與話語意圖;精確妥貼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以進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維發展與品質
思維最初是人腦藉助於語言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應過程。童年期思維的發展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比較穩定的抽象思維能力開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維的發展過程中抽象邏輯思維逐步佔優勢,辯證邏輯思維得到發展。思維品質,實質是人的思維的個性特徵。思維品質反映了每個個體智力或思維水平的差異,主要包括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統性六個方面。優秀的思維品質來源於優秀的邏輯思維能力。
語文教學為什麼要以思維發展與品質為核心素養?因為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重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多項綜合的實踐能力。而要在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本身就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因為漢語的內部結構、包含的各種資訊都很複雜,這項工作的進行離不開思維的發展。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徵以及思維發展的特點來改進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抓住初中階段是從初級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關鍵時期,進行有效的教學,培養 好學生的思維品質。
3.文化傳承與理解
語文教學是母語教學,漢語中的字詞很多都帶有傳統文化基因,有的明顯有象徵意義,比如“長江”“黃河”“月”“紅梅”等,有的會自然引發某種聯想,如“柳”與“留”、“青”與“情”等等,只有解讀、理解並傳承這些文化密碼,我們才能讀懂漢語的豐富意蘊。
從歷史角度看,中國文化史是多民族發展的共生體,中國古代經歷了數次民族之間的戰爭,漢語無形之中經歷了多民族的激變、融合,這些因素影響了漢語文化的傳承積澱。如在蘇武牧羊、昭君出塞、岳飛抗金等史實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來為人傳頌不已,很多詞語的背後都蘊含著一段歷史典故。再如,滿漢兩民族之間利益的爭奪對文化的影響更具典型,遵循“農耕”文明的漢文化與“遊牧”滿文化發生尖銳衝突,繼而又互相吸引、融合。漢語中有很多滿語跡象就是證明。有些漢語方言來源於滿語的詞彙,它們仍然存在於北方漢語特別是東北方言和北京方言中。在口語中,末字常改為輕聲。例如:埋汰(髒)、餑餑(糕點)、個應(使反感)、薩其馬(一種小吃)、的瑟(東北方言,意思是輕佻,賣弄)、磨即(即磨蹭)等等,這些文化資訊需要在學習漢語之後才能理解。中國地域廣大,歷史悠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碼,就是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資訊造就了漢語文化的博大精深。魯迅先生曾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理解並傳承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養,就成了關鍵的一項核心素養。
4.審美鑑賞與創造
什麼是審美鑑賞?美,是人類的正常需求。人之所以異於其他動物,就是於飲食男女等生理需求之外還有更高尚的需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美,就是對形式的觀照。當我們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時,拋卻了它的實用價值而專注於事物本身的形象,發現其中有一種超越現實的內涵,一種內在的精神,你感覺它觸動、感染了你,豐盈、滋潤了你的內心,令你愉快,這便是在以一種審美態度去欣賞外界。當我們深入其中,反覆玩味美的道理時,我們就進入了審美鑑賞的層次。每一個人在這世界上都是獨特的這一個,心靈的敏感是與眾不同的,因而每個人在審美鑑賞過程中都有創造性的獨特發現,即“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語文學科是漢語與文學的複合體,開啟語文課本,我們就會閱讀到一個個文學文字,文學作品就是藝術化地組織語言的一種作品,語文教學以“審美鑑賞與創造”為核心素養,其宗旨就在於滿足人性的需求,讓學生體驗到文學帶給人的愉悅、情趣,喚醒學生對文學的渴望與熱愛,在審美鑑賞過程中培養個性創造力。
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後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關鍵成就,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具體到語文學科,其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方面:
1.語言建構與運用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語言是一種關係。”語言的產生是因人與人之間存在著社會關係,有交往的需要,而語言文字恰好實現了這種關係與需要,這才顯示出語言的價值。語言的建構可以理解為構造一個合乎語法的句子,說出一句在一個語言集團中能被理解的句子,這是一個具有語言資質的主體所必須具有的能力。具備語言的建構並不意味著就能恰當實現運用。語言的運用實際上是以相互理解為目標的。語言必須滿足一些語用學、商談倫理等規範才能實現交往的意義。
從語文學科角度出發,“語言建構與運用”這項核心素養,可理解為“出於真誠對話的願望,準確理解對方的話語形式與話語意圖;精確妥貼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以進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維發展與品質
思維最初是人腦藉助於語言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應過程。童年期思維的發展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比較穩定的抽象思維能力開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維的發展過程中抽象邏輯思維逐步佔優勢,辯證邏輯思維得到發展。思維品質,實質是人的思維的個性特徵。思維品質反映了每個個體智力或思維水平的差異,主要包括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統性六個方面。優秀的思維品質來源於優秀的邏輯思維能力。
語文教學為什麼要以思維發展與品質為核心素養?因為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重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多項綜合的實踐能力。而要在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本身就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因為漢語的內部結構、包含的各種資訊都很複雜,這項工作的進行離不開思維的發展。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徵以及思維發展的特點來改進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抓住初中階段是從初級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關鍵時期,進行有效的教學,培養 好學生的思維品質。
3.文化傳承與理解
語文教學是母語教學,漢語中的字詞很多都帶有傳統文化基因,有的明顯有象徵意義,比如“長江”“黃河”“月”“紅梅”等,有的會自然引發某種聯想,如“柳”與“留”、“青”與“情”等等,只有解讀、理解並傳承這些文化密碼,我們才能讀懂漢語的豐富意蘊。
從歷史角度看,中國文化史是多民族發展的共生體,中國古代經歷了數次民族之間的戰爭,漢語無形之中經歷了多民族的激變、融合,這些因素影響了漢語文化的傳承積澱。如在蘇武牧羊、昭君出塞、岳飛抗金等史實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來為人傳頌不已,很多詞語的背後都蘊含著一段歷史典故。再如,滿漢兩民族之間利益的爭奪對文化的影響更具典型,遵循“農耕”文明的漢文化與“遊牧”滿文化發生尖銳衝突,繼而又互相吸引、融合。漢語中有很多滿語跡象就是證明。有些漢語方言來源於滿語的詞彙,它們仍然存在於北方漢語特別是東北方言和北京方言中。在口語中,末字常改為輕聲。例如:埋汰(髒)、餑餑(糕點)、個應(使反感)、薩其馬(一種小吃)、的瑟(東北方言,意思是輕佻,賣弄)、磨即(即磨蹭)等等,這些文化資訊需要在學習漢語之後才能理解。中國地域廣大,歷史悠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碼,就是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資訊造就了漢語文化的博大精深。魯迅先生曾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理解並傳承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養,就成了關鍵的一項核心素養。
4.審美鑑賞與創造
什麼是審美鑑賞?美,是人類的正常需求。人之所以異於其他動物,就是於飲食男女等生理需求之外還有更高尚的需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美,就是對形式的觀照。當我們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時,拋卻了它的實用價值而專注於事物本身的形象,發現其中有一種超越現實的內涵,一種內在的精神,你感覺它觸動、感染了你,豐盈、滋潤了你的內心,令你愉快,這便是在以一種審美態度去欣賞外界。當我們深入其中,反覆玩味美的道理時,我們就進入了審美鑑賞的層次。每一個人在這世界上都是獨特的這一個,心靈的敏感是與眾不同的,因而每個人在審美鑑賞過程中都有創造性的獨特發現,即“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語文學科是漢語與文學的複合體,開啟語文課本,我們就會閱讀到一個個文學文字,文學作品就是藝術化地組織語言的一種作品,語文教學以“審美鑑賞與創造”為核心素養,其宗旨就在於滿足人性的需求,讓學生體驗到文學帶給人的愉悅、情趣,喚醒學生對文學的渴望與熱愛,在審美鑑賞過程中培養個性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