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春節的民俗活動就從"筅堂"(拂塵)開始。
在農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間擇吉選一單日,捆紮新砍的竹枝為帚,拂去房子內頂棚的灰塵,灑掃庭院,洗滌傢俱器皿,反住宅打掃得乾乾淨淨。
筅堂日全家吃一餐豬血"調"薯粉,據說豬血有去穢除塵作用,把筅堂時吸入體內的塵汙也清除乾淨。
福清民間還有祭灶的民俗。
臘月廿四日民間定為祭灶日,這天家裡備好灶糖灶餅果品蜜餞供祭家庭保護神灶君,送灶君迴天庭述職,叫做送神。
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飯後,再備上香燭果品接灶君回來就任,叫接神。
現在雖然不在廚房帖灶君圖,改貼春牛圖,它表達了人們祈求平安順利的良好願望。
送完灶君後,開始了"送年"活動。
福清素來把女婿當作"半子"。
每年臘月廿五起,女婿要備好年貨送到岳父母家,這叫做"送年",新婚的頭年,女婿必須備豬蹄一雙,線面五斤,五素五葷十件禮儀,用食盒裝好,貼上紅紙,親自送到岳父岳母家。
第二年以後,禮儀件數可不拘,但必須避開"四"的忌諱。
十二月廿八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巾春聯。
福清的春聯有與眾不同的地方,它在紅聯身上加了一段白聯頭。
這種習俗據說源於明嘉靖四十一年除夕,時倭寇入侵福清,百姓剛貼完春聯來不及吃年夜飯便逃命而去,等戚繼光率軍擊潰倭寇才回來,有些人不幸蒙難,喪家就改貼綠色素聯,親戚朋友為了表示哀悼,就在經聯上加巾白聯頭致哀。
這白聯頭紅聯身一是表示全家平安,二則反映福清自古就有鄉里敦睦,和衷共濟的純樸民風。
分年是福清春節期間的重要民俗活動,家家戶戶都在除夕前一天入夜後舉行發年儀式。
分年是人們在一年取得收成後祭拜天地神,祭拜祖宗的宗教儀式,沿襲下來便成了風俗。
先備八果三牲祭天地,接著加上二葷祭保護神,最後備十素十葷祭祖宗。
分年要焚香放鞭炮,意即上達天庭,下告地府。
這些儀式雖有迷信色彩,但卻表達了福清人尊敬祖宗的美德。
現在福清乃流行分年習俗,多數家庭都備些果品香燭祭供祖宗,以表子孫敬祖的孝心。
除夕夜,福清有守歲的風俗。
除夕夜一家老少圍坐著吃團圓飯。
年夜飯都湊成十碗十盤,取名十全十美之意。
飯後長輩向未成家的晚輩送壓歲錢,家庭主婦"裝歲飯",切好初一早上用的蔬菜魚肉,全家人在家長率領下,灑掃庭院,添滿水缸。
以前民間還有"煨火母"的風俗,表示灶火延續、家庭興旺的意思。
最後家長添油點燈,帶領全家圍坐一起,促膝談心,直到天明,這便是守歲。
正月初一親朋好友間相互拜年,這是全國都有的風俗,但福清初一拜年又有許多不同的風俗。
;福清人自古勤勞,初一都爭先恐後起早,取"初一起得早,全年都起早"之意。
初一早家家戶戶煮線面,人人都吃線面,還配上太平蛋一雙,祈求"福壽綿長,太平如意"。
民間還有第一口吃蛋而不喝湯的風俗,說是第一口喝湯出門便逢雨。
吃完蛋後便出去拜年,主人或主婦須留一人在家接待來拜年的客人。
拜年時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萬事如意,閤家平安。
主人也作揖回賀,請客人進門,向客人敬菸請糖。
路上遇到熟人,無論友善與否,一律點頭致意,或作揖互賀。
初一這天禁忌多,如忌掃地,怕掃掉財運;忌操九,怕不慎傷了皮肉不吉利;忌講晦氣話,怕言語相左傷了和氣;忌打小孩,怕哭聲不祥,這天小孩最高興不過,有什麼要求,大人多滿足他們;忌討債認為喜慶日子不難為別人,體現福清人寬懷仁愛的美德。
拜初二是寶清獨有的風俗,也稱拜新座。
凡上一年有成年人逝去的家庭,都在初二這天設靈座讓親友弔唁。
拜初二這一習俗也與倭患有關,據說明末倭寇入侵,人們逃難而去。
待戚繼光率兵擊潰倭寇,逃難的人們回來過年,初一見面互道平安,第二天便到死難者家中弔唁,沿襲下來,成了風俗。
因此福清民間初二是不能上人家的門,以為晦氣,當然拜新座不在此限。
福清南部操莆仙方言的地區還有初五做"大歲"的風俗。
據說當年人們逃倭患時,無法回鄉過春節,直到戚繼光擊潰倭寇後,人們才返回家園,初過除夕,凡有幸生返者都趕在正月初五回家做"大歲"。
福清的元宵節自有特色。
這天晚上,工農商學各界人士都參加過利橋活動,利橋就是瑞雲塔附近的龍首橋,人們過元宵到瑞雲塔登高觀賞融城夜景,多半要到利橋上憑欄觀賞龍江上的遊船,這種過利橋習俗被當作吉利之舉。
正月十五夜之前二三天,人們還集中在社址前燃放煙花,觀看彩燈遊村,當年添了男丁的人家還要給"遊燈"的人分燭,以示吉慶。
福清春節的民俗活動就從"筅堂"(拂塵)開始。
在農曆十二月廿三日至三十日間擇吉選一單日,捆紮新砍的竹枝為帚,拂去房子內頂棚的灰塵,灑掃庭院,洗滌傢俱器皿,反住宅打掃得乾乾淨淨。
筅堂日全家吃一餐豬血"調"薯粉,據說豬血有去穢除塵作用,把筅堂時吸入體內的塵汙也清除乾淨。
福清民間還有祭灶的民俗。
臘月廿四日民間定為祭灶日,這天家裡備好灶糖灶餅果品蜜餞供祭家庭保護神灶君,送灶君迴天庭述職,叫做送神。
第二年正月初四晚飯後,再備上香燭果品接灶君回來就任,叫接神。
現在雖然不在廚房帖灶君圖,改貼春牛圖,它表達了人們祈求平安順利的良好願望。
送完灶君後,開始了"送年"活動。
福清素來把女婿當作"半子"。
每年臘月廿五起,女婿要備好年貨送到岳父母家,這叫做"送年",新婚的頭年,女婿必須備豬蹄一雙,線面五斤,五素五葷十件禮儀,用食盒裝好,貼上紅紙,親自送到岳父岳母家。
第二年以後,禮儀件數可不拘,但必須避開"四"的忌諱。
十二月廿八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巾春聯。
福清的春聯有與眾不同的地方,它在紅聯身上加了一段白聯頭。
這種習俗據說源於明嘉靖四十一年除夕,時倭寇入侵福清,百姓剛貼完春聯來不及吃年夜飯便逃命而去,等戚繼光率軍擊潰倭寇才回來,有些人不幸蒙難,喪家就改貼綠色素聯,親戚朋友為了表示哀悼,就在經聯上加巾白聯頭致哀。
這白聯頭紅聯身一是表示全家平安,二則反映福清自古就有鄉里敦睦,和衷共濟的純樸民風。
分年是福清春節期間的重要民俗活動,家家戶戶都在除夕前一天入夜後舉行發年儀式。
分年是人們在一年取得收成後祭拜天地神,祭拜祖宗的宗教儀式,沿襲下來便成了風俗。
先備八果三牲祭天地,接著加上二葷祭保護神,最後備十素十葷祭祖宗。
分年要焚香放鞭炮,意即上達天庭,下告地府。
這些儀式雖有迷信色彩,但卻表達了福清人尊敬祖宗的美德。
現在福清乃流行分年習俗,多數家庭都備些果品香燭祭供祖宗,以表子孫敬祖的孝心。
除夕夜,福清有守歲的風俗。
除夕夜一家老少圍坐著吃團圓飯。
年夜飯都湊成十碗十盤,取名十全十美之意。
飯後長輩向未成家的晚輩送壓歲錢,家庭主婦"裝歲飯",切好初一早上用的蔬菜魚肉,全家人在家長率領下,灑掃庭院,添滿水缸。
以前民間還有"煨火母"的風俗,表示灶火延續、家庭興旺的意思。
最後家長添油點燈,帶領全家圍坐一起,促膝談心,直到天明,這便是守歲。
正月初一親朋好友間相互拜年,這是全國都有的風俗,但福清初一拜年又有許多不同的風俗。
;福清人自古勤勞,初一都爭先恐後起早,取"初一起得早,全年都起早"之意。
初一早家家戶戶煮線面,人人都吃線面,還配上太平蛋一雙,祈求"福壽綿長,太平如意"。
民間還有第一口吃蛋而不喝湯的風俗,說是第一口喝湯出門便逢雨。
吃完蛋後便出去拜年,主人或主婦須留一人在家接待來拜年的客人。
拜年時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萬事如意,閤家平安。
主人也作揖回賀,請客人進門,向客人敬菸請糖。
路上遇到熟人,無論友善與否,一律點頭致意,或作揖互賀。
初一這天禁忌多,如忌掃地,怕掃掉財運;忌操九,怕不慎傷了皮肉不吉利;忌講晦氣話,怕言語相左傷了和氣;忌打小孩,怕哭聲不祥,這天小孩最高興不過,有什麼要求,大人多滿足他們;忌討債認為喜慶日子不難為別人,體現福清人寬懷仁愛的美德。
拜初二是寶清獨有的風俗,也稱拜新座。
凡上一年有成年人逝去的家庭,都在初二這天設靈座讓親友弔唁。
拜初二這一習俗也與倭患有關,據說明末倭寇入侵,人們逃難而去。
待戚繼光率兵擊潰倭寇,逃難的人們回來過年,初一見面互道平安,第二天便到死難者家中弔唁,沿襲下來,成了風俗。
因此福清民間初二是不能上人家的門,以為晦氣,當然拜新座不在此限。
福清南部操莆仙方言的地區還有初五做"大歲"的風俗。
據說當年人們逃倭患時,無法回鄉過春節,直到戚繼光擊潰倭寇後,人們才返回家園,初過除夕,凡有幸生返者都趕在正月初五回家做"大歲"。
福清的元宵節自有特色。
這天晚上,工農商學各界人士都參加過利橋活動,利橋就是瑞雲塔附近的龍首橋,人們過元宵到瑞雲塔登高觀賞融城夜景,多半要到利橋上憑欄觀賞龍江上的遊船,這種過利橋習俗被當作吉利之舉。
正月十五夜之前二三天,人們還集中在社址前燃放煙花,觀看彩燈遊村,當年添了男丁的人家還要給"遊燈"的人分燭,以示吉慶。